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的百年演进及发展趋向
2018-02-25陈新忠金笑阳
陈新忠,金笑阳
(华中农业大学 a.高等教育研究所;b.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教育与哲学的关系由来已久,但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还是近百年来的事。一般认为,1848年,德国哲学家罗森克兰兹出版的《教育学的体系》一书是教育哲学的第一本著作,这本书后被美国女教育家布莱克特译成英文版,改名《教育哲学》[1]。从此以后,教育哲学的著作数量不断增加,较为著名的有德国哲学家那笃尔普的《哲学与教育学》、美国教育家霍恩的《教育哲学》等。在近代哲学著作中,1912年美国教育家麦克文纳的《教育哲学教程纲要》首次提出探讨教育哲学学科性质的问题,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哲学的真正开端;1916年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首次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及教材、教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2],标志着教育哲学体系的真正建立。
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集中体现为百年来西方教育哲学的发展,而百年来西方教育哲学的发展又集中体现在西方教育哲学流派的演进上。因此,对百年西方教育哲学流派演进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教育哲学百年来发展的特点,预测教育哲学发展的趋向,更好地为教育实践服务。
一、教育哲学百年演进历程
教育哲学的演进历程依据不同的标准,具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根据教育哲学的演进主题及顺序,本研究将教育哲学按时序划分为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中期和20世纪70年代后三个发展时期。
(一)流派争鸣——20世纪上半叶教育哲学发端
20世纪上半叶是教育哲学迅速发展的时期,诸多教育哲学流派相互交锋,造就了教育哲学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在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有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改造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哲学流派。
进步主义教育哲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改造传统教育为标榜,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在实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构建了进步主义的教育观、课程及教学体系,认为教育没有目的,教育本身就是自己的目的[3];强调儿童当下的生活经验,师生关系应以儿童为中心,要让儿童从做中学[4]。杜威的教育观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之前教育与社会、儿童与实践的脱离,在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5]。尽管其过于强调儿童中心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下滑,但杜威对教育哲学的理论突破和实践探索是无法磨灭的。
改造主义教育哲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有康茨和布拉梅尔德等。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百业凋零、民生凋敝。在危机关头,一部分进步主义学者将关注的目光从儿童转移到社会。改造主义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变化,促进社会进行持续不断地改造;强调学校是改造社会的工具,课程设置应有效关注社会问题,包含各种社会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形成学生参与社会、引导实践社会变革的能力[6]。改造主义是在美国经济危机中产生的哲学,致力于解决社会危机,在一段时期内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改造主义过分夸大了教育的责任和功能,给教育发展带来了沉重负担;过分强调以社会为中心,忽略了对系统知识的学习,而被其他流派抨击。最终,改造主义者并未提出具体改革措施,对教育的改革仅仅停留于口号而未付诸实践,导致了这一流派的衰落。
要素主义教育哲学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在与进步主义的争论中逐步壮大。要素主义的教育主张与进步主义在很多方面形成鲜明对比。比如,在师生关系上,要素主义强调“教师中心”,而进步主义强调“学生中心”;在课程与教学上,要素主义注重教材的作用,注重间接经验,而进步主义重视活动课程,强调直接经验等。要素主义教育哲学在20世纪有过多次繁荣[7],至今对美国教育依旧产生较大影响。在教育教学目标上,要素主义者强调对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人类文化的传递;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素主义者认为应把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传递给学生;在课程与教学实施上,要素主义者强调以学科为中心进行系统学习,重视传统的心智训练;在课程与教学评价方面,要素主义者强调教育的严格标准和要求,提出通过严格的考试检测教育质量。要素主义强调学科课程的合理性和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立足于社会需求和教育实际促进社会的发展;其教育主张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受到当权者的青睐。
永恒主义教育哲学亦在对进步主义教育的批判中产生,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发展到顶峰,然后逐渐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有赫钦斯、艾德勒等。面对美国经济危机中工人失业率增长、社会犯罪增加、人们道德修养下降、社会动荡不安的现象,部分学者开始反思教育的作用。永恒主义者怀念曾经放射出灿烂光芒的古典文明,倡导西方古老的思想和文化,提倡复兴西方古老的人文主义课程及教学[8]。在教育目的上,永恒主义者强调发展人的永恒、不变的理性;在教学内容上,永恒主义者认为“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主张采用“必修”课程制度,严格要求学生学习,学生服从于教师的权威。永恒主义主张复古、保守和极端,强调脱离时代的古典学科,排斥现代教育内容和方法,遭到了多方面批评而很快被新的教育流派所淹没。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左右,主要代表人物有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等。针对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矛盾加剧、危机重重、人性丧失、人的自由被剥夺等现象,存在主义以个体的存在和自我实现、自由发展为教育方向,致力于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恢复人的个性。存在主义者对现行学校制度持否定态度,认为现行学校制度压抑人性的发展。在教育目的上,存在主义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在课程与教学上,存在主义者强调学生个体的需要、兴趣和经验,重视人文学科的学习,采用个别化教学;在师生关系上,存在主义者反对教师的专制和控制,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作出适合他们自己的自由选择[9]。存在主义作为西方重要的教育哲学思潮之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走向了极端个人主义;加之倡导的学生绝对自由与学校规章制度之间存在巨大矛盾,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教育并未产生很大的实际影响,20世纪60年代走向衰落。
