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解读

2018-02-25陆瑾黄建中

现代特殊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培智保健课程标准

● 陆瑾 黄建中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为指导,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结合培智学校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进行研制,力求体现先进的特殊教育思想,遵循特殊教育和培智学校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以培养学生运动与保健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任务,努力促进其功能康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课程标准》的研制从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学生特点及各地教学实际情况,注重继承、借鉴和发展的关系。

(一)普适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在深入理解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的基础上,《课程标准》的制订遵循普通教育的内在规律,同时在课程基本理念、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突出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体现培智学校学生身体机能的特殊性,为培智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共性和个性相结合

运动与保健课程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同时兼顾个体差异,并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内容选择上,适当增加适合学生身体机能和终身发展的课程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实施和评价中,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他们的运动项目和评价方法,注重差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真正落实育人为本的理念。

(三)功能康复和补偿相结合

培智学校学生通过参与运动,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发展体能。同时,课程注意吸收现代运动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增进自信心,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功能康复和补偿。

(四)社会适应与运动潜能开发相结合

体育运动不只是培智学校学生获取心理补偿的重要途径,更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在课程功能上,本课程从“参与-运动-社会融合”的视角关注培智学校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和社会融合,强调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养成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为终身体育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切实提升培智学校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的研制继承我国培智学校的体育教学经验和精髓,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权利-质量”“能力-支持”的概念展现课程形态,引导学生掌握运动与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努力提高学生的运动素养,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最终实现育人目标。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结构。在强调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入健康成长知识,开发运动潜能,促进功能康复和补偿,提高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为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需要奠定基础。

(二)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和原则保持一致

《课程标准》参照和借鉴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的基本框架结构,遵循《义教课标》的基本理念和原则。结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方案要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课程标准》将《义教课标》的四个阶段水平改为1~3年级/低运动能力、4~6 年级/中等运动能力、7~9 年级/高等运动能力三个水平段,同时降低学习的起点水平,提高运动保健知识、体育游戏、社区体育内容的比重,增加特奥运动、融合运动等普及性体育运动的相关内容。

(三)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

根据多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的特点,结合培智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考虑到培智学校课程设置中单独开设生活适应课,《课程标准》将《义教课标》中的四个学习方面进行了调整,将原有“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中的“社会适应”一词去掉,同时将与“社会适应”相关的内容,如“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良好的体育道德”等融入“心理健康”,最终形成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四个学习方面。

(四)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课程标准》将贯穿9个年级的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水平。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可根据实际学习情况选择相应年级或能力的学习内容,并鼓励部分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提高。例如,就读四年级的小明同学运动能力较差,教师可以根据他的运动能力选择水平一(即1~3年级/低运动能力)的内容。

(五)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适切的学习目标

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课程标准》提出了具体的、适切的学习目标。特别注意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的学习目标设置成易观测的行为表征,帮助教师更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和评价,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

(六)根据课程管理的要求保证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

在坚持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课程标准》提出了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各学校制订具体的运动与保健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可从师资队伍、场地与器材、学生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实际出发,选编适宜的教学内容,融入特奥运动、融合运动、社区体育以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部分学校体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应特别注意开发与利用各种实用的课程资源,确保课程的正常实施。

(七)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

《课程标准》建立了有利于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要求对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进行综合评价,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我评价能力。

三、《课程标准》的特点与创新

(一)课程性质突出运动与保健相结合

《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明确界定了“运动”和“保健”的含义。运动是指采取走、跑、跳、投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保健是指通过合理的运动,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的综合性措施。该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运动与保健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保护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开发潜能,促进功能康复和补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般性课程。

《课程标准》从低年级段开始帮助学生充分意识到运动与其自身健康发展之间的关联和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强调运动与保健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性质,突出运动和保健二者的结合,将保健的知识融入运动当中,强调运动参与兴趣的培养以及基本运动技能与健康知识的获得,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渗透品德教育,发挥运动的育人功能。

