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汽车维修专业课程开发

2018-02-25钟连结

职业·下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汽车维修课程开发校企合作

钟连结

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而职业院校的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关键,因此,应紧密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入教学,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职业院校汽车维修专业课程开发为例,探讨了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旨在为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院校 校企合作 汽车维修 课程开发

职业院校的课程是职业院校领域中生成的发展资源,其本质在教育过程中日益深刻和多元化,打破了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逐步形成了以发展人的实践智慧、形成人的实践能力为任务的课程。

一、职业院校的课程特点

职业院校的课程主要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各种教育和教育活动系统整合的系统。职业院校的课程有其特殊性,因此,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既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又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职业院校的课程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课程的岗位特点突出

职业院校的课程具有显著的岗位特点,既可以针对某一专业,也可以针对某一专业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且要加强学生与企业工作任务的紧密对接,特别是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職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要求,突出课程的专业性和岗位要求。

2.课程建设与企业需求对接

企业的岗位需求是职业院校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职业教育需要课程内容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到快速贴近市场标准,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合格劳动者。此外,企业的岗位要求和技术工艺标准最能体现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方向。加强与企业的课程对接,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3.课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职业院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较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的原因。实践教学环节是建立在理论教学环节基础上的,是理论指导实践的递进。

4.多方参与课程开发

职业院校的课程需要企业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开发、审查和评估等环节,及时把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入到课程建设中,从而保证学校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适应职业岗位变化。

二、职业院校汽车维修专业课程开发的实施步骤

课程开发又称课程编制,是指产生完整课程的全过程。根据美国课程论学者拉尔夫·泰勒的理论研究,完整的课程开发主要包括课程目标的开发、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组织和课程评估四个方面。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实施。

1.课程目标的确定

课程目标反映的是学生将要达到的知识层次、对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期望值。根据现代教学的需要,通常将职业院校的课程目标划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等,部分课程还涉及安全目标。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思路的手段,课程目标的实现与否是衡量课程质量高低的关键。

在开发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时,主要结合学生的学情、企业用人需求、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专家建议、教育标准等展开。企业用人要求是最主要的标准,也是制定课程目标的关键。例如,在汽车维护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重点参考了汽车维修企业4万公里维护保养的项目和操作流程来编制课程内容,以实现车辆的维护保养技能和常规检查为课程技能目标,以团结协作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课程的情感目标,以熟悉车辆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为课程的知识目标进行课程目标的设计。

2.确定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来完成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过程。课程内容的选择与任务目标紧密衔接,从而实现对教材的选择、教材的编写、实习实验内容的取舍等。课程内容要求贴近市场需求,具备及时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特点。

例如,在电控发动机课程中,根据设计的教学目标,删减了陈旧的点火正时的检测、配气相位的检测、点火正时灯的使用等内容,增加了数据流分析、电控系统波形分析、静态和动态工况故障码的读取等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内容的有效衔接。此外,可以尝试将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课程教学中,作为拓展课程进行学习训练,拓宽课程内容的广度。

3.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组织主要围绕心理学顺序、课程逻辑结构、教学过程等不同角度开展。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系统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的衔接,以先易后难、先基础后综合、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开展,实现课程内容的连贯性。

例如,在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前期先组织学生了解发动机在正常工作中的数据和现象,设置单个故障后的数据变化和工作性能,设置多个故障后的状况,从而逐步实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教学过程。后续根据学生知识的积累程度,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的学习。

4.实施课程内容

未实施的课程是空中楼阁。合理组织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选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其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体现课程的价值。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优秀的师资,还需要相应的教学手段和配套的实训条件。各种外界因素的有效组合,才能实现课程内容的效益最大化。

例如,在开展汽车美容与装饰课程时,需要严格按照企业标准的流程开展教学任务,按照车辆的登记、顾客需求(学习目标)、工作任务的安排、任务实施、质检与交车等流程实施课程。参考维修企业的规范流程,使课程内容贴近真实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作为实施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具备一定的企业实习经验,对企业的工作岗位有全面的了解,此外,教师要具备科学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授课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课程评价

合理的课程评价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可以为完善和改进课程提供依据。在实施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课程的难度和深度,提高课程的使用价值。

例如,在车身电气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针对某一车型大灯故障维修的问题,由于现阶段的维修企业大多以更换新的元件为主,较少出现维修大灯的任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建议过多地开展大灯拆检作业,转而以大灯更换、大灯故障确认等工作任务为主。针对学生反映电路图模块学习难度较大的现状,适时选择简单的线路图,达到学生会测量大灯系统电压的教学目的即可。

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由于职业教育课程的多样性,在开发课程时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例如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模块化课程模式、分段式课程模式等,每种模式都有其实施的条件限制。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开放性、课程开发的个性化和课程开发的国际化。

1.注重内容的开放性

职业院校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开发课程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删减陈旧的教学内容,及时吸收最新的技术成果,调整课程的重点,保持课程的实用性。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引入课堂教学中,针对企业岗位的要求,完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的实施。

2.注重课程开发的个性化

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课堂教学,让课程适应个体个性化发展是未来课程开发的必然选择。因此,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要注重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课程结构,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

3.注重课程开发的国际化

国际化潮流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教育是培养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过程,职业教育课程也融入了国际化改革的进程中。国际间的教育信息交流更加便利和快捷,各国的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相互借鉴并被本土化,网络技术的出现也使各国学校之间的课程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全球课堂”的出现让国际化教育资源的整合成为现实。因此,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与国际化进程紧密结合,确保课程开发的革新。

四、小结

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职业院校在考虑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教育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基础学科的系统性,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从而使学生具备会思考、会学习、会变通的能力,以利于未来不同阶段的教育衔接,这也是下一步职业院校课程开发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邓泽民,吴学敏,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本质观与价值观的转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6).

[2]姜大源,“学习领域”课程:概念、特征与问题——关于德国职业学校课程重大改革的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2003(1).

[3]胡卫珍,試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原则及调整策略[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

[4]付翠英,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初探[J].读与写,2011(8).

[5]于同亚,职业学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5).

[6]刘勇,几类典型中职课程开发方法的比较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2(1).

猜你喜欢

汽车维修课程开发校企合作
中职汽车维修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实施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浅析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专业课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