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2018-02-25李科
● 李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特殊教育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聋校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6年版)》要求“聋校义务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培养聋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培养聋生良好的国家意识、公民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养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1]。思想品德课作为对聋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责任重大,因此必须开足、开齐、开好。
一、聋校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现状
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之一,思想品德课对聋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体来看,聋校思想品德课对聋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目前聋校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体系比较完整。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7—9年级开设《思想品德》,师资都是由校领导或者语文教师等兼任,教材使用比较广泛。据调查显示,聋生的思想品德总体良好,这与思想品德课的开设有很大关系,说明思想品德课对聋生有重要意义,但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聋校思想品德课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聋校口头重视、实际漠视
从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聋校对思想品德课口头重视、实际漠视,没有在聋校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不可否认,教学工作是聋校的中心工作,但育人才是聋校教育的根本。在实际教学中,聋校不重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用性,有些聋校开设的思想品德课仅是摆设,有些是为了应付检查,有时常常被语文课、数学课代替;不少家长不关注培养聋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家长、学校、社会没有形成合力。聋校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缺少监督和反馈,无法完善评价机制,导致德育教学质量低下。
(二)教师缺乏专业素养,“身兼多职”
调查发现,聋校思想品德课的任课教师主要由学校行政领导、班主任教师、科任教师等组成,少有专职的思想品德课教师。[2]思想品德课成了大部分聋校行政管理人员为晋升积累教学工作量的标配,或是非特殊学校人员转入特殊学校的任教跳板,或是教师课时量不够时的补充。即使有少量专职的思想品德课教师,也是所任课程多,涉猎多种学科,精力有限,专业知识欠缺,造成对其所任教的思想品德课难以深入研究,思想品德课常常变成语文课、数学课或自习课,丢失育人主阵地。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对思想品德课应付了事,更谈不上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
(三)德育教材落后,“新瓶装旧酒”
大多数聋校使用的思想品德教材还是20世纪9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一到六年级为《思想品德》,七到九年级为《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组织和选择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单纯强调掌握知识和传授道德意识,重视知识结构的教学,轻视心理、情感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教学整合。
(四)教学形式单一,“轻体验、重说教”
教学中教师注重聋生德育知识的掌握,习惯使用说教式、问答式等教学方法。有时教师从头讲到尾,完全不顾聋生的主体地位,思想品德课成了教师的演讲台,聋生根本没有融入到课堂学习中,难以知行合一。
(五)聋生的知识面狭窄,“两耳不闻校外事”
由于聋生的听力障碍对他们的有声和书面语言造成严重影响,有声语言几乎空白,书面语言存在诸多障碍。入学后就要住在相对隔离、寄宿制的聋校里,更加减少了他们和社会接触的机会,造成了他们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远不及普通孩子,领悟力、理解力、表达力都不是很好,知识面狭窄、知识储备很少,常常是一些常识也需要教学,往往使教师感觉力不从心。
(六)教学语言的制约,“爱你在心手难开”
在聋校课堂上,师生主要通过口语、手语、笔谈、屏幕演示、肢体语言等传播信息。因为绝大部分聋生的口语发展较弱,手语就成了主要的教学语言。手语本身是一种视觉语言,主要靠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个别词语结合身体动作)来表情达意,从聋校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对手语单词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教师掌握的手语词汇量不多,自然手语、文法手语并存,中国手语、地方手语混用,手语表达时的准确性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教师和聋生存在相互猜测的情况。
二、聋校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对策
针对聋校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聋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一)开足、开齐、开好思想品德课
聋校要按照《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开足、开齐、开好思想品德课程,真正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位,因为聋校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和注重的是教会聋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聋校应针对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拿出解决措施。同时加强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研究,应遵循聋生的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以直观形象为主,实现聋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二)配备一支优秀的德育教师队伍
配备一支优秀的思想品德课教师队伍是提高思想品德课质量的关键。一是要建立一支优秀的思想品德课教师队伍,要保持一定数量的专职思想品德课教师,形成专兼职并存、骨干引领、共同提高的格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和修养,因为教师自身道德素质的高低会影响聋生道德意识的强弱。聋生没有较为成熟的心智,无法辨别事物的对错,模仿性和向师性很强,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榜样,注重言传身教,时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教师应该不断锤炼自身的道德修养,身正为范,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要加强对思想品德课的常规管理,从备课、上课、作业几个方面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加强对思想品德课的考核和检查,聋校可以定期和不定期对思想品德课教师进行检查,可以通过推门听课、随堂听课等方式。三是要加强聋校思想品德课的科研工作,建立一个思想品德课教研组,围绕问题通过集体备课、集体研磨、集体反思等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规范常态课,优化公开课,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三)鼓励选取合适的教材
目前《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思想品德教材还在编写之中,我们可以开放视野,大胆使用普校教材,根据聋生实际活用教材。这些教材生动形象、图文并茂、浅显易懂,非常符合聋生的认知特点,聋生通过阅读就会懂得一些生活常识和较为浅显的道理。在使用教材时,我们可以根据正在开展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按照主题统整的思路整合相应的特校和普校的教材,对教学流程进行较为合理的设计,让聋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聋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也可以选择一些贴近生活、贴近聋生、贴近实际的案例,提高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促进聋校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四)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灵活多样
注重实践、改革教法和学法是提高聋校思想品德课质量的重中之重。现实演绎法、民主讨论法、故事讲解法、情境设计法、社会调查法、典型分析法、情感渲染法等都是当代普通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聋校可以借鉴和使用。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聋生的认知特点、课程要求、教材内容等,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多采取直观演示、丰富表象、创设情境的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多引用聋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重视将实践和理论紧密联系起来,特别要加强实践,才能大幅度提升聋生的学习效果。在学法中,要让聋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和学习方法,可以用导学案支撑、小组合作(互助互学)、展示交流(质疑点评)、当堂反馈(达标反馈)、课后延伸(课外拓展)。课前让聋生围绕导学案的自学、对学、群学进行高效预习,课中让聋生充分地展示和提升,课尾时让聋生及时反馈,对照目标进行测评矫正等,实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教导学、当堂训练、验标矫正等。
(五)加强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首先,要推广和使用《中国手语》《中国手语日常会话》等,通过学习《中国手语培训教材(试用)》、“手语视频软件(系列)”和“中国手语视频资源库”等,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其次,要经常举办中国手语培训班,成体系、有步骤、分批次地组织教师参加学习,通过自学、小组学、集体学等方式提高学习的效果。再次,加强对手语的研究工作,召开手语教学工作座谈会,研究新出现的问题,规范手语的使用,要以高度的重视、科学的态度加以研究,满足聋生需要。最后,加强对手语的考核工作,以考促练,提高教师运用手语的能力。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要大量使用书面语和口语,使用书面语可以克服中国手语表达的局限性,不仅可以表达准确,还可以帮助聋生学习书面语,教师要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聋生的视觉优势。同时教师也要使用口语,因为部分聋生还有残余听力,教师还要进行语言的康复训练。
(六)加强对思想品德课的检查督导
“检查就是执行力”,聋校领导要经常检查思想品德课教学情况,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等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和抽查,看教师是否准确迅速、积极主动、卓有成效地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促使教师思想上重视、态度上认真、行动上真实、教学上实效。
聋校思想品德课对于提升聋生道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与时俱进,学习借鉴普通学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经验,针对聋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开展教学,研究教法、学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水平和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