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原生态绘画初探
2018-02-25李影
李影
儿童原生态绘画是幼儿自然发展生发的美术创造,并在此过程中用绘画的形式展现自己的想法,同时培养和训练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内化。儿童原生态绘画有其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受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制约,并在一定年龄阶段其绘画图式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当下的儿童美术教育存在较多成人技巧的灌输,这不仅有悖于儿童原生态绘画的自然发展,而且扼杀了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一、儿童原生态绘画的基本规律及发展
儿童绘画情节性的产生是在涂鸦期后不久,而且图式的呈现首先是从画人物形象开始的。两岁多幼儿画得符号已能赋予其意义,但这个意义只有靠孩子自己解释才能明白,形象感还不强。如图1:我和妈妈睡觉。画面上的一些乱线表示床,两个小圈圈表示幼儿和妈妈。幼儿的画从幼儿有意义的解释,就应该说是有情节性绘画,人作为构成画面的主体就出现了。幼儿早期画的人物图式与生活中的人物形象相差甚远,如图2是4岁左右的幼儿画的人物画,其头部是一个大圆圈,在大圆圈里画上几个小圆圈,表示眼睛和嘴的位置,头部左右或下方出现了表示胳膊和腿的单横线,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对人的了解是先从人的头部与四肢开始的。
孩子的绘画活动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并认知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人的观察越来越细,画面中人的结构细节也越来越明显。他们一开始先画一个圆圈表示头部,然后在圆圈里画上几个小圆圈或点表示眼睛、嘴,从圆圈下方画出两条竖的单线表示腿的存在,在表示人头的大圆圈两端,各伸出一条横线表示胳膊。有的幼儿在上肢的顶端画出类似鸟爪的手,或在代表下肢的竖线顶端画出小圆圈表示手和脚,这些就是幼儿最初对人的理解而产生的原生态绘画,他们凭借着最原始的冲动表达出了对人物的认知。卢梭说:“本性的最初的冲动始终是正确的。”所以原生态绘画才是儿童绘画正确的发展道路。
在儿童绘画发展的同一阶段,绘画造型特点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有时在形态上也会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形态的局部上,如有的儿童画的人物只有眼睛,没有鼻子和嘴,有的有嘴没有鼻子。该阶段的幼儿除了不能完整画出这些器官,大多还画不出人物的耳朵、眉毛,甚至有些年龄超过五岁的孩子画人物时仍不见眉毛和耳朵出现,就连人体结构中的躯干部分有时也画不出来,即便在这个阶段孩子画得人物“缺胳膊少腿”,也是正常的现象,因为他们并没有感觉到忘记画了什么或人物结构画得不完整。儿童绘画与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密切关系,并不是绘画技巧多少的缘故。幼儿对生活中已经认知的事物,在绘画中能够表现出来,对暂时不理解,还不能认知的事物,即便看见了也还是画不出。
另外,物体前后遮挡关系是每个儿童在认识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即在儿童绘画中对前后遮挡的事物表现为透明的没有遮挡。事实上儿童在七岁前,如果没成人干预一般是画不出有遮挡的物象的。换句话说,儿童在七岁前还意识不到有遮挡的前后关系。如图3是七岁前儿童的原生态绘画作品,树干是全裸露的,树叶不会挡住树干,树叶也是顺着树干像“糖葫芦”似的串在一起。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儿童的自身发展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理性确立空间方位。还有,在幼儿原生态绘画发展中与遮挡现象出现的年龄阶段比较接近的是幼儿能画出侧面的人物形象。在观察实践中我发现,儿童原生态绘画发展一般遮挡现象在前,侧面人物现象在后,大约相差半年左右时间。原生态绘画中能认知侧面人物形象的儿童年龄一般为七岁以上,有的原生态绘画中出现如同埃及壁画那样,人的身子是正面,头是侧面的现象,这些都是儿童原生态绘画图式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不是画面错误。
