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论视角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2018-02-25刘韫暄赵明民
刘韫暄,赵明民
(1.首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北京 100048;2.信阳师范学院 人民武装部,河南 信阳 464000)
·社会学研究·
生态系统论视角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刘韫暄1,赵明民2
(1.首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北京 100048;2.信阳师范学院 人民武装部,河南 信阳 464000)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对河南省X市的调研,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普遍存在学业成绩不理想、适应环境困难、对城市的归属感差等问题。从社会生态系统论的视角来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农民工随迁子女所处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不理想,从学校和家庭中得到的支持不足。对此,社会工作者需要从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工作行政共同入手,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一个公平友好的社会环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教育难题。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社会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的农民进入城市,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民工潮”,进入新世纪后,新一轮的“民工潮”日渐出现“家庭化”趋势[1]。不少人在一个地方稳定下来之后便将全家人迁移过去,不再像原来那样孤身一人在外打工,这就出现了大批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然而,这些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的随迁子女的生活状况却并不乐观,尤其是他们的受教育问题,如今已成为新一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2]。
文章以农民工随迁子女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方式重点了解在城市上学的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运用社会生态系统论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以该理论为指导探讨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了便于接触到更多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我们在河南省某地级市(X市)选取了3所学校进行调研,一所城市普通学校和两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在所调研的城市普通学校中仅有少量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大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都集中在农民工子弟学校。本次调研访谈了15位农民工随迁子女及其家长,共30位访谈对象。
首先对这30位访谈对象做一简要的介绍。在15位家长中,男性6名、女性9名,其中从河南省外来到X市打工的家长有4名,其余11名均来自于河南省内。从到X市打工的时间长短来看,最长的已经有10年之久,最短的也有3年了。正是因为他们在X市打工的时间长,才将孩子从农村带到城市里来。而刚到X市打工的农民工的收入很难支付孩子在城市上学的开支。这些家长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多数仅仅完成了中学教育。15位农民工随迁子女中男孩8位,女孩7位,其中仅有3位在城市学校就读,其余12位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在这15位农民工随迁子女中,年龄最大的是15岁,年龄最小的是8岁,就读的年级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不等。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研究,我们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业成绩不理想
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均低于城市学校,农民工随迁子女由农村转入城市上学往往会感受到巨大的课业压力,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基础差,知识积累量相对少,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在学习上比较吃力。学生A(女,13岁)现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六年级,她对我们说:“我五年前来到X市,当时已经小学二年级毕业了,本应该在城里直接上小学三年级,但在入学考试的时候,成绩很差,所以又重新念了一遍二年级。”从言语中我们能隐约感受到她的自卑,她还说到自己的英语特别差,她的家长一直想帮她找家教,但却没能找到合适的。除了她之外,学生B也表示自己的英语成绩特别差。
(二)适应环境困难
农民工子女从农村进入城市,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他们的心理、生理会有不适应感。对这些新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应当承担起疏通调节学生不良情绪的责任,帮助他们适应环境,及早融入城市的生活和学习,但遗憾的是,学校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许多农民工子女在最初适应阶段的孤独感、自卑感,往往没有渠道缓解,不良情绪的郁积就严重影响该群体的身心健康及学业进步。学生D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跟随家长来到城市上学。在来到城市之前,他一直生活在家乡封闭的小圈子里,每天除了学习,空闲时间就帮助爷爷奶奶做些家务,不过由于学习成绩好,一直都是班干部,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欢。来到城市后,他发现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在家乡他几乎没有接触过电脑,可是来到城市发现同学都对电脑很熟悉,甚至使用电脑完成作业,英语的发音也很蹩脚,课堂上不敢发言,这一切都使他不知所措,原有的优等生的自豪感也受到了挑战,随之而来的就是学习成绩的下滑。在访谈的时候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他的迷茫和自卑。
(三)缺乏归属感
虽然农民工子女随父母来到城市并在城市生活学习,不仅孩子们认为在城市获得的知识比在农村多,而且父母们也觉得孩子们在城市比在农村获得的学习机会和见识更多一些,但是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多数孩子在这里却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快乐。
当我们问一个家乡在LQ的8岁小女孩是愿意在X市上学还是愿意在老家上学时,她回答说:“愿意在老家上学。”当我们继续问她是在老家过得开心还是在城市过得开心时,她依然回答:“在老家过得开心。”
