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与商业化的完美集合
——以《红海行动》为例
2018-02-25高原卉
高原卉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1 《红海行动》上映分析
2018年2月16日,是中国农历狗年的大年初一,全国上下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春节气氛里。《红海行动》在这一天和《捉妖记2》《唐人街探案2》同时在国内上映,在春节这个票房的黄金档期,和这两个强力对手进行了激烈角逐。竞争对手都有成功的第一部作为铺垫,《捉妖记》第一部曾经打破国内多个票房纪录,创造了中国内地票房24.38亿元的票房纪录。《唐人街探案》的第一部也在中国内地狂揽票房超8.23亿元,创造了小成本电影的佳绩。而《红海行动》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全部由内地明星担纲的阵容无法和对手媲美,发行方和业内也普遍不太看好《红海行动》的票房走势。让所有人都意料之外的是,开画以后《红海行动》在豆瓣、猫眼等第三方电影评分机构,和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的口碑持续发酵。整个票房呈现低开高走的态势,连续反超两大劲敌,最终以中国内地36.1亿元的总票房收入,力压《捉妖记2》(22.36亿元)、《唐人街探案2》(33.96亿元)夺得2018年中国内地春节档电影票房冠军。
2 主旋律电影与商业化分析
“主旋律电影”这个词语,则是诞生在1987年3月的中国国家电影局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电影创作口号,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改革开放不久,海外电影和港台电影进入了内地后,内地电影创作出现的低俗化倾向和多元化思潮中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被挑战。希望电影工作者能贯彻这一口号,从而达到强化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弘扬改革开放时代精神,呼唤电影工作者的时代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目的。口号提出之后,直接导致20世纪90年的主旋律电影热潮,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生活题材的主旋律电影。《人民日报》在2018年2月23日发表题为《主旋律文化如何成为“红海蛟龙”》的评论称:“恰逢其时、恰乘其势”,这不仅是形容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更是主旋律文化正在面对的“时”与“势”。主流文化的传播不是强行植入,而是“润物无声”;不能强迫灌输,而要“柔中带刚”。就像《红海行动》所传递的,中国不好战,但从来不怕战。这种“能战但不好战”,何尝不是一种以柔克刚、以柔变强的“柔实力”?今天,无论文艺创作还是主旋律文化传播,都需要立足时与势。只有以滴水穿石的韧劲、润物无声的巧力来怀柔远人,才能“驰骋天下之至坚”。
就如《人民日报》这句评论“今天,无论文艺创作还是主旋律文化传播,都需要立足时与势。只有以滴水穿石的韧劲、润物无声的巧力来怀柔远人,才能‘驰骋天下之至坚’”。《红海行动》正是通过借助商业电影叙事方法、视听语言、特效包装的种种“巧力”,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在电影中,战争场面尤其是狙击枪射击画面中,我们看见了大量的“子弹时间”(Bullet time)特效。“子弹时间”效果出自好莱坞商业电影《骇客帝国》,通过用计算机辅助的摄影技术模拟变速特效而制作出“时间冻结”和“时间切割”的惊艳效果。主旋律电影一直倡导内容写实和表达深刻内涵,“它们都反映了媒体产品的一种循环模式:起先很出名,接着变得过于熟悉,然后就是审美疲劳,让人提不起兴趣。这是电影研究中的一个著名定式。”而“子弹时间”这种视觉特效一直没有在同类型电影中使用。《红海行动》则对此类电影特效进行了巧妙运用,不仅制造了张弛有度的剪辑节奏,更营造出震撼的视觉感受,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同时,在电影叙事方法上,不再像《战狼》和《战狼2》以及《湄公河行动》这三部军事主旋律电影一样,单主角、单支线叙事。而是在相同类型的救援主题上,实现了双支线叙事,在“蛟龙小队”救援侨民这个大主题以外,还布置了帮助法籍华人记者“夏楠”摧毁恐怖主义获得核武器这一支线叙事。突破了戏剧上“三一律”的传统戏剧结构,让整个电影更加丰满,情节更加丰富。同时,在人物设置上,没有一个绝对的主角。在整个故事中,每个角色也不断发展和变化,有的队员壮烈牺牲、血洒沙场,有的队员在战争中不断进步,实现了质的飞跃。而反派人物,没有一个绝对的反派主角,无论是发动政变的将军还是恐怖头子“扎卡”,全程没有露面。但从电影开场的“独眼龙”索马里海盗,到中间的“一只耳”叛军狙击手,直至最后的恐怖分子“首领”,都在不同时间段担任主要反派角色的任务。
不难发现近几年拍摄的战争类型主旋律电影,无论是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还是吴京导演的《战狼》《战狼2》,以及林超贤导演的《湄公河行动》和这部《红海行动》,在镜头语言运用方式上都区别于以往的国产战争电影。以往的国产战争类型主旋律电影,常常为了展现战争场面的宏大,强调战斗场面的激烈,表现战斗过程的波澜壮阔,而大量采用大远景和大全景,使用爆破、烟火以及灯光的种种手段进行配合,追求所谓的大战争必须大场面。但从《红海行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影片以中景、近景和特写为主要景别,偶尔穿插个别的航拍大远景和全景,使整个电影的剪辑节奏非常紧凑,既和整个电影紧张的气氛互相辉映,又起到了压缩时间的作用,让观众一点感觉不到这是一部138分钟时长的影片,反而让观众大呼过瘾。国内第一个大规模运用手持跟随运动镜头拍摄战争场面的电影,是冯小刚导演2006年上映的《集结号》,当时战争场面的拍摄被称为国内的模板,而在运动镜头的拍摄技巧和画面运用上,《红海行动》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主要得益于影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影视技术的不断革新,传统的影视轨道和斯坦尼康稳定器这些设备已经不再占有统治地位,影视专业无人机、多轴运动稳定器、电子编程轨道摇臂等高科技设备已经成为运动镜头的拍摄利器,在这部电影中也被大规模使用。
从“蛟龙小队”队员视角拍摄的主观镜头也被大量运用,主观镜头提升了观众的观影感受。因为《红海行动》是作为3D电影上映的,而大量的移动镜头和主观镜头,会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感受到更紧张刺激的战争场面体验。徐克导演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在2014年上映,这部电影首开了主旋律战争电影使用3D的先河,《战狼》系列紧随其后,也纷纷采用3D方式呈现电影。林超贤的上一部主旋律战争电影《湄公河行动》并没有采用3D形式上映,还是采用的传统2D,但《红海行动》林超贤改以3D形式将电影呈现在观众面前。3D电影的票价普遍比传统2D电影高出10%~20%,同样的观看人数下,使用3D形式上映肯定会获得更高票房,这是发行公司和制作公司都希望采用3D方式上映的原因之一。
3 结语
在商业电影大行其道,霸占票房排行榜的今天,如果用商业电影的形式和技巧作为创作手段,以主旋律的思想内容作为内核,或是实现双赢的重要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