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精思,“悦”读无限
2018-02-25刘金荣
刘金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语言文字,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呢?
一、熟读深思,内化语言
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通过熟读、精读、深思、熟虑,学生才能有丰富的语意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和独立阅读能力。如在执教《我想》一课时,范读之后,我让学生大胆朗读,学生们一个个摇头晃脑,读得很投入。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不知不觉便感受到了想象的魅力和童真的可贵,也幻想着“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到遥远的地方”。再如《冰灯》一课,内容真挚感人,学生在读中仿佛目睹了父亲在夜里为“我”打磨冰灯的情景。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讨论文章结尾:“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中的“它”究竟指的是什么?通过思考,学生明白了,留在“我”心里的不仅是那盏美丽的冰灯,更是父亲对“我”深深的爱。现行教材中像这样语句优美、独具特色的段落很多很多,学生在熟读深思的过程中,悟义、悟法、悟情、悟理,渐渐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进而转化为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二、合作研读,互赏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交流,互相欣赏,互相补充,共同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带动语文教学全过程,指导学生合作研读,为他们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引导学生找到了全文的中心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利用这一“文眼”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学习,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由点到面层层铺开,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教材,从而在内心深处真正激发起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与怀念之情,胜过老师烦琐的分析与讲解。
三、读写同行,表达运用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写同行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比如学习了《小镇的早晨》,我让学生练习用“总分式”写一写我们的学校,有的孩子侧重写学校环境的美丽,有的孩子侧重写操场上的热闹场面。在写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围绕一个意思展开来写的方法。再如学习《意大利的爱国少年》,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当热那亚的少年将钱币劈头盖脸地砸向那些侮辱了他的祖国的旅客时,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学生在续写中,就会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意大利少年的爱国之情。
四、群文共读,以一带三
近些年,群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群文阅读较单篇阅读,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突破了传统阅读文章形式、主题单一,不易让学生在最佳时机举一反三,进行拓展性阅读的局限。而充分利用好群文阅读的这一优势,不仅能让学生拓宽视野,也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使认识与方法形成序列。如在学习《海底世界》时,我就补充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大海之歌》《海底村庄》这几篇文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认识大海。通过“求同”“求异”两个环节,让学生明白从文章主题而言,虽都在写大海,但有的是对海底真实景象的描述,有的却是对未来海底的神奇想象。从文章的体裁来说,有的是说明文,有的却是诗歌。内容都跟大海有关,但每篇文章的侧重点都不一样。
五、鼓励开卷,丰盈心灵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可以巩固孩子课内所学的读写知识,可以提高孩子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可利用时间向学生介绍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终有所成的故事,让学生體会阅读的力量。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对于爱读书的孩子,教师要加大表扬的力度,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愿望,懂得开卷有益,用书香来陶冶情操,做一个内心丰盈的人。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尽量让阅读“触摸”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用心阅读,愉快阅读,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备注:本文为2017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运用小策略,构建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GS [2017] GHB05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