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材料:幼儿视觉艺术创造活动的重要环节
2018-02-25王小为
王小为
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材料是幼儿进行艺术创造的基本物质条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艺术领域目标明确提出:“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因此,在实施幼儿视觉艺术(包括绘画、手工制作等)创造活动中,教师应赋予幼儿一种创造的天性,让其展现出“利用艺术的形式语言、艺术的工具和材料将它们重新组合,创造出对其来说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的能力”,在充分地呈现艺术结晶的同时,教师更要关注幼儿对艺术工具和材料的探索过程,以达到幼儿创造意识、创造个性的培养。
一、探索材料的漠视:幼儿视觉艺术创造活动的教育问题
在幼儿园视觉艺术创造活动中,教师往往注重材料的提供,对幼儿兴趣的激发,想象力培养以及技能指导。但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艺术材料的感知与探索。
1. 艺术材料探索意识的缺乏
幼儿园视觉艺术创造活动中,教师总是倾向于用较直接的方式向幼儿传输活动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紧接着就是幼儿的创作时间。教师认为艺术创造便是在完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对艺术技巧的掌握。为此,他们以提供高度浓缩的材料和限定材料的使用规则,让幼儿在短时间内熟悉成人化的材料和掌握艺术技能。在一些教师的潜意识里认为,幼儿关于艺术材料的认知是零经验的,他们怀疑在对于材料性能与工具用途认识有限的前提下,幼儿能充分、有效利用已有材料进行创作活动吗?能充分地展现艺术的生命吗?
2. 无视幼儿材料探索的行为
在视觉艺术创造活动中,教师虽然会在活动开始时介绍并示范材料的用途与用法,但并不是所有幼儿都会按照教师的方式去使用材料,有时候会出现不同的处理与互动方式,其实这就是幼儿探索材料的行为,也是幼儿创造性的表现。但是,教师对此并不敏感,他们更多地关注作品的色彩、线条、构图,很少关注到过程(幼儿是如何使用材料的)。因此,教师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没有给予幼儿应有的反应与鼓励。甚至,有的教师还会去纠正幼儿使用材料的方法,并要求孩子按照“他”的方法去操作,这无疑阻碍了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3. 忽视材料探索中幼儿的深度学习
幼儿对事物和现象的认知,是在感知、体验、探究和发现过程中获得的。在现实的视觉艺术造型活动中,幼儿对于艺术材料的认知往往停留在浅层学习。首先,因为这种活动是由教师主导着学习过程与学习经验,幼儿对艺术材料探索的主动性被压抑。其次,《指南》中提到应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具体表现为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并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能对事物进行观察与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而机械模仿教师使用艺术材料的方法恰恰是缺乏探究与思考的体现。第三,学习与以往的经验缺乏联系,新的学习没有在旧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生长点。
深度学习应该是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在探究过程中有积极的思维等认知活动参与,并能与以往的学习经验相结合进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比如在利用新材料绳子作画的过程中,幼儿对绳子特征及用法的经验应该是基于自身的深入学习而获得的,教师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操作了解绳子的特征,通过绳子与颜料、画纸的互动,将用绳子作画的新经验与用笔作画的旧有经验进行比较,深入对绳子使用方法、作画效果的研究与学习,从而有利于后期利用绳子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
二、视觉艺术创造活动中探索材料的重要性
1. 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拓宽艺术表现
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儿童需要在与周围环境的主动互动中去建构关于外界的认识,这当然也包括艺术创造活动中对于材料的认识。儿童通过摆弄、探究、组合等加工方式作用于材料并形成、丰富关于材料的认识,发现材料的基本特征,获得材料的用途以及用法的经验知识。比如,在用橡皮泥进行造型活动之前,如果教师先让幼儿进行材料探索,与橡皮泥产生不同的互动。幼儿则会在捏、碾、戳、擀、拉中充分感受橡皮泥的性能,而后才是用橡皮来塑造表征实物,这样幼儿在橡皮泥的造型活动中才会展现橡皮泥的更多用法,并产生具有创意的作品。特别当某个活动涉及新材料时,关于使用材料的相关经验会被提取出来,而在互动操作的过程中幼儿会进行细致观察,在体验中对材料的性能、特点进行比較,从而整合对于材料的经验。如通常情况下幼儿用排笔蘸颜料进行绘画,但某次活动,教师让幼儿用绳子替代排笔来进行绘画。在探索绳子作画的过程中,孩子会感知绳子的特性并与原来的作画工具进行比较(排笔是扁的、稍硬的,刷出来的线条是怎样的。绳子是圆的稍软的,画出的线条又是怎样的),深入对于绳子用法的认识。
2. 让材料印上幼儿的个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艺术领域的指导要点提出:“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个性化的表现来源于个体性格、知识技能、经验的不同。孩子在材料使用上也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即便是同样的材料,由于经验的不同,孩子也会有不同的用法,如用橡皮泥做面条,有的孩子是把橡皮泥压平了用刀切,有的孩子则是用手搓成长条。所以,如果孩子没有充分的探索过程,而是直接地示范与模仿,那在材料的使用上必然是趋同与刻板,而失去了“自我”的光彩与灵性。