二、成人对儿童绘画技法灌输的悖论
在儿童原生态绘画中,每个孩子都能用“无师自通”的方法来解决最为复杂的物象。在绘画中他们所表现的图式是内心一种认知能力的转换,也是一种情感的转换,虽然他们画出的人物形象与成人看到的客观人物形象大相径庭,但儿童原生态绘画才是孩子对感观世界的理解和内化后所做出的反应。这些能力的获得并不来自美术知识和成人的指导,而是个人对自然、生活、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的感悟与体验。儿童年龄虽小,却有着独立的思维和见解。如四岁多的幼儿靠自己的观察对人产生了解并内化后,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其画出来。有的幼儿感觉比较好,凭直觉就能安装好人的头与四肢的关系,但大多幼儿做不到,有的幼儿画的胳膊不在肩膀上,直接从腰部或从头上长出来,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看,这种现象也是正常的。因为幼儿知道人是有胳膊的,但胳膊具体从人体的哪个部位长出来他们还不清楚,他们的年龄及发育水平还没让他注意到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一般情况下,儿童的想象与表达只能在他所认知的范围内发展起来,绘画图式的呈现也只能在某阶段内去进行。
在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让孩子先按照范画的形状画,然后用彩色笔沿着内轮廓线画一圈,再仔细涂抹,这一过程教师亲自演示并手把手教孩子绘画技巧,该做法确实能达到涂色均匀,且整体画面适合成人的需要,但孩子的画却一个模样,失去了美术活动的趣味性与丰富性。实际上,上述情况中,教师教画的步骤是错误的,幼儿在画画前是要教师的引导,并凭自己亲身经历画出对某个事物的理解,但教师不能先入为主的给孩子制定绘画套餐,严格规定方法,告诉他们应该怎么画。在美术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利于表现自己认知的环境,帮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完成想象和创造。如果幼儿在绘画过程中长时间被成人的规矩和方法所牵制,他们就会失去自己的表达语言,儿童的绘画作品一定显得老气横秋,缺乏生命力。同时,孩子的思维也变得懒惰,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当下市场上流行很多儿童绘画学习范本,形式上看很适合孩子,而实际上书本里的形象是成人眼里的世界,是成人观念中没有生命的形象。这些成人化的形象,通过教师强行灌入到孩子的脑子里,会扼杀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儿童画画的“路子”与成人认为的绘画的“路子”是不同的,儿童的思维与绘画表现形式走了一条与成人相反的路子。儿童正处非理性时期和无意识状态,还不知道学画有这么多规矩,更体会不到“难易”的存在。一般认为画人物较难,那为什么幼儿偏偏又喜欢画人呢?原因大致有二,第一,幼兒画画不需要先学技法,他们也不知道还有绘画技法一说,当他们有了这个冲动,提起笔就画,所以,幼儿画画从不被所谓技法难倒。再难的事物,再复杂的场面在幼儿那里都变得简单。感受与体验,喜好与冲动就是他们最好的绘画技法。第二,幼儿画画不像成人那样先从简单的造型开始,等稍有经验了再画复杂的事物。这种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思维方式是理性的、逻辑的,幼儿思维是感性、自由、无意识的,也正是因为成人与幼儿思维格格不入,不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幼儿才把这种方法拒之门外。
“儿童的艺术是儿童心理世界的真实流露。他们不受功利目的支配,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认识、想象、愿望或情感。”儿童绘画画的是自己心里的世界,画的是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与理解,像与不像是成人强加的评价,儿童画画时只要没接受过成人的干涉就不会考虑这个问题,也不会感觉自己画得不像或有画不像的顾虑。一个自信的孩子,不会在乎别人的评价,不会在画画的过程中左顾右盼,看看别人是怎么画的,不会说“我不会画”。“我不会画”那一般是已接受过成人“绘画助长”教育的儿童最具特征的话语。如果没有成人的绘画助长,每个儿童在其年龄发展的各个时期都会有与其相适应的造型特点的绘画样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