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致远 成人成才
——校长的管理理念与管理实践
2018-02-25张曙光
张曙光
(福建省顺昌县实验小学)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制订,必定会促进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必定会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最终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发展。这一切的一切都将对一校之长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从个人多年的学校管理实践与思考出发,认为学校的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理念先导
互联网正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生态带来革命性巨变,势不可挡。这就要求一名出色的校长学会取舍,如果做不好“-”法,同样也做不好“+”法。首先,做好“-”法。时刻擦亮眼睛!文化知识无边界,可国家民族有地域!如何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面向世界、未来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作为校长如何“不越位”又“不缺位”?这就要求校长必须科学审慎地思考,力避浮躁!以“兼容并蓄”视角大胆试水,在顺应师生个性发展的“无为”中积极作为!其次,在这一理念基础上做好“+”法。“至善致远、成人成才”的寓意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不浮躁、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先成人,后成才!”
二、敢于担当
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当今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矛盾都会折射、影响到学校的每一角落,教育过程中各种困难、冲突层出不穷。如果校长仅是因循守旧、做“维持会长”,也能平稳过渡,但必然导致学校停止前进的步伐!唯有迎难而上、宏扬正能量、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敢于担当!
面对学校改革、创新发展的难题,校长要有把握时事、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勇闯禁区、舍我其谁的担当;面对师生发展的困惑、阻碍,校长要有“当风雨来临,为辛勤工作的老师挡下第一阵暴雨,当烈日当空,为快乐成长的孩子们送去一小片荫凉”的担当;面对学校棘手之事、焦点热点矛盾冲突,校长也要凭借自身的胆识、素养,勇于担当,做到对学校发生的一些重大事宜,事先知情,事中摸底,事后担责。特别要做到:兼听则明,不人云亦云,并且能对师生无意识的过错做必要的担待,做一位助推师生发展的无私的铺路者、无畏的导航者。
校长要树立教师第一、成就教师的担当。确立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引导教师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使教师找到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实现职业成就感;校长要有成就学生的担当,这是办学的根本目的。学校因学生而生存,也因学生的成长而发展。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个个成人。
总之,校长必须要有敢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担当。必须远浮躁,弃功利,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打造校风纯正、教风严谨、学风浓郁的精品学校。
三、制度化、规范化
规章制度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永恒主题,科学、公正的制度建设为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办学风险靠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来化解,规范化管理就是自我保护、学校发展最有效的保证。首先,依托学校工会、各处室、各教研组等开展充分调研,汇总各方诉求;之后,以人为本,把握“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正当程序原则、禁止歧视性对待原则”,强化依法依规治校,做到校长“在与不在”一个样、个人工作好差不一样。如此更有利于校长宏观掌控,微观协调,促进教师迅速成长。为此,根据新形势要求,我校教工大会先后审议通过了教师年度考核方案等,健全了行政工作职责及考评细则等相关管理制度,将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全面纳入了学校发展的规划。
四、特色立校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只能改变自己。为此,校长与全校同仁一起努力探索,打造“开放多元 动静相生”的办学特色,探索出从规范到示范、从特长到特色、师生同步提升的有效路径。首先,硬件设施的改善是前提。实验小学的办学目标是创一流的省级示范校。2013年以来,我校多方筹措经费,重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其次,淡化考试成绩观,进行考试改革。丰富、完善第二课堂活动,活动贯穿教学始终,多元培养目标一如既往;兴趣培养坚定不移;从特长到特色。排球是顺昌实小的体育长项。1972年5月,校男女排球队就正式组建,我校第一批女排队员侯××、滕××、李××从实小走出,成了国家队、省队优秀排球队员或教练,还出了一名女排世界冠军。学校根据少年儿童的审美特点和阅读心理,建造的以高雅、童趣为特色,既生机盎然又安静舒适的书吧式图书馆、书香联盟,已成为学生的最爱去的地方;学校成功举办了多元化大赛,学校还重点加强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
五、求索不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是名师工作室的建设,还是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无论是传承中化经典,还是文化立校、特色立校、质量强校,我们还任重道远,永远在路上!
教育创新一小步,将是社会发展一大步。面对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趋势,每一次有益的探索都会留下深远的影响。教育向前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息。我们必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默默耕耘,不懈前行。
参考文献:
[1]张武升.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探讨[J].教育家,2003(11):26.
[2]康万栋.文化管理:学校管理的新走向[J].教书育人,2009(3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