在问一位35岁的中年男子是否认为自己已经是城市人时,他说道:“我没有这种感觉……咱是个农民,就是再变也不会变成城里人……归根结底就是拿钱说话,像现在一个白领一个月四五千、五六千,而且有住房、有单位,是不是?还有保险啊,啥都有,甚至有的白领干上一个月就顶我干上一年,你有钱了你就啥都有了,人家吃的啥,咱吃的啥,对不对……反正我没有这种感觉。”
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农民工自身还是农民工随迁子女,他们中的部分人都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没有归属感。尤其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当他们进入到新环境时,在农村的关系网络、个人角色定位,随着其步入城市逐渐消解,而适合城市环境的新的自我认知、角色定位未能及时建立,这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农民工子女对城市生活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出现失范行为。
二、从社会生态系统论的视角分析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社会生态系统论是社会工作领域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它将个体成长的社会环境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对于分析和理解个体行为的重要性[3]。社会生态系统论坚持“人在情境中”的工作理念,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影响。当周围的环境对个体产生支持性作用时,就会减轻生活压力对个体造成的负面影响;反之,当个体面对生活压力,又缺少支持性环境时,就会加深个体的负面情绪,阻碍其发展。个体只有与他周围的生存环境和谐互动时才能健康发展[4]。个体的生存环境包括家庭系统、朋友系统、学习工作系统、社会服务系统等。
如上所述,社会生态系统论将人和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个体能否与他所生活的环境产生良性的互动,直接决定着他的生活状态。因此,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加强人与环境的和谐互动。当人类行为出现问题时,社会工作者就要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角度去寻找影响人类行为的深层次原因[5]。据此,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我们应从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农民工随迁子女最重要的生活环境中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家庭环境会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历史造成的城乡差异使得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成为城市里新的贫困阶层,他们进入城市后疲于应付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虽然将孩子带到城市里接受教育,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更谈不上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缺失、居住环境差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家庭教育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在农民工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关心得比较少。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就应该负责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也由于家长忙于生计以及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给予孩子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的关照与指导。
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农民工没有固定上下班时间,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家长C觉得城市学校比农村学校好的原因是城市学校的老师可以给孩子辅导作业,她说:“城市学校的老师负责任,我们有时候回去晚了啊,他给娃辅导个作业啊,每天像我们这样的都没时间。”当问到一个做建筑的家长是否辅导孩子功课时,他回答说:“俺们整天打工,也忙,根本没有时间管娃的学习。”学生B也谈到了自己的学习情况,他说:“爸爸出去打工,妈妈在附近开了一家小商店,放学后,我经常会帮助妈妈一起看店。学习上的困难,就很少求助于爸妈,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另一方面由于爸妈在辅导功课方面比较吃力,我一般都会打电话给同学询问学习上的问题。”
我们发现,从客观上来说,农民工一方面因需要养家糊口每日忙于奔波,没有有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另一方面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也使得他们不能给孩子在学业上更多的辅导。从主观上来说,农民工认为教育孩子的任务就是学校的责任,所以家长都希望老师能够帮助孩子学习,在教育孩子上希望学校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是居住环境差。大多数农民工由于工作流动性强、工资收入较低,一般都是租房子住,靠打零工来维持生计。由于工作和居住地点的流动性,使得随迁子女也没有稳定适宜的学习场所,最终会造成孩子的教育缺乏连贯性、系统性,进而影响其学习成绩的进步。一个正在上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说,他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从老家转到X市,刚开始的时候在YT区上学,后来父母换了工作,就跟着父母转到了BL区的小学,平常一家人就住在父母开的蛋糕店里,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学习空间。
(二)学校教育环境
学校是个体成长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化场所,学校教育在个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虽然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城乡二元差异有所缩小,但学生入学的户籍壁垒仍然存在。一般来讲,农民工随迁子女很难进入到和城市孩子相同的学校受教育。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也就是说,我国的义务教育经费配置是以户籍为基础,由户籍所在地的政府来解决,地方政府通常根据学校的学生户籍人口数将经费下拨给学校。农民工随迁子女并非居住城市的常住人口,他们也就没有办法得到流入地政府所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所以说,农民工及其子女虽然有强烈的进入城市公办学校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但是现实状况却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
