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2018-02-25刘胜伟
刘胜伟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万金塔乡中心小学,吉林 长春)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同时也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面向少年儿童的基础课程,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儿童视角出发,关注儿童视角下的生活原状,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来构建品德与社会课程。
一、基于儿童视角选取教学素材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很多时候教学设计要取材于生活内容,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真实的事件案例讲授道德知识,让孩子的灵魂受到洗礼,激发他们的内在意识,帮助学生建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将社会中的热点事件融入教学内容,却发现收效甚微,因为孩子根本理解不了这些事件的深刻内涵。儿童的世界不同于成人,儿童的视角也更为独特,所以教师要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捕捉儿童世界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选取符合儿童口味的教学素材,让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儿童的生活合拍。例如在学习《我们遵守规则》时,如果只是结合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规则来进行讲解的话,看似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但却很容易让小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有没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外出的经历?有没有排队游览的经历?在参与这些社会活动的时候是怎么做的?然后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规则,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树立规则意识。
二、基于儿童视角定位教学设计
在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的把握和理解,教材中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一致,但是在教学设计中如果照搬教材、机械地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的局面。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对知识和学习的体验也是有其自身特点的。忽视儿童需求的教学设计很难取得应有效果,因此,教师要俯下身来关注儿童的发展需求,设计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为了建设新中国》中的相关内容时,如果仅仅按照阅读教科书、教师提问、学生讨论这样的步骤进行,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悟只是停留在较浅层次,如果教师在课前广泛收集一些图片、影视资料等素材设计成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旧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等不同的历史场景,在鲜活的历史素材中了解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艰难中起步,在一穷二白的底子上谋发展,让学生深刻感受新中国的变化和进步。
三、基于儿童视角开展探究学习
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抹杀了儿童的天性,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来建构知识与能力,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从儿童视角出发,创造适合儿童探究学习的足够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观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中发展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课题《中国制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调查家里的家电产品,认真记录哪些是中国制造的,产地是哪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产品的产地在地图上进行标注,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什么是中国制造,在我国有哪些较为密集的工业生产基地呢?通过进一步探究课本内容,让学生尝试找出教材中指出的工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我国在工业、农业方面的巨大发展和进步。
四、基于儿童视角拓展课程资源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与现实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立足教材又要关注现实,从儿童视角出发,开发生活中的教学素材,进一步拓展课程资源。首先,教师要因时制宜,及时调整教学资源,针对一些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案例,及时选取体现当代生活的案例予以替代,真正体现品德课的生活化。其次,教师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将具有地域特色、孩子们感同身受的实例吸收到教学中去,这样将会大大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第三,教师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感受书本知识,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只有从儿童视角出发,运用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素材,设计贴合儿童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不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进一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1]陈桂萍.让鲜活的历史走进儿童心灵: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历史题材内容教学方法初探[J].新课程导学,2013(12):6.
[2]郑桂春.立足“社会生活”,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J].华夏教师,2014(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