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拨云消雾患 匡正惩邪曲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丛斌

2018-02-26蔡巧玉马云生

科学中国人 2018年24期
关键词:法医学法医

□ 蔡巧玉 马云生

丛斌

201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向中国工程院提交了《中国法医科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这是他与刘耀院士牵头,组织国内多名院士和法医学界众多知名专家,耗时两年完成的心血之作。这份报告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我国法医科学在人才培养、司法鉴定、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廓清了法医科学在国家战略需求及平安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梳理出影响我国法医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法医科学技术战略研究方向及目标,并提出我国法医科学战略发展建议和改革措施。

从1984年踏入法医学大门以来,丛斌见证了中国法医学走上科学发展道路的全过程,也见证了法医学推动中国司法进步的每一个里程碑,他是见证者,更是其中执牛耳者,也因此,由他来牵头完成这一部总结性、前瞻性的战略研究报告再合适不过。

2018年11月,丛斌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对于法治社会建设的见解与他传奇的法医学故事也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推开法医学的大门

1974年,17岁的丛斌学完了所有的高中课程之后,又找了一个赤脚医生培训班学习,并在高中毕业后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5团(现在的查哈阳农场)十一连担任连队的卫生员。

丛斌出生在一个革命军人的家庭,从医的父母耳濡目染之间成就了聪颖的丛斌对于世界的好奇。丛斌曾评价自己那个时候是个有些淘气并带有少年叛逆性格的男孩。

小学三年级他就偷偷看完了当时的禁书《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由于顽皮,老师经常批评丛斌,而他也因为叛逆,一心想要“挑挑老师的毛病”。一次数学老师讲应用题时,落了一个数字,丛斌大声说:“老师,计算土方量是长乘宽乘高才对,您没有乘高,所以不准确。”“原来学好了还可以给老师挑毛病”,回忆自己奋发学习的初衷,如今的丛斌忍俊不禁。自此以后他在班里学习成绩一直是第一名,他对学习的态度也逐渐从“给老师挑毛病”变为真正的热爱。

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丛斌作为东三省唯一一名河北医科大学录取考生进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习。丛斌在这所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1月,刚刚毕业的丛斌被分配到学校宣传部工作,后转入病理学教研室。适逢教育部发文在医学院校开科法医学专业教学,同年,学校领导安排丛斌作为教学师资储备参加法医学高师班学习。

人的职业与热爱,冥冥当中似乎有着天赋的因缘。说起从事法医学专业,丛斌常常回忆起他在病理学教学期间的一个小小的经历。有一次,丛斌在新华书店无意中看到我国著名法医学家郭景元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本《实用法医学》,便把书买了回来,从此对法医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当领导征求丛斌从事法医学教育的意见时,丛斌欣然允诺。

随后,丛斌来到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西安医科大学全国高级法医师资培训班学习法医学专业。学习结束后,丛斌1986年考入西安医科大学法学物证专业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由学习的积累阶段进入了学术思辨的层面。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不但要有外在环境的熏染浸渍,更要有学者的神会顿悟与触类旁通。“法医作为一种鉴识科学与临床医学有所不同,作为为法律服务的学科,仅仅懂医是不够的。要想学好法医,必须要懂法。”意识到这一点的丛斌在进行法医专业研究生学习的同时,又自费参加了中华律师函授学院的学习,经常到西北政法大学夜大法学专业听课。

古人有牛角挂书的学习佳话,任何一个学有成就的人,往往都是在常人难以承受的付出的自觉中得来。丛斌回忆,那时大学食堂往往是饭菜分开供应,下午6点钟研究生下课之后来到饭堂的丛斌如果排完饭菜两队,往往就赶不上7点钟开始的西北政法大学的法学课程了。于是,人们常常看到年轻的丛斌买上两个馒头匆匆来往于两所大学之间的身影。

“法学技能对于法医在实践中寻找问题、分析问题有着极大的帮助。”吸吮着法学领域知识的丛斌于1988年考取了全国律师资格后,学术的脚步并没有停歇。1994年他赴日本信州大学医学部法医学系做访问学者,199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民商法学在职研究生课程,1998年获得病理生理学博士学位。在学术道路上拾级而上,丛斌也越来越接近自己的理想。

科技为器,为死者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科研思维模式和研究路径,我体会到,科学研究要在一个点上实现突破,首先要具备与这一个点相关的学科知识积累,这个研究点所涉及的相关领域一定要知道,必须要有厚重的知识积累。”步入了法医学领域的丛斌,明晰地认识到法医学首先是一门为法律服务的医学学科。

法医学是研究并解决与法律有关的人身伤害、死亡、身份鉴识等问题,为刑事侦查提供线索,为审判提供证据的医学学科。有了对学科的清醒认识后,丛斌在理论法医学和应用法医学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攻关。