(二)“效率”主导——20世纪中期教育哲学变革
20世纪中期,美苏两国争霸,世界局势进入“冷战”时期。出于军事科技竞争的需要,诸多国家在教育上追求“效率”和“优秀”。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惊动美国朝野,美国社会开始反思教育,进行了教育改革。美国教育改革的浪潮扩展到西欧,各国都想尽快培养出杰出人才为国家科技服务。同时,心理学和脑科学成果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育研究中,教育哲学走向科学化。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教育哲学流派有分析教育哲学、结构主义教育哲学和新行为主义教育哲学。
分析教育哲学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50年代至70年代走向高潮,尔后逐渐衰落。分析教育哲学认为,教育哲学领域的争论都是由于语言误用造成的,因此教育哲学的研究目的是对现存教育思想中的语言进行语义分析和逻辑分析,澄清教育的概念、术语、命题、关系等,避免教育思想的混乱[10]。在课程与教学目标上,分析教育哲学指出需要对诸如“目标”等词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最终结论;在师生地位上,分析教育哲学认为语言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教师比任何其他行业都需要密切关注语言,因而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学生需要做好“听众”,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11]。分析教育哲学认真分析了教育哲学中的众多概念,为教育哲学研究扫清了一些概念障碍,有力地推进了研究的深化。尽管运用逻辑分析加强了自身的科学化和专业性,但分析教育哲学咬文嚼字的分析也使其陷入繁琐,通常为分析而分析,严重脱离教育实践,最终渐趋衰败下来。
结构主义教育哲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该流派源于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依照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儿童智能发展。在课程与教学内容方面,结构主义教育哲学强调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师生关系上,结构主义教育哲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视为儿童进步的促进者和辅助者[12]。结构主义教育哲学重视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认知和把握,促进了教育学科的科学化。然而,该流派过分强调学科结构,重视理论知识,忽略了实用知识和技能[13];强调知识的早期学习,加重了儿童负担。
新行为主义教育哲学与结构主义教育哲学相似,同样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在教育目的上,新行为主义教育哲学强调教育目标必须用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来表述;在师生关系上,新行为主义教育哲学认为学生应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的行为要受到条件控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处于中心地位,学生的一切行为都应处于教师的掌控之中;在教学上,新行为主义教育哲学强调程序教学。“所谓程序教学,就是将教材内容按照逻辑顺序系统编排,使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种自动教学的模式。”[14]程序教学强调教师一步步实施教学,学生及时反馈,教育目标可以测量,教育过程中可以运用教学机器教学等。新行为主义教育哲学强调教学的步骤性和及时反馈,强调教学工作的标准化、精确化、客观化,对促进教学实践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不过,该流派过于强调学生客观行为的控制,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0世纪中期的教育哲学,不论是分析教育哲学、结构主义教育哲学还是新行为主义教育哲学,都是在政府要求教育为国家服务的背景和局势下兴起的,旨在寻找更好的教育哲学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与20世纪上半叶相比,这一时期的教育强调更有效率地培养优秀人才,教育哲学亦由丰富多元趋向集中而单一。
(三)承上启下——20世纪70年代后教育哲学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哲学在“承上”“启下”中寻求突破。20世纪70年代之后,教育哲学不再局限于某一流派的沿袭和拓展,而是注重继承20世纪以来各教育哲学流派的优点并规避其不足;同时,教育哲学重视在对20世纪各教育哲学流派总结的基础上,思考提出有益于未来发展的新的教育思想。后现代主义、终身教育等就是20世纪70年代后产生的代表性教育哲学思潮,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教育哲学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从建筑到艺术的众多领域都受其影响,教育也不例外。在教育目标上,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倡导否定、怀疑、反思、批判的精神,拥戴差异,关怀边缘群体;倡导相对主义,反对中心论,赞扬民主和平、主张多元并存;在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上,后现代主义学者主张课程与教学目标不是传递特定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发现创造知识的能力,培养尊重差异、和谐并存、具有丰富个性的人;在课程与教学内容上,后现代主义者强调多样性,认为教师在教学中需参与和协调探讨过程,在探讨的过程中多使用隐喻的、描述性的方式,不做权威的代言人;在课程与教学评价上,后现代主义者倡导反思性、批判性评价,重视模糊评价,推崇评价的多元化,提倡发展性评价。后现代主义重视课程与教学的开放性,强调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等,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后现代主义一味追求批判求异而忽视了对优秀教育教学的传承[15],其崇尚的模糊性评价也给教育评价操作带来了困难。