一是入学门槛高,可选择学校少。农民工将子女安置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不是自愿选择。家长A就说道:“X市好一点的学校借读费特别高,家里负担不起。不需要缴纳借读费的学校就那么几所,且教学质量不高,出于经济的窘迫只有让孩子在农民工子弟学校上学。”家长B也告诉我们:“本来是希望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让孩子能够跳出农门,可是来到城市却只能读城市最差的学校。”政府部门也有自己的苦衷:“农民工的孩子不一定能进入到实验小学,为什么不一定?首先我这个学校必须满足我当地居民的需求,如果这个学校摸底摸完了以后,这个学校的规模已经招满了,按照学校的规模、学校的设施、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师的状况全部都满了,你外来的学生你说学校咋收?这是实际情况。”①
尽管各地政府出台了相关的规定,要求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为那些不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可是我们的访谈结果是无论学校还是教育行政部门都是优先考虑本地学生的入学机会。
二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读学校硬件设施差、待遇低,教师素质整体不高。笔者走访了两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发现学校的校舍简陋,教学设施不齐备。如KTX小学——坐落在一个小巷子里,街道狭窄,周围小商铺林立,环境脏乱差,人员混杂。进入学校,仅是一幢三四层高的教学楼,绿化较少,体育设施不全,操场狭小。这一教学环境与仅隔一条街的城市普通中学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参观了教师办公室,三个人一间,房间里没有空调、饮水机,并且墙皮脱落。通过访谈学生,我们了解到学生的娱乐生活匮乏。学校较少组织集体文娱活动,一般情况下,一年仅组织一次春游,看二三场电影。同时,由于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备,教师办公环境差,待遇低,学校无法吸引优秀的教师,教学质量不高。
三是农民工随迁子女高中教育问题突出。通过对于农民工家长的访谈得知,农民工非常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在流入地继续接受高中教育,但是实际情况却让他们无可奈何。大部分农民工认为经济压力他们可以承受,但是受户籍的限制而不能入学,却是他们无法接受的。
如在访谈到一位41岁的家乡在省内Q县的家长时,她说:“比如说户口,应该不要有那么多的限制,是不是啊?孩子在哪儿念书在哪儿考试就行了,户口不要有限制。你像他们每年的分数线都不一样,外地的孩子,他们户口在老家哩,在X市念书,到时候又回老家再考试,有的外省的,考试题都不一样,这根本就不行。”还有一位40岁的家乡在外省的家长也提到这个户口的迁移问题,“如果没有户口就不能参加高考,我肯定要想办法把他户口办过来么”。
由此可见,农民工更倾向于子女继续留在城里接受高中教育。然而如果放开对于农民工子女的高中教育准入政策,让其在城里参加中学考试并进入高中继续学习就会造成地域利益的损害[6]。因为每个地区的高考分数线是不一样的,每个地区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户籍是我国分配高等教育机会的标准[7][8]。不同地区的教育利益博弈就在这样一种标准下产生了,也正因为有了这种教育利益博弈,就出现了大量的高考移民。由于高考移民和农民工随迁子女很难界定,让农民工子女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并参加当地高考最终会影响本地人的教育资源分配利益。出于对高等教育机会分配地方化的考虑和高中教育资源供求失衡以及对高考移民的担忧,地方政府的政策总体趋向保守,这也就导致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继续接受高中教育困难重重。
三、社会工作服务介入策略
社会生态系统论认为个体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很多时候是由于环境资源的不足,而这种不足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因此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也应该是多元的。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主要从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工作行政三个方面阐述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小组工作的介入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开展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的交往活动。城市孩子由于从小生活在熟悉的社区中,对城市有一种很强的归属感,而农村孩子在生活、学习上都面临新的环境压力。通过开展小组活动,城市孩子可以介绍一些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学习体会给农民工子女,而且在小组中大家彼此支持和了解,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友谊。从访谈中不难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一般多喜欢与自己圈子里的孩子玩撒或者交朋友,与城里的小孩交流很少,这一现象不利于农民工子女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尽快融入城市生活。社会工作者应该在当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的支持与配合下开展校际之间的小组活动,帮助孩子们之间打破隔阂,彼此分享情感,也可以开展“结对子”活动,促进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二是开展农民工随迁子女之间的交往活动。有的农民工子女进城早,较早进城的孩子就能较早地适应城市的生活,较晚进城的孩子可以多与他们交流,有利于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同时开展农民工子女之间的小组活动,由于其相同的生活环境,相近的经历,更容易加深彼此的了解,也能为彼此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
三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定期开展不同的活动。对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可以开展趣味性比较大的小组活动,丰富其业余生活,扩大孩子视野。而对上小学的学生,可以每周开展学习小组活动,帮助孩子辅导功课,开展观影小组活动,让孩子从电影中受到教育。
(二)社区工作的介入
社区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外来农民工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都居住在一些治安卫生环境差、基础设施差的地方,恶劣的居住条件会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身心发展。另外,不好的经济条件也使农民工很难对子女教育有长远的打算,这与学校教育所要求的连续性、系统性是相违背的。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应该从社区社会工作入手,开展社区服务,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农民工自身对教育的认识,帮助农民工随迁子女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是通过社区活动帮助农民工提高对子女教育的认识,改善农民工子女学习、生活环境。在我们的访谈中发现,很多孩子基本只有晚上才能见到父母,并且很少与父母进行深入的交流。有的幼儿放学后还被托管在别人家,只有周末的时候才能见到父母。而且在访谈中当问到父母有没有帮自己辅导功课时,一半以上的学生回答是没有。还有部分农民工自身文化程度不高,也不了解科学的教育教养方法,遇到问题只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孩子们成长,而且加重了孩子们在城市里生活和学习的压力。针对这些情况,社区可以在合适的时间为农民工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让他们接受新思想,改变自己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同时,社区也可以开展一些亲子活动,帮助家长和孩子更好地了解彼此,还可以在社区教育中增加环境教育、卫生教育和法制教育, 提高农民工的环境意识、卫生保健意识和法制意识,以期为农民工子女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另外,社区也可以争取国家针对农民工的拨款和社会资助,从而改善农民工聚居区内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社会治安条件。