与青年教师进行交流

早在读研究生期间,丛斌就对人类DNA遗传标记进行了群体遗传学研究,10年之后,他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中国汉族人群D1S80及D17S30等基因位点的群体遗传学分布规律及基因结构,而后,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他作为主研人员的“猪囊尾蚴cDNA文库的构建与人、猪囊虫病诊断用抗原的合成”课题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猪带绦虫囊尾蚴cDNA文库,合成猪囊尾蚴可溶性蛋白,为预防医学和预防兽医学解决了难题,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注重在实际检案中发现问题是丛斌科研工作的切入点。在实际检案过程中对发现用已有的科学技术手段解决不了的难题进行立项攻关,是丛斌科学研究的惯性思路。

20世纪末,刚刚开始被重视起来的我国法医鉴识技术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犯罪分子遗留在现场的生物学痕迹往往受自然因素、保管条件和保管常识的限制造成DNA分子的严重降解,从而为法医的鉴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甚至无法识别,这也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如果不攻克这个难题,在类似的刑事侦查中还是会让人束手无策。

在一起强奸杀人案的侦破过程中,刑侦人员在现场提取的生物学证据在常温密封的保管条件下造成了高度腐败,DNA降解至用当时的技术已无法分型,使案件陷入不能侦破的困境。面对残存的只有40~60bp的DNA片段,如何将犯罪分子的生物学特征找出来?丛斌苦苦思索推演着技术上多因素的关联在整个DNA检验体系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及状态。降解的DNA必然也是其生物学体系中的一个片段,如何挖掘其中的遗传信息,将残存的信息体系化,还原其本来面目?经过跨越了化学、热动力学、酶学等多学科的系统研究,他完成了对序列多态性和长度多态性并存的DNA结构分型体系的构建。丛斌带领的科研团队所构建的DNA分型技术体系,填补了法医学界在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并在刑事侦查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将那起看似尘封已久的强奸杀人案的犯罪分子所遗留的生物学特征完整地刻画出来。

与办案人员现场交流

2011年,丛斌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高度腐败检材降解DNA检验技术体系的建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几十年来,丛斌荣获奖励累累的同时也在法医学理论方面著述颇丰。2018年他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此外他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30余篇,出版《实用法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司法鉴定学分支》《法医病理学》等一系列专著;获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荣立河北省政府二等功1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几十年的砥砺研磨,丛斌从一个大学教授厚积而薄发,逐渐成长为在法医学界领军前行的科学家。

司法进步的工具

司法审判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司法鉴定在司法审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科技支撑作用。道义在肩始终是丛斌治学、行政的理念,“我的理想就是维护司法公平正义”。在法医学领域工作的很多人都知道,他在司法鉴识过程中有过两次“刀下留人”的佳话。

在多年的司法实践中,丛斌先后参与了轰动全国的“河北聂树斌案”等重大案件的纠错工作,成功主持鉴定了5000余例有争议的案例,避免了错案冤案的发生,匡扶了社会正义,可谓茱萸遍地,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他经常对学生说:“社会建设领域6个方面的69个事件都需要法医学来提供解决方案,也因此,我们的责任是重大的,错一点可能就会产生冤假错案,而法医学的每一点进步则为推动司法前进提供了依据。”

早在1997年,丛斌为一个被殴打致死的人犯做出了“外伤性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司法鉴定。他提出的“应激原”作为致伤因素成为全新的法医损伤学概念。2007年丛斌在国际法医学领域第一个提出“应激性损伤”理论,使其成为目前的法医学术前沿。

所谓“应激性损伤”是指在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社会因素、躯体因素直接作用下而引起的组织细胞损伤。“在中国古代的官衙中往往有县太爷刑责二十大板的惯例,意在惩罚而不出人命,但是用现代科学解释这种行为就是客观上给人以‘应激障碍’,此类状态达到极点就造成了应激损伤甚至死亡。“丛斌的发现为法医病理学成伤理论注入了全新的内容,为有效地惩罚、遏制刑训逼供等非法伤害行为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应激性损伤”发现,丛斌又提出了与临床医学相通的“情志保健”概念,为相关医学领域做出了学术贡献。他跨学科的系统化、创新性的敏锐学术见解与实践也在惠及其他学科的发展。与他有过专业接触的学者认可对他的这一评价。

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期间,丛斌提出:“生命体首先是一个信息和能量的集合体,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力学结构体,应以物联网模式医学的认知解析健康与疾病,不能只停留在某一个点上去看待疾病与健康……”付小兵、顾晓松院士对丛斌院士的观点表示赞同。

同年丛斌向中国工程院提交了《中国法医科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其中对法医科学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作用、国内外法医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及可借鉴的经验、我国法医科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法医科学发展战略、对策建议等进行了详尽而全面的分析。这是他在几十年法律法医学领域从业经验中总结出的至宝,也是他思虑未来我国司法完善、法医学学科发展的成果。作为一名兼具法学技能的法医学家,他始终没有忘记肩上匡扶正义的使命。