终身教育思潮与20世纪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和成人教育的兴起相关联,70年代后逐渐对各国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在20世纪的教育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不仅仅与人生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阶段有关,应该与人的一生共始终”[16]。终身教育思想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得到了各国学者们的积极响应[17]。20世纪形成的终身教育哲学思想扩大了人们对教育的研究视野,突破了学校垄断教育的传统理论,丰富发展了学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推动了当代教育改革。终身教育哲学思想产生后,各国政府面对20世纪70年代之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引发的知识更新步伐加速,不再仅仅满足于对学校教育本身的改革,而是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中,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0世纪70年代后的教育哲学与所处时代的经济技术发展和多元文化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不再聚焦于促进“优秀”和“效率”,而更加逼近教育的本质追求,教育哲学思潮由单一趋向多元。
二、教育哲学百年演进动因
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流派相继登上历史舞台,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对丰富和发展教育哲学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百年教育哲学发展的梳理可以发现,有的教育哲学流派发展了一段时间后便走向衰落;有的教育哲学流派虽然理论丰富,但对教育实践影响不大;有的教育哲学流派则能在百年中沉淀下来,对后续的教育实践依然具有重要影响。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透过教育哲学各流派百年发展史,可以知晓其兴衰更替的演进动因。
(一)在批判现实中追求美好
教育哲学流派在对教育现实的批判中产生,并随着教育实践的变化而推陈出新。出于对传统教学“教师、教材、课堂”旧“三中心”的批判,进步主义学者提出了“儿童、经验、活动”新“三中心”的教育教学观。然而,在教育实践应用和改革中,进步主义教育暴露出内容肤浅、教学低效、动机功利等弊端。针对进步主义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改造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等纷纷进行回击,表达对教育的美好追求。改造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育要以改造社会为己任,促进学生学习系统知识,提高教学质量;要素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育要立足于本质目标,向学生传授核心知识;永恒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育要坚守文化传承,教授学生永恒学科的理论。后续的教育哲学流派持续发挥批判教育现实的功能,描绘了更加美好的教育未来图景。
(二)在兼收并蓄中完善理论
教育哲学流派在分析和应答现实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根本问题中构建,并在对以往教育理论的兼收并蓄中改进和完善。针对传统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育人中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的问题,杜威等进步主义学者以实用主义为指导,汲取社会学理论和儿童心理学的最新成果,提出了进步主义教育哲学。其他教育哲学流派亦非无中生有、原始独创,大都以已有哲学为基础,吸收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后续发展中,能够吸取其他流派优点不断改进自己理论的流派往往延续长久,并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譬如,要素主义教育哲学在与进步主义教育哲学的斗争中,不断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吸取进步主义教育哲学的合理因素,健全自己的主张,得以在时间长河中留存下来,最终成为影响美国教育的重要哲学流派之一;与之同时代的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流派虽然同样是在与进步主义流派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却对进步主义的各种主张全盘否定,矫枉过正,以致陷入“复古”的境地,最终在20世纪后半叶几乎销声匿迹。
(三)在应用实践中推动改革
教育哲学思想即使理论体系再完善,如果不付诸教育实践,也很难对教育产生显著影响。一个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教育流派一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其教育思想必定与实践密切结合。历史证明,教育主张和教育实践的结合幅度决定了教育哲学流派的发展程度;与时代教育问题紧密结合的教育流派往往能够获得权力阶层的青睐,其教育哲学主张也往往能够通过政府颁布相应的教育政策得以在实践中体现和实现[18]。要素主义、行为主义和终身教育等哲学流派始终围绕时代教育问题积极回应和改进,直到今天对美国教育的影响依旧较大: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恢复基础教育运动”,80年代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报告《国家处于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90年代布什总统发布的教育纲要《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和新世纪小布什总统签署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等,都从不同程度、不同方面显示出这些教育哲学流派的教育主张。与其相反,改造主义教育哲学等虽然主张教育为建立更加美好的社会服务,然而并未提出具体的教育改革举措,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距较远,相对而言没有对教育实践产生深刻影响,历史印痕淡漠。
(四)在反思变革中引领社会
作为社会科学理论,教育哲学的重大作用体现在对社会的引领上[19]。在20世纪科学技术快速进步、工业生产方式急剧转型和心理学科飞跃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对社会需要劳动力所受教育的理念、目的、方式、方法的思考和构建,各种哲学流派纷纷登场,促进了20世纪以来教育思想的大繁荣。针对20世纪工业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反思进步主义教育哲学指导下的教育实践不足,改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哲学流派各自提出了旨在更好地引领社会发展的教育主张。20世纪70年代以来,顺应世界多元化、文化中立、权威消解的趋势,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崛起;伴随社会对未来公民“全人”的追求和对个体素质保持持续更新的要求,终身教育思潮流行。
