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路径依赖理论”探索中文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2018-02-25戴黎
戴 黎
(湖北大学附属中学)
一、什么是路径依赖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是第一个提出制度的“路径依赖”理论的学者。道格拉斯·诺思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从而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好的路径会对企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通过惯性和冲力,产生飞轮效应,企业发展因而进入良性循环;不好的路径会对企业起到负反馈的作用,就如厄运循环,企业可能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而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想要脱身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简言之,路径理论就是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并且由于对这种选择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物力,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不能轻易走出去。那么路径依赖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1.在选择时要慎重。因为我们的选择对我们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选择了错误的路径要果断摒弃,开辟新的路径,一时的“断尾”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3.依据旧的路径比开辟新的路径要省力,前提是旧的路径是好路径。“另辟蹊径”也一定是在旧的路径走不通的基础上进行的。
中文作文母语就是学习语言的旧途径,外语的学习其实也可以充分利用好这种旧的途径,为外语教学者所用。翻译法在外语教学中经久不衰也印证了这一个事实。
二、全英文教学和“浸入式”教学对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尽可能用英语进行教学,力图让学生“浸泡”在英语的环境中,这和提倡的“浸入式”教学有相似的地方,但是认真分析一下“浸入式”英语教学,我们就会发现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1.在时间投入上差别巨大。“浸入式”(Immersion)教学是一种以外语为各学科教学语言(除母语学科)的教学方法。它使学生“浸入”在外语环境中学习各种学科知识,从而使单一的外语学科教学与使用外语进行的各种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大大增加了学习、运用英语的时间及范围。然而,双语教学在中国传统教学模式中是很少的一部分,对师资要求极高。现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英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每天一个小时的全英文教学不易达到“浸入式”的效果,如果额外布置英文歌曲和电影增加英语阅读,确实会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延长学生接触英文的时间,但是势必与其他学科在时间分配上产生冲突。
2.“浸入式”英语教学在幼儿语言敏感期的效果更加明显。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儿童在6岁(或7岁)以前,每天都能在语言环境中自然习得某些交流技能,而不需要接受系统的指导。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语言的敏感性会逐步减弱。神经生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可以塑造,人在青春期易于掌握语言技能。过了青春期,多数人的心理机能和认知图式基本定型,对掌握语言技能不再那样敏感和有效。1997年,在我国西安开始了中国—加拿大教育合作项目“英语浸入式教学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幼儿园)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表明,在幼儿园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浸入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浸入式教学能将英语教学活动渗透到幼儿的生活、学习、运动和游戏活动中,这对4~6岁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幼儿尤为适合。但是正规的英语教学大部分是在初中进行的,部分发达地区会在小学开设少量的英语课。也就是说大部分正规学习英语的中学生已经过了语言最敏感期。
3.“浸入式”教学对幼儿和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影响有差别。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对学习第二语言态度积极。相较于儿童,青少年有较强的自尊心,在其言行受到肯定和赞赏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浸入式”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习者用英语表达,口语练习很多,随着年龄增长,伴随着某种经历而产生的想法(如:害怕说错而羞于开口等)会对学习第二语言造成消极影响。
4.教师在教学中发现越是年龄偏低的儿童在学习并运用第二语言的时候会更加积极主动。
综上所述,全英文的英语学科教学和“浸入式”英语教学是有本质区别的,教师的出发点是为了给学生创造全英文的学习环境,但是也要考虑这种教学方式是否为绝大部分学生接受,更要结合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考虑这种教学方式下的教学效果和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心理影响。在明白全英文的学科英语教学和“浸入式”的区别后,笔者将在下面结合路径依赖理论谈中文在英语学科教学中的存在价值。
三、结合路径依赖理论看待中文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中文作为母语可以理解为我们在学习第二种语言的旧路径,这种旧的路径优点就是更容易被接受、理解。
Krashen的输入理论认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输入必须是可理解性、有趣的。如果学习者不理解所学信息,就不会习得语言。从这种理论出发,我们发现,有效的语言输入一定是建立在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之上,那么以中文为母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否可以在某些程度上依赖母语这条路径更好地活学活用英语?笔者认为是可行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通过母语和英语表达方式的比较可以总结出英语的语言规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会经常让学生翻译一些句子和文段,翻译后,再让学生查看原汁原味的英语表达,通过比较会发现在词汇的选择,句式的运用,习惯的表达方面的差距。这种通过自身去实践并且比较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及时发现表达上的不“地道”,激发学习的兴趣,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2.母语为英语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要求学生翻译一些地道的中文诗篇,甚至在遣词造句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引用身边的人和事件,这些表述在教师头脑中最初也是以母语的形式呈现的,然后教师翻译给学生,通常贴近生活的实用性较强的语言对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效果更加明显,只有不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并提出用英语去描述的要求,他们的描述素材库将会很大,然后才能使用英语词典、上网查阅的多种形式去探索如何描述。
3.母语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记得在翻译一些英文文段时,同样的一句英语,因为翻译者的文化程度不一样所呈现的翻译水平也有差别。当教师不断从字面翻译到内涵翻译上升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也在不断提升。
四、外语课堂上应该如何利用好母语
1.语法教学。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词法主要是指词的构成、变化和分类规律。句法主要是指短语和句子等语法单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句式教学过程中,我会指导学生观察句式表述中,中、英文的成分顺序的区别,从而更容易让学生掌握英语的句式构成规律。例如,在讲解特殊疑问句时,英语的习惯是疑问词在前,中文则是主语在前。英语中的状语经常在最后,而中文习惯放在最前面;通过对比让学生内化英语的句型结构。
2.课文背诵。课文背诵一直是英语学习落实情况的重要检测方式,但是学生背诵课文一方面耗时长,另一方面记忆不牢靠,教师在检查背诵时一方面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全面检查,另一方面,即使学生背下来了,不能避免学生硬性记忆没有理解,或者无法书写所背诵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了讲解完重点词汇和句型后,以中文的形式呈现内容并要求学生在几分钟时间内结合中文理解记忆文段内容,并默写。学生反映这样的方式更加轻松并能有效地记忆所学内容。
3.翻译练习。翻译练习一直是英语教学中检测学生对外语知识掌握的情况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笔者在这里提到的翻译练习不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中英文之间转换的能力,那么学生在课后回到中文环境中也有意识积极地运用这种转换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激发,词汇量的增加也是顺理成章的。
五、英语课堂上使用母语需要注意的事项
母语使用得恰当,好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词汇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但是使用不当就会抑制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使用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能够用英语解释清楚的并且学生理解没有障碍的知识坚决使用英语。
2.使用母语是在尊重英语的语言文化背景前提下,将语言翻译本土化是双向的,将英文翻译成中文,这对老师母语知识结构要求其实更高,有时候老师也要通过翻查资料做到仔细推敲,严谨治学。将英文翻译成中文,通过翻译介绍外国文化背景,可以开拓学生眼界,中西方文化类比还可以实现文化碰撞。
3.翻译能力与学生的英语掌握程度有关系,同时也与学生的母语语言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出现问题的环节,积极予以指导,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总之,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为目的。
伴随中国走向世界,语言的发展必将在文化的交融背景下继续向前,更多的英语自然也会在我们生活中呈现,但是类似于新加坡的英语使用环境,与我们的国情并不相符,如果我们能在自己熟悉的路径下,充分利用好中文的优势,而不是一味地摒弃中文的环境,盲目地追求基本上不太现实的全英语环境,英语的教与学也会有更加广阔的天地。
[1]阙方平.第五节 路径依赖理论.中国票据市场制度变迁[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祝蓓里.青少年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