责任在肩,不辍耕耘

在熟悉的人眼中,丛斌是个不苟言笑的人。他解释说:“这可能与职业有关。”在严谨而精细的法医学领域纵横数十年,练就了丛斌如今的性格。几十年来,他几乎没有过节假日,每天都要承受精神高度集中的工作,他也会累,但他说,“累了就换另外一个工作,转移一下兴奋点,这样就当作是放松了”。

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每天与生死打交道的丛斌,也曾直面过对于他生命的威胁恐吓。他曾经在侦办一个案件期间接到了一通匿名恐吓电话,对方声称自己有枪,让丛斌小心衡量自己的鉴定结果。挂断电话后,丛斌丝毫没有畏惧,他立刻与检方联系,根据他提供的线索,检察院很快抓到了犯罪嫌疑人。事后,家人每提起此事总是一阵阵地后怕,丛斌却说:“我真的不怕,就算死了也光荣。”

2003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后,丛斌历任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2010年当选九三学社中央专职副主席、监督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以前,他甚至还做过15年的兼职律师。在为国家司法、立法、法医鉴识领域的学术进步殚精竭虑的同时,他肩负起一个知识分子对于社会进步和法治建设的勇敢担当。从一个法医法学家到一名社会管理者,丛斌也一直在以科学家的视野与责任感去不断提升自己对于社会进步及依法治国的认识和理解。

“法医学与社会法制化进程、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密切相关,法律本身就是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关系的主体是人,社会关系中,围绕着人的生存与死亡的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具有科学鉴识作用的法医学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了。”丛斌说。

如今,丛斌又在着手于死亡时间的精准鉴识等一系列前沿课题,正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向着学术领域的纵深砥砺前行。此外,他也没有停止对临床医学、中医药发展研究以及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思考。他说:“人是信息和能量的集合体,是一个自主性的自我调控与发展的系统,人体本身就如同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物联网体系。应该积极破解这个体系的网络结构和功能,这种体系模式是认知整个客观世界的有用工具。”2012年在中国工程院举行的新当选院士座谈会上,丛斌提出,人类始终面临未知突发传染病袭击的风险,可能的机制是,人类的不当活动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物系统失衡,大量的动物物种快速减少甚至灭绝,尤其是哺乳类动物。以这些灭失动物为宿主的微生物群落还会寻找新的宿主,寻找新宿主的方式是随机的。那么,什么样的物种易被选中?答案是数量多的、分布密度大的、活动范围广的物种,而符合这些条件的,目前只有我们人类。这些微生物群落在选择人类做宿主时会发生变异,有的会变成对人类有较强致病性的微生物。丛斌表示,面对这样的危险,人类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尽力去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生物系统的完整性;研究和探寻动物种群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和消长规律,以便做到提前预警。此后,他以科普的方式到多地宣讲“物种多样性与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关系”,用科学理念论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逻辑关系。

科研团队

循着丛斌几十年来在科研、教学以及社会管理工作的足迹望去,冀中平原上的孤女小霞记得他,是他以科学依据鉴定这个孤苦伶仃的小姑娘适用于《收养法》,让小霞再现幸福的笑脸;东海之滨的校园里的莘莘学子记得他,是他以严谨的科学分析鉴识解析出了投毒分子的丑恶;广大公安干警记得他,是他提出的理论依据促了进社会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司法的正义;是他大声疾呼,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他呼朋引友,响应“同心圆法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披肝沥胆。

作为九三学社副主席,丛斌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并积极建言。多年来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经济政策的问题,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他认为,科学客观地认识资本的属性,是当前应认真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马克思一百多年前论述的资本与我们今天看到的资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不同的是,资本积累的手段、资本运行的机制和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家的制度不同,资本的积累手段和运行方式也应有所不同。说到底就是将资本积累是当作手段还是当作目的的问题。资本运行要解决的是‘财聚人散’还是‘财散人聚’的问题。资本在运行中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趋利,二是任性。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如何科学地驾驭资本,公平合理地使用资本,使资本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以勤勉、正直、善良、勇敢立身的丛斌如今也在将他肩负的使命传承给学生。社会与司法的发展需要法医学,更需要前赴后继的人才投入此间,在去伪存真的路上,丛斌还要坚定地走下去,他也希望与他同行的人能够越来越多,与他共同为法医学踩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猜你喜欢

法医学法医
法医学:生死语者
留学教育与近代法医学的建立
法医的正义之路
法医学:解密那些“不可告人”的细节
法医的正义之路
关于我国法医学人员培养制度的困境与改革
法医学鉴定的现状与发展
科学神探,真相即将揭开
揭露真相的“医生”
我国当前法医学教育面临的几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