3. 在无限中展开想象
《指南》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提到:“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表现与创造是艺术领域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方面。研究表明,儿童倾向于以常规方式使用材料,而模仿或遵循成人的指导会限制儿童的创造力。如果成人不直接告诉幼儿怎样使用材料,他们在艺术区域待的时间越长,就会运用越多的材料验证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艺术性的创作会自然地在探索材料时产生。相反,如果教师直接教授示范材料的用法,比如,绳子作画的方法,把绳子放在颜料盘中染上色后,让绳子躺在画纸上,拉着绳子在画纸上形成的拖痕即为线条(口诀:躺下去,拉起来),那孩子习得必然是关于绳子作画的固定用法,但用绳子作画是不是只有这一种方式呢?显然不是,使用绳子的方式也许是拖、也许是印、也许是甩……有无数的未知与可能。倘若给予幼儿既定的经验,固定材料工具的使用规则,那局限的不只是材料的用法,而是造成功能的固化,表现的可能性与多样性的桎梏,幼儿思维与想象也会被限制。
三、视觉艺术创造活动中探索材料的策略
1. 提供开放性材料
儿童使用的材料可以增强或妨碍其创造性思维与艺术表现力,所以材料的准备与提供尤为重要,教师应避免固定、封闭性的材料。因为材料的固定用途,会助长聚敛性思维,让幼儿寻求单一或正确的使用方式,很少有机会以全新的方式使用这些材料。而开放性的材料用途多元,给予幼儿广阔的操作空间,比如黏土既无具体形态,又无固定意义,这种材料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又如毛线、废旧物品(纸盒、瓶子)、麦秆、落叶等,以上材料鼓励思考的多种可能性,被认为是发散性思维的材料。幼儿面对开放性材料,会根据自己的想法与需要进行改变,从而更多地去探索其特征、用途与表征潜能,以发现并转化自己的表现方式。
2. 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提出:“对于低年龄的儿童,教师的任务成了刺激潜藏在每一个幼小心灵中的天生的冲动,即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面对新的材料,幼儿一定是好奇的。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简短直接的示范,使幼儿这种天生的原始冲动被抑制。教师应该相信幼儿,给予幼儿探索的机会,并以多种方式激活幼儿对材料探索、操作的热情。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关于艺术材料、艺术行动和效果的开放性问题,让幼儿进行尝试与讨论。例如,“湿的黏土摸起来感觉怎么样,和干的黏土有什么不一样?”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游戏,如色彩魔术师,“如果在杯子里加入蓝色颜料,会发生什么?”以此激发他们对材料探索的乐趣。总之,教师不要让幼儿直接模仿自己的做法,而是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态度。
3. 拓展幼儿的探索经验
孩子对于艺术材料的探索不止步于表浅的特征感知,比如质地的软硬、平滑或粗糙。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对于艺术材料的兴趣会持续,关于艺术材料的认知、操作经验会得到拓展,审美的意识也会加强。提问,游戏,增加新材料,参观博物馆、工作坊、美术馆等都可以拓展幼儿关于艺术材料的经验。教师应适时提供“支架”以推进幼儿的探索,如当幼儿徒手对黏土的探索比较充分后,可以适当增加新的工具(叉子、棍子、塑料刀等)来刺激幼儿新的探索,这样,幼儿在操作中可以获得更多黏土被塑造与印刻的经验。又如教师带领幼儿参观陶艺坊,在此过程中幼儿可能会获得关于黏土烘烤、上色的印象,而这些印象也会促使他们在后面的活动中,根据实际的情况和条件进行探索。
4. 延展探索过程的空间与时间
探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教师要在空间与时间上给予孩子接触材料的保证。在材料提供上应确保材料在任何时候都便于被幼儿取放,在每次介绍新材料之后,让他们可以有更多机会去练习和完善技能,这有利于幼儿对材料的持续探索。另外,教师不要为了新鲜感和多样性而短时间更换材料,比如第一次是用油画棒、水彩笔进行绘画,第二次则是绳子作画,第三次又变成手指印画。教师虽然注重材料的多样性与广度,但材料的提供比较繁杂,材料变更频率快,材料之间没有联系性,会导致幼儿与每一种艺术材料的互动也仅限于蜻蜓点水。所以,在实践中,教师应给幼儿的實验、反思留有时间,在同种材料上进行反复操作,练习。只有允许幼儿自由充分地探索,他们才能制作出具有原创性的艺术作品。
5. 观察与反馈幼儿的探索
在幼儿探索艺术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应观察与记录幼儿使用艺术材料的方法,关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方式,比如他们倾向于怎样使用这些材料,运用了什么技巧。在观察中,教师可以通过幼儿与材料互动,反思和评价材料提供的适宜性,材料提供是否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进而做出调整。基于观察,教师对于幼儿的探索应给予适当的反馈,让幼儿感知到教师对自己活动的关注,维持其探索兴趣。教师的反馈不应以自己的眼光多加干涉,也不应存在所谓的正确或错误的看法,作为规范或标准让幼儿去遵从。而应接纳幼儿的独特性,接受幼儿不同于自己的互动方式,鼓励与肯定幼儿,帮助他们在探索艺术材料中建立自信,以达到对材料积极探索的持续。
艺术教育不但要关注幼儿艺术活动实际呈现出来的结果即艺术作品,而且更加要关注艺术创造中幼儿的艺术思维过程、艺术形式以及对艺术工具和材料探索的过程。《指南》艺术领域子领域“表现与创造”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到“幼儿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因此,在视觉艺术创造活动中,教师不能止步于简单的材料提供与介绍示范,而应适时地通过提问、游戏、参观、观察反馈、同伴交流讨论,增加材料等多种策略提供“支架”,引导幼儿对艺术材料进行深入探索,进而发展其表现与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