二是通过社区为农民工开展技术培训。访谈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农民工没有一门技术或者养家糊口的手艺,从事流动性很大的职业。他们中小商小贩或者建筑工人居多,没有稳定的收入,艰难维持基本的生活花销,也间接影响子女的教育。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社区内的农民工开展技术培训或者创业培训,帮助其获得一门技术,提高其就业能力。
三是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特殊的心理问题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农民工子女进城后由于面临着新环境、新事物,短期很难适应城市生活。针对这种情况,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以定期在社区开展个案辅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渡过心理不适应期,给其提供感情上的支持。
四是通过社区工作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农民工随迁子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很难进行常规的身体检查。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医院每年定期给社区的农民工子女免费提供基本的身体检查,也可以定期开展讲卫生争做好学生的活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社会工作行政的介入
社会工作行政又称为行政社会工作,主要是督促政府部门通过制度规范为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人力和财力支持解决社会问题。具体到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社会工作行政呼吁政府加大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经费的财政扶持,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成立专项教育基金和专门的管理机构,保证基金的专款专用。另外,在高考招生制度方面,也应呼吁政府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出台相关的制度规范,为其异地参加高考提供可能性。
注释:
① 本段话摘自笔者于2017年3月6日对X市教育局发展规划科工作人员的访谈记录。
[1] 冯绮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2007(6):41-43.
[2] 叶庆娜.农民工随迁子女高中教育政策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8):54-57.
[3] 卓彩琴.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脉络及展望[J].江海学刊,2013(3):113-119.
[4] 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查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94-97.
[5] 刘 兵.社会生态视角下青少年早恋现象分析与社会工作介入[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3):38-41.
[6] 张文婷.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保护[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1):36-39.
[7] 冯 云.中国教育不平等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4.
[8] 雷万鹏.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调查与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139-146.
AStudyaboutSocialWorkInterventionontheEducationalProblemsofMigrantChildrenfromthePerspectiveofSocialEcosystemTheory
LIU Yunxuan1, ZHAO Mingmin2
(1.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2. Department of the people's Armed Forces,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China)
Migrant children's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s in our urbanization process. Through a survey in X city Henan province, we found that the migrant children have some problems on their education, such as poor grade, having difficulty in adapting new environment, and without sense of belonging. From social ecosystem theory perspective, the reason causing these problems is that the migrant children are lacking the supports from school and famil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igrant children's education, we should take action on group social work, social community work, and social work administration at the same time.
migrant children; education; social work
蔡宇宏)
10.3969/j.issn.1003-0964.2018.01.007
2017-10-10;收修日期2017-11-28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5JDSZ2065)
刘韫暄(1993—),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工作;
赵明民(1970—),男,河南驻马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教育。
C913.5
A
1003-0964(2018)01-002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