(二)课程目标体现承上启下的三级递进关系

课程目标是课程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预期学习结果的指向,是教师设计教学(包括计划、目标、内容、组织、方法、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依据。《课程标准》根据课程目标设置了可操作、可观测的学习目标及水平目标,这是教师正确实施运动与保健课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体系由“课程总目标—学习方面目标—水平目标”构成,呈现三级递进体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有效衔接。课程总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运动与保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发展体能,开发潜能,促进功能康复和补偿;培养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体验运动的乐趣与成功,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为融入社会打下基础”。根据课程总目标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四个学习方面目标,再根据学习方面目标划分为不同的学习水平目标,并提出了相应水平的目标要求。

(三)课程内容强调参与性和适切性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课程标准》将贯穿9个年级的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水平,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四个方面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学习目标、评价要点、评价方法示例。课程内容不仅指明了运动与保健学科的知识点和运动技能的具体技术与动作,更明确地指出通过参与运动、学习知识和技能,学生想做什么、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到什么,使课程从以内容为本转向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表现。

《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伸缩性,结合培智学校学生的能力水平,向下延伸至基本的活动能力发展,向上延伸至基本运动比赛技能和相关知识的掌握。首先,将适合培智学校学生的特奥运动、融合运动、社区体育以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内容融入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其次,为了便于理解、掌握学习内容,课程内容的呈现采取列举的方式。例如,能在简单的体育游戏中完成多种形式的走、跑、抛、爬、钻、投、滚动等基本动作。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同一学习目标,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内容。各学校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与范围,创造性地加以选择与实施。第三,考虑到学生在力量、速度、柔韧性、灵敏协调性、平衡性等方面的差异,《课程标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要求。例如,为达到学习目标,使用“模仿”“体验”等目标行为词代替原来的“做出”“表达”。

四、《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建议,体现了针对性和灵活性,为各地具体实施提供借鉴和发展空间。

(一)强调学习目标多维度和教学方法多样化

首先,尊重个体差异,强调学习目标呈现多维度,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根据培智学校学生身心发展和运动能力差异性较大的特点,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在教学中从三个维度关注学生的表现,兼顾到学生的个体需求。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总要求制订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目标。具体学习目标一般应该包括“条件”(在什么情境中)、“行为”(做什么和怎么做)和“标准”(做到什么程度)三个部分。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有针对性地采用游戏教学、情景教学等适宜的教学方法,适当放慢讲解示范的进度,延长学生的感知觉时间,引导学生获得运动与保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促进每位学生更好地发展。如,学习“爬行教学”内容时,首先设置体现三维的梯度学习目标(A、B、C),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情景教学环节“小动物运动会”,通过动物爬行模仿练习和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锻炼身体的协调性,让学生感受肢体运动的乐趣。

(二)倡导评价内容的合理化和类型的多样化

《课程标准》倡导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与发展功能,更有效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运动与保健学习潜力,调动他们的运动与保健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和教师更好地“教”。

首先,合理选择评价内容。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特奥运动项目运动员能力等级分级办法,从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各地、各校可根据学生情况自行确定四个评价方面权重分配。如,体能的测试项目包括身体形态(身高、体重)和运动能力(25米跑、垒球掷远、立定跳远等);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分别设置5个等级。

其次,运用多样的评价类型和方法。强调评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如,除了学期初、学期末对学生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四个方面进行测试和评价,还要求在每节课上记录学生的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的情况,建立起翔实的学生运动与保健成长档案。

(三)鼓励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运动与保健课的项目设置除了要满足培智学校学生的兴趣需要,还要考虑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促进他们融入社会。因此,教师要重视融合项目的开发,鼓励培智学校学生与普校学生按照同年龄或同能力组合在一个团队中进行训练和比赛,让他们加深彼此理解和尊重,体会到参与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社会的包容力。同时,也鼓励改造场地、器材和运动项目,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来钻越;篮球五人制可以改为三人制。

《课程标准》附录“制订地方运动与保健课程实施方案和学校运动与保健课程实施计划的建议”,对地方和学校实施课程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增加了对特奥运动项目建设的建议,旨在强化地方和学校对实施运动与保健课程以及推广特奥运动的责任与权利。

猜你喜欢

培智保健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培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