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思考
2018-02-25葵国燕
葵国燕
(广西柳州市柳城县中学政治组)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引导同学们从课程中的故事出发,在讨论中激发学生潜在的心理倾向,使其自发养成价值和品德观念。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规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更加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课程目标,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以及青少年思想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分为“设计”“讨论”“点拨”三阶段。
一、课程设计切合社会热点
现阶段,在全球化进程逐步推进的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的普及给青少年的思想养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之下,思想教育不应墨守成规,而是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客观分析社会现象的机会和平台。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亲情之爱》这一课题中,可以选取“感恩的心”“常回家看看”等歌曲素材,用音乐背景营造氛围,可分享传统故事,如“卧冰求鲤”“黄香温席”等,引导学生讨论,运用发散思维对于“家”进行思考,家是什么?如何让家更美好?怎样才能让爱在家人间?
二、学生讨论挖掘思想意志
初中生的思想较为活跃,在生活中观察得也更加细致。对此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前课后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前向学生们提出“妈妈今天穿的什么颜色的衣服”“爸爸今天早上有没有刮胡子”“记不记得父母的生日”等生活中琐碎的问题,引发学生反思自己对父母的了解和关注程度,在他们思想和认识的碰撞中自然而然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若是在小组学习中掺杂了老师的干扰,反而会限制他们的发散思维,让他们认为这个问题存在“对错”和“标准答案”,而不敢说出内心的想法和见解。所以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只是扮演一个“听众”的角色,任由学生交流思想,最终由各小组代表表达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核心素养。
在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二课《学习新天地》中,教师可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展示分享,学习的内容、表现、形式、态度、意义、学习的乐趣、方法技能等,让学生在感受、分享、反思、交流、体验中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乐学善学、学会学习。
在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少年有梦”一课中,教师可首先分享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并以此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并说出自己的梦想是什么?鼓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并学会担当、国家认同,为了自己的理想要努力地完善自己。介绍“动力公式”,即动力=目标价值×期望,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梦想,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这一公式的含义,并进行交流补充,逐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自我管理、实践创新,理想+实践,才有可能会成功。
三、教师点评引导无关对错
在课程的最后,由小组代表分别表述讨论结果,教师对其发言和讨论过程进行点评,但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表明讨论的结果没有对错优良之分,只要大胆地表达看法就好。不要将应试教育中的“对错”强加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在这一部分要注重对教学课程的巩固、独立思考和听取他人意见习惯的养成,注意教育的启发作用,培养发散思考的能力。比如,在《绽放生命之花》这一课程中,让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探索,不要强加所有的学生对于生命的意义都是奉献自己造福全人类,但要让学生知道,只有做到为公利他,才能获得最大的生命意义,但并非不为公利他就没有生命意义。所以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形成非黑即白的观点,要允许“灰”的存在,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向善、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健康生活。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施之初,可以通过老师来帮助同学们提炼课程要点,达到预习、学习、复习相结合的效果。在实行一段时间之后,在学生已经已具备一定的独立完成任务和总结归纳能力之后,可以尝试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来组织学习,设计课程,进而达到让同学们从本质上了解思想品德课程、体会其教学目的和预期效果的作用。
[1]林顺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胡燕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暗示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D].闽南师范大学,2015.
[3]李砺.生命是一个旅程: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实践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