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的课外延展性教学
2018-02-25王晓静
王晓静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二实验中学)
一提到课外延展性教学,很多教师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该如何整合课外知识点给学生讲解?哪些知识点是学生的学习盲区?这些都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思考,不断总结经验去应对实战。
一、“课外教师”的应用
教师在课堂四十五分钟的精力有限,要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和授课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很难再挤出时间给学生普及课外知识点。在网络媒体高度普及的今天,学生完全可以利用手机或电脑找到自己在“第二课堂”的老师。比如说课堂上老师详细地讲解了《蒹葭》,学生可以在理解《蒹葭》的基础上在网上找一些专门讲解《诗经》的课程,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也能借此机会了解更多的关于《诗经》的知识。在网上找课程的时候教师要先“亲口尝梨知酸甜”,挑选出一些优质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需求推荐给他们。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较为充足,在网络茫茫信息中甄别和筛选的能力也会比较强,教师可以找到固定的教学网站或者是教学软件推荐给学生,这样就能解决课堂时间紧凑、学生知识面狭窄的问题。“课外教师”已经普遍存在于全国各个学校,但是由于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东西太多,很多学生都会在一些质量不过关的课程上浪费很多时间,只有教师勇于做“先行者”,学生才能积极地当“践行者”。网络化教学已经开始全面普及,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发展为学生找到优质的教学资源,及时为自己“充电”,才能避免落后于人。
二、利用“万卷书”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每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在和一位圣人讲话”,这些道理人人都懂,但是践行起来还是会存在困难。初中生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知识积累上都已经达到了一个水平线,要想保障这条水平线只升不降,我们就必须要求学生多读一些课外读物,以此当做自己的精神寄托。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不仅要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考虑推荐书目里的内容学生究竟是否能够读懂。所以教师要先把所有的书目大概分为两大类——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然后再按照理解的难易程度分批分期地向学生推荐。对古代的一些文学书籍教师要慎重挑选,比如说《史记》《诗经》等,学生没有达到一定的文学水平就接触这种书籍会让他们产生厌烦情绪。最开始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介绍一些经典的长篇小说,比如说《我的童年》《平凡的世界》《追风筝的人》等,以此带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仅读课本上的文章学生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初中生一定要学会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处理考场上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才是最明朗清晰的,巨人的肩膀是靠一本本书籍累积搭建起来的,孜孜不倦、博览群书,学生若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长期保持下来的话,他们在阅读、写作方面的能力一定会与日俱增。
三、走好“万里路”
学生没有时间和经费去实践“看世界”的小梦想,但是也要在假期的时候拒绝一直待在家里“足不出户”。初中生可以去当地的博物馆参观、了解馆内文物,也可以在父母朋友的陪同下去附近的城市旅游,体会各个城市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学生可以就博物馆的一件文物展开调查研究,查询它的历史渊源、时代背景,整理成一篇说明文也会是一份不错的收获。在游览完其他城市的景点时也可以就自己的旅游经历写成记叙文,因为其中都是自己最真实的见闻和体会,所以一定会是一篇与众不同的佳作。教师可以主动带着学生去红军长征纪念馆等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地方参观,在体会不同地点带给我们别样感受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纪念馆里面陈列的草鞋、缝补多次的衣物等感受长征精神。无意之间学生和老师就会在博物馆或者纪念馆里又上了一节课,而这节课会让学生有精神上的成长。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浮躁攀比的不良风气难免会影响到学生,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也有利于学生减少浮躁情绪,多一些严谨踏实的学习精神。当代社会不再需要我们“翻雪山”“过草地”,“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但是那段岁月留下来的精神我们一定要传承。教师没有必要带着学生重走红军长征路,只要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内蕴,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也会有精神上的转变。
总之,初中语文的课外延展性教学有很多方式,教师要学会根据学生学习状况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学习方式。一味地抱着书本教学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必定也是“呆板”的,利用好移动网络,多泡在图书馆里领略万卷书的独特魅力,多走在城市间的大街小巷体会不同的人文情怀,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最佳方式。拿起粉笔,教师将是三尺讲台上兢兢业业的教学者;走下讲台,教师也要学会化身图书管理员、导游,积极替学生答疑解惑。语文就是生活,生活才是语文的源头,利用好手中的一切资源,享受清晨第一缕阳光——这也是作文灵感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