三、教育哲学未来发展趋向
追溯往昔,明晰当下,可以有效地预测事物的未来发展。教育哲学经历了百年变迁后,各种理论分化与综合,不仅造就了数十年教育哲学理论的繁荣,而且预示了教育哲学思想的演进方向。
(一)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在教育中更加融合
在教育哲学发展史上,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孰优孰劣一直是教育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在科学主义者看来,自然科学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应是教育的核心,教育哲学要以科学技术为中心研究知识技能传授和开发中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而人本主义则认为,人的塑造和培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哲学要以人为中心研究促进人成长成才中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两种哲学思潮曾融为一体,人们相信通过科学的发展、人性的解放,人可以获得幸福的生活。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于是人们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对立起来。科学主义者主张排除对人性的思考而纯粹客观地研究科学,人本主义者则从人性出发思考和研究教育,力图摆脱科学主义的束缚而追求人的真正发展。在教育哲学流派上,分析教育哲学、新行为主义教育哲学等更多地包涵前者的成分,而永恒主义教育哲学、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等则更多地蕴含后者的宗旨。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将越来越相信科学和人的发展密不可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之争将偃旗息鼓。与此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成为世界人民认同的内在趋势和向往的美好未来,教育哲学中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将逐渐根除对立,走向融合,产生新的教育哲学流派。
(二)全纳化、终身化、个性化将成为重要内涵
教育哲学经过百年变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社会要想发展和进步,需要让世界各国的全体公民而不仅仅是部分公民持续不断地接受教育,锲而不舍地提高所有公民的素质。随着教育全民化的深入,全纳教育理念将被持续加强。全纳教育是一种没有分类、没有歧视的教育,即不论教育对象是男是女,是何种族,是否有身体或精神上的残疾,都应给予他们与正常受教育者一样环境和条件的教育。全纳教育是教育全民化走向深入的一种体现,是教育哲学的重要思想方向。随着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一个人在学校所获得的教育不足以使其受用终身,需要其在一生的时间里不停地学习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终身教育理论将在未来被继续强化。在此过程中,每一个社会个体都将受到应有的关注,个性化教育凸显。个性化教育早在很久以前就被人们提及并实践着,在未来教育哲学发展中,随着社会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教育的思考和研究将不断走向深入。教育全民化是教育在空间维度上的延伸,教育终身化是教育在时间维度上的延伸;在此两种维度延伸下,未来人类世界中全纳教育哲学、终身教育哲学和个性教育哲学将深化发展。
(三)科学教育哲学将居于新世纪教育哲学主流
与其他教育哲学流派不同,科学教育哲学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并成为当今主要教育哲学流派之一。早在19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的起步和发展,科学教育无论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都格外重要。在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科学教育更将成为全民科学技术的教育,扮演着提高每个公民科学素养和科学创造能力的角色。21世纪,科学教育将更加地向综合化、人本化发展。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所面临的问题很多都难以从单一学科中寻找答案,需要多学科共同应对;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应用将更加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科学技术成果将更加造福于人们的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关注的重点,是各国教育改革者不可回避的话题。面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日益强大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教育必将在21世纪持续受到高度重视。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如何正确认识科学教育、如何开展科学教育将是新时期科学教育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科学教育开展的重中之重。展望未来,科学教育哲学仍将成为21世纪教育哲学的主流之一。
(四)分化和整合在未来教育哲学中将更加深入
教育哲学在百年演进中,各流派的分化和整合一直没有间断过。改造主义教育哲学就是从进步主义教育哲学中分化出来,并提出了与进步主义教育哲学不同的教育主张;20世纪大多教育哲学流派则在相互对立中汲取其他教育哲学流派的合理部分,与自己的教育哲学主张相统一。伴随着世界日趋多元化,原有的教育哲学流派将派生出更多分支,教育哲学继续分化,不同的教育哲学流派将相继出现;与此同时,各教育流派在分化中也将汲取其他哲学流派或分支的优点,摒弃自身存在的不足,彼此间相互整合发展。研究与研究者、学问与人生合而为一,相辅相成。教育哲学研究者的伟大,才是教育哲学及其研究的伟大。研究是品格的表现,教育哲学研究者远比他的研究、作品要伟大[20]。
过去的一百多年,教育哲学百花齐放,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不断地涌现。当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流行一段时间后,缺点和问题渐渐暴露,其他教育流派便会作为对立面流行起来。教育哲学的很多流派虽然彼此对立,但在此消彼长中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在教育哲学走过的这一百多年里,教育哲学争论的很多问题渐趋融合。在未来教育哲学发展中,各流派仍将采百家之长,沿着更加科学、更加多样的路径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