APP下载

浅谈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2018-02-26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李向阳

学苑教育 2018年16期
关键词:平面镜凸透镜浮力

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李向阳

当前,实施高效课堂的背景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能较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那么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呢?

一、小组互助式学习制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中的每个组均为一个小集体,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同时对每个小组进行学法指导,任务布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作用,带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活动中凡是学生能完成得任务,教师绝不包办。

比如,我在教学沪科版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这一节课,学生可以很直观地通过实验知道浮在水面的物体,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作用,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呢?怎样验证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并进行实验后,各组分别得到了结论。小组1同学回答:“用一细线系住一石块,放入水中,比较放入前和放入后拉力的大小,发现放入后石块变“轻”了,相当于石块在空中受到一个向上的托力,说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浮力的作用。”此时,小组2同学问到:“老师,我们小组也有同样的发现,我们还在考虑一个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想办法知道浮力的大小?”小组3回答:“老师,我们小组经过讨论得出:石块受到了三个力的作用,即重力、浮力、拉力。”老师问到:“这三个力是什么关系呢?”这时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因为石块处于静止状态,这三个力是平衡力,所以F浮=G-F。”,接下来让各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就这样学生自己学会了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评价与分析:在课堂里,如果学生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讨论问题或想用不同的方法去尝试,教师都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我们不要束缚学生的思,应创造一个让学生能主动学,轻松学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就可以因材施教,面向每个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二、在合作学习中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进步

小组讨论式是合作学习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围绕某一问题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使学生通过共同活动,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例如,在复习沪科版第四章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这一节课时,教师提出问题,请你们运用几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后,一小组成员问到:“老师,我们小组有两种方法,一、看形状,中央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央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二、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将透镜放在阳光下,另一侧放置一张白纸,来回移动白纸,若白纸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透镜式凸透镜,反之是凹透镜,我们认为是这样的。”另外一个小组回答到:“除了那两种方法外,我们小组还想到另一种方法,可以利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将透镜正对室内发光的灯泡,来回移动透镜,若在墙上得到灯丝倒立缩小的像是凸透镜,反之是凹透镜,老师,这样可以吗?”在小组展示中还有的小组提出:“老师,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还得出一个方法,将透镜靠近课本,如果看到正立放大的字是凸透镜,如果看到正立缩小的字是凹透镜,我们认为这种方法也可以。”这样,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学习,师生之间交流讨论,透镜的主要知识点也就理解、掌握了,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评价与分析:透镜这一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小组中的每个成员相互交流,共同完成课堂中的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合作探究“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在教学中我利用有趣的小实验来增强学生好奇心;鲜明、生动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小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沪科版第四章第三节《光的折射》这一节课中有一个小实验“为何又能看见硬币了”,在实验过程中,我安排每个小组各取一只不透明的杯子,在杯底中部放一枚硬币,让小组成员从杯子上方观察杯底的硬币同时缓慢向后退,直到刚好看不见杯底的硬币时站住,这时让小组内的一位同学往杯子里倒水,当杯子内的水达到一定深度时,后退的同学发现刚刚看不到的硬币又看见了。这时学生就会很好奇地问:“老师这是为什么呀?”“这是光的折射现象,也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通过鲜明的感官认识,印象深刻,更想知道现象的原因,这样就激发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求知愿望。同时小实验可以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通过对实验的制作、研究、讨论、改进和提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会大幅度地提高。例如在沪科版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的小实验“土电话 ”,每个小组2个同学为一组轮流进行实验,两个同学通过绷直的棉线一讲一听,相互听到另一同学的说话声,直观地认知固体能传播声音。

评价与分析:做好每一章的物理小实验,学生会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物理,通过小实验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

四、阅读教材,讨论引入,自主学习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学生学会知识,还要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有时让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而要让学生讨论学习,教师必须先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比如,在复习沪科版第四章第二节《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复习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然后告诉学生“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后问到:“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啊?”这时有小组同学回答到:“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所以水中月亮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以捞不到水中的月亮。”这个小组回答后还问到:“老师,如果水深是10米,那么水中月亮到水面距离是不是也是10米呢?”接着我要求各组学生互相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小组说水深只有10米,水中月亮到水面距离只能10米,有的小组说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跟水深无关,这时,老师取一面较大镜子紧贴在墙上,让一学生站在镜前,大家一起观察这个同学在镜中所成的像到镜面的距离,让这个同学改变他到镜面的距离,再次观察这个同学所成像到镜面的距离,学生很直观的看到:这个同学到平面镜的距离变大,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变大,而镜子后面就是墙,这样很直观地就能判断出水中月亮到水面距离跟水深无关。马上就有小组同学回答:“老师,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水中月亮到水面距离等于月亮到水面距离。”这样学生就很直观地理解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组内同学们相互交流,对知识的理解自然会加深许多,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

评价与分析:良好的教学导入将是高效课堂的引擎。 就像一部精彩的电影,头三分钟,你就得抓住学生的心。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有了它,学生就可以积极地汲取知识,完善自己的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中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有一种“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快乐”的喜悦体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平面镜凸透镜浮力
“浮力”知识巩固
我们一起来“制服”浮力
浮力大小由谁定
凸透镜成像知多少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巩固
小小凸透镜 成像应用多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知识巩固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随堂练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随堂练
学好凸透镜 成像点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