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选秀节目比较中分析偶像养成类真人秀的创新
2018-02-25余俊炯
余俊炯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1 传统选秀节目和偶像养成类真人秀概述
在谈偶像养成类真人秀之前,须了解选秀节目。中国选秀节目浪潮最早出现在2004年,受美国《流行偶像》节目启发,湖南电视台制作出《超级女声》节目,该节目坚持“素人变明星”的创作模式,一时间在中国刮起选秀热潮。此后几年,选秀综艺节目发展势头红火,各电视台纷纷制作同类型节目,包括浙江电视台的《中国好声音》、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中国梦之声》等都是选秀时代的产物。由此在将近十年的发展期间,通过选秀节目更是捧红了诸如李宇春、张靓颖、张杰等歌手,选秀节目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然而,随着选秀节目的大量产生,严重的同质化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另外由于节目过度煽情、投票造假等问题,选秀类节目成为广电局重点审查对象,因此近几年,该类节目在市场上快速冷却,“一夜变明星”的造星神话成为历史。
2 偶像养成类真人秀的创新
2.1 选手选择上
传统选秀节目以“草根逆袭”为制作理念,在选手挑选上首先在全国几大城市进行海选,通过专业音乐人员的把关,选择出优秀的选手,然后汇集在一起进行为期几个月的比赛,挑选出年度冠军。然而偶像养成类真人秀则显示出明显不同,比如最近火爆的腾讯网综《创造101》极具代表性。《创造101》节目的前身是韩国的《produce 101》节目,来自不同经纪公司的101名女生通过3个多月的竞技表演,最后选出11名女生组成女团出道。由此可以看出,相较于传统选秀节目,偶像养成类真人秀已有所创新。选手基本并非完全素人,大多选手基本均在娱乐公司做练习生,在表演上累积有一定经验。比如中国版《创造101》中的吴宣仪和孟美岐,早前以“宇宙少女”组合在韩国出道,严格意义上而言,已经具备成熟女团的素养。另外选手的穿着打扮上有明显的区分。传统选秀节目的选手最早出现于公众视野时外表淳朴,在穿衣打扮上很少有精心的雕琢。但是偶像养成类真人秀的选手穿着靓丽时尚,极富时尚潮流特征。
2.2 市场需求上
综艺节目的策划与制作必然是迎合社会的产物。传统选秀节目作为“舶来品”,在中国市场一经出现,迅速发展爆红。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市场对这类产品具有“需求性”。2005年前后,华语音乐市场基本被台湾、香港歌手所占领。台湾和香港的成熟化娱乐造星体系,更是捧红了包括周杰伦、蔡依林、林俊杰和SHE等歌手。因此内地华语歌手就显得暗淡许多,老牌歌手盘踞内地华语市场核心位置,曲风和演唱方式难以迎合观众喜好,大量观众流失使得内地音乐市场发展陷入尴尬局面。因此传统选秀节目,比如《超级女声》的出现,正好弥补了当时市场对于新生血液的需求,正如有人所说“华语流行乐坛由此进入选秀时代。”另外,“草根明星”的概念作为强大的吸引点,大大满足了观众对于“一夜变明星”的渴望。
同样,偶像养成类真人秀也是时代的产物。“偶像”的概念最早出现日韩,尤其是韩国娱乐产业发展兴盛,包括S.M、YG、GYP三大娱乐公司更是捧红了包括东方神起、Bigbang、Super Junior等在内的亚洲韩流偶像团体。因此在造星上韩国俨然有了一套十分成熟的体系,“练习生制度”更是为打造偶像团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生血液。韩庚、鹿晗等以韩国男团出道,中国本土组合,包括至上励合、UNIQ等专门赴韩进行培训,可见韩国娱乐文化对于中国乐坛的影响力。然而,随着近几年限韩令的出现,“韩流文化”快速冷却。在这一时期,中国抓紧时间布局娱乐造星体系,乐华娱乐、领誉传媒、香蕉娱乐等专门培养团体偶像的娱乐公司大量出现,经过几年发展,也为今天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的产生提供了人才储备。“偶像养成计划”历来在中国具有相当大的市场基因,尤其是90后、00后,甚至是10后的年轻群体,对于“偶像养成”有着莫名的热衷。TFBOYS的火爆,粉丝以“老阿姨”自诩的心态,折射出大众具有“偶像养成”的心理。因此依据“偶像养成”的节目制作核心,将限韩后仍热衷于“韩流文化”的群体拉拢过来作为原始观众,借助于新媒体技术,让粉丝通过投票、应援等方式直接参与到偶像养成之中,在培养粉丝对于明星忠诚度的同时,也弥补了市场对于偶像需求的空白。
2.3 营销策划上
同2005年《超级女声》相比,互联网的发展在深化观众参与的同时,也使节目在营销上有所变化。2005年粉丝参与节目主要通过投票和场下应援等方式。据当年相关数据显示,“超级女声”总决赛中,李宇春最终以352万得票数胜出,但实际得票数达700万票以上,因为大量的粉丝投票造成电脑死机,所以出现票数延迟问题。然而如今,社交媒介,包括微博,微信的产生拓宽了粉丝投票渠道,同时,也使节目对选手的营销有了更为专业系统的规划。比如每一期节目的播放之后都会紧随相关热搜出现,扩大了节目影响力,同时也对选手进行了营销。《创造101》第5期节目于晚上8点在腾讯视频上线后,不到一个小时,相应的热搜立刻出现,包括“黄子韬怒了”“心疼刘人语”等节目中的看点通过热搜形式,呈现给观众,在激起观众的好奇心同时,也引导他们产生点击节目的行为。另外除了相应的节目热搜之外,通过微博、视频网站等平台投放花絮,将剪辑出的剩余片段不时播放出来,也是对节目影响力的一种营销。最后,相较于传统选秀节目,电视台全权把控节目,对选手包装,选手宣传等方面具有“一锤定音”的权利,“偶像养成类真人秀”则相对较为复杂。比如《创造101》节目由腾讯视频承制,每周晚上8点在腾讯视频上线播出,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些选手基本出身于中国各大娱乐公司,并与其有相应的合约存在。在选手宣传方面,除了制作方腾讯视频外,其所在的娱乐公司必然在比赛期间整合出一套完整的营销策划方案,以实现最短时间内自家练习生的最大知名度。因此偶像养成类真人秀的资本势力就显得相对复杂许多。
3 偶像养成类真人秀的困境
偶像养成类真人秀在中国而言,还是比较新型的一种创新模式。不管是《偶像练习生》还是正在热播的《创造101》,节目所培养的11人偶像团体是否可以在中国音乐市场站稳脚步,尚未有成功的实践,其前景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另外,早几年中国虽然出现过男子,女子等团体组合,但是常常被人诟病。因此,中国音乐市场如何打造出既符合市场眼光,又兼具中国特色的大型偶像团体,经济团队任务之重可想而知。最后,在意识上,《偶像练习生》《创造101》都由视频网站承办,虽然节目播出后有关方面承诺,今后出道团体两年内由视频网站和专业的娱乐公司打造,但是,腾讯视频根植于互联网基因,在打造明星上是否可以胜任仍未有定论。毕竟《偶像练习生》自播出以后几个月时间里,团体真正意义上的合体,只是一起参加了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因此偶像养成类真人秀在中国是否能取得成功,也有待时间进一步去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