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营造初中历史课堂和谐教学氛围
2018-02-25李俊松
李俊松
(广东省珠海市第九中学)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氛围不和谐的现状
1.教化倾向明显
中国历史学总是给人以厚重感,这种厚重感使得人们过于强调历史的教化性。传统初中历史教学教化倾向明显,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在教科书当中,对于人类社会演变进展的呈现。教科书当中呈现了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规律,从原始社会逐步走向共产主义,让学生去记忆,并认为人类社会就应该是这样简单的发展。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多样性,未来更是难以预测,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只是完成教化使命,不利于学生对人类历史进行全面观察。
2.教学方式落后
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小学对感性知识感兴趣的阶段逐步转变为对抽象理论思考知识感兴趣的阶段。所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既需要生动的历史故事,又需要具有启发性的思考讨论。仅仅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学生仅仅当听众的话,是无法满足当前初中生的学习需求的。在当前的教学要求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教师通过引导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地将知识和思考进行融合,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但是,当前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一些学校仍然存在,仅仅生硬地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压制了学生对历史学科深入学习的兴趣。
3.教法和教材不和谐
初中历史教材是教育部对历史课程的教化内容所作出的固化安排。这种固化安排却被一部分教师理解为只能照本宣科,仅仅遵循教材进行教学,不去进行任何的添加和修改。这就使得课堂教学变得僵硬死板。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就更加笃信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应有的活泼、丰富的历史教学氛围弄成了只有原因结果、影响意义的条框。学生对历史学科自然会出现反应冷淡,课堂氛围不积极的情况。这样就出现了教师陶醉在自己的讲课中,学生却昏昏欲睡,有时教师担心时间不够,学生却已经怨声四起。
二、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方法
1.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导入课程阶段,通过音乐、图像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人拥有良好的情绪,进而提升大脑效率。在讲授新课阶段,要通过多媒体抓住学生的动情点,从而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在历史课堂教学当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其重点在于调动学生情感,获得情感升华。教师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就应该善于抓住这些最能够煽动情感的时刻,并且以此来打动学生的心灵,实现教学任务。例如,在学习艺术发展史时,通过多媒体来呈现梵高的画作,《星空》《向日葵》等作品。让学生感受梵高艰难困苦却又有着辉煌艺术成就的一生,在痛苦的命运中却画出色彩明亮、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大作。还可以将梵高和贝多芬进行对比教学,通过多媒体呈现两位艺术大师的坎坷遭遇。但两人都通过向命运的挑战而实现了高超的艺术成就。将文字知识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历史人物,还从人物身上获得了更多的精神力量。
2.设置问题,合作提升
学生合作探究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还可以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而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展现。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结合,从课本中提炼出一系列问题,并建立历史情境,教师通过情景和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以戊戌变法为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以以拿破仑评价中国是一头睡狮的语句作为引导。而鸦片战争就是让睡狮醒来的第一声。在这一阶段就可以提问学生如果处于那样一个时期,会通过哪些方法来拯救自己的民族?通过这种引导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当时的民族危机。接着就是导入关于“公车上书”的图片,并思考维新派和之前学过的洋务派有哪些异同点,从而进一步感受维新变法的进步意义以及影响。最后思考,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光绪皇帝为什么会支持戊戌变法?而这次变法最根本的是要变什么?随着变法的失败,提出开放性问题“失败后,康有为选择去国外避难,谭嗣同选择为变法而死。”对这两种不同的选择,你是如何看待的?由于是开放性问题,所以教师切不可以自己的观念去左右学生的自主思考。最后,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可以将中国的维新变法和日本的维新变法进行对比,从中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启示。
3.扮演历史人物
历史课堂上组织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融入教学并更加深切地感受人物。如果仅仅扮演难免会陷入固定的思维模式当中。因此,可以让学生以历史人物的身份进行辩论。其以陈胜吴广起义为例,可以让学生扮演陈胜和秦始皇,其他学生分为两派,然后围绕秦始皇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为辩题,双方围绕观点进行辩论,并通过查找网络以及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展开激烈交流。在这种辩论的过程当中,帮助学生对历史人物和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有利于学生建立辩证的思维。
建立和谐的历史课堂其实就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切实地学习到历史知识,并建立自己对于历史的独特认识,增强民族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1]朱秋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J].成功(教育),2013(22):209.
[2]欧雪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9):173-174.
[3]王艺润,刘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选择有效史料的原则[J].教学与管理,2015(27):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