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盲校康复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2018-02-25邹红霞任晓妮

现代特殊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盲校康复心理

● 邹红霞 任晓妮

受视觉缺陷的影响,要使视力残疾儿童在各个方面像普通儿童一样真正获得全面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和障碍。这就要求教育者能够在国家设置的课程中增加补偿缺陷的特殊内容或者专门设置一些特殊课程来帮助视障儿童“康复”,减少障碍,促使他们全面发展。[1]

2016年教育部公布《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此提出相关的要求:“立足全面发展、注重潜能开发和补偿缺陷、加强劳动教育、强调适应社会……力求教育与医疗、教育与康复、教育与训练、教育与心理辅导等相结合。”但由于《课程标准》更多地是从宏观的角度考虑视力残疾学生共同需要的基本素养,只是提出了康复的总体要求,不可能充分照顾到每一所盲校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化问题。虽然也专门开设了“综合康复”课程,但其主要面向1~3年级,对于其他年级盲生缺乏针对性规范要求。因此可以说,《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康复”的方向,“综合康复”新课标给了我们重要参考与启发,但实践中仍需要基层学校和康复教师从微观的角度设置康复课程,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鉴于此,我们围绕国家提出的培养目标,根据本校办学宗旨、学生的具体需求及本校的课程资源情况,构建了适合学校自身发展及学生需要的身体、心理、技能、兴趣四维康复课程群。

一、身体维度康复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一)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由于眼部经常有不适感,许多学生喜欢用手摸或抠眼睛,动作不雅观。另外,由于长期不会用眼视物,视障学生站立时普遍存在偏头、低头、含胸、侧身等异常姿态;行走时大部分学生不敢大步向前,不敢跑,只能用手脚试探着移动,身体习惯性前倾或后倾,动作不协调,姿势不仅不美观,而且极易形成驼背、头向一侧歪斜、脖子前伸等盲态,严重妨碍了他们的准确定向,对骨骼的发育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破坏了他们的形体美与气质。针对这些状况,学校开设了以锻炼粗大动作、定向行走为主,辐射阳光体育的“2+1”身体康复课程,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提升他们的气质,增强他们的自信。

(二)课程目标

使视障学生能够在既能锻炼又很快乐、既新颖又自主的康复活动中改变异常姿势,促进肢体动作协调发展,帮助视障学生增强体魄,美化形体,提升他们的肢体协调能力及有效行走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实施过程

我校依据面向全体与照顾差异性相结合、体育锻炼与身心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康复需求出发,开设“2+1”身体维度康复课程,即“体育课、定向课”加“1小时阳光体育活动”。体育课以训练粗大动作协调能力为主,每周两节,采用校本开发课程。定向课以训练盲人在生活环境中确定自己方位和与周围物体位置关系的思维过程为主,使盲人能够准确定向及有效行走,每周一节课,使用“全日制盲校实验教材”。1小时阳光体育活动以韵律操、趣味体育游戏及活动为主,每天1小时,以我校每学期的“1小时阳光体育活动方案”为课程资源。

(四)课程评价

每项技能训练结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达标检测。由于视障学生存在身体素质、年龄、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康复训练中所表现的运动机能各不相同,动作完成情况差别很大。为了避免使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挫伤,削弱他们对身体康复的积极性,教师在评价时要关注个体差异,既要看到视障学生康复的结果,又要看到他们的学习态度、情意和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比如在耐久跑的评价中,对于能力差但态度好的盲生,只要是坚持跑完适合他体能的圈数就可达标;能力强的视障学生可以向更高标准冲刺。这样既可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耐久跑的信心,又能挖掘他们的运动潜能,提高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心和决心。

二、心理维度康复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一)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通过进行“盲校心理档案的建立与使用”课题的研究,我们发现,不少视障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受视力缺陷的影响,与周围环境接触少,社会活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很难了解外界环境,也很少与家庭以外的明眼人交流,极易形成不愿交往、悲观绝望等心理。[2]有的家长因孩子视力有缺陷而对其百般呵护甚至放任,这就造成了他们对生活缺乏积极的认识。当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往往认为自己样样不如人,从而精神不振,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丧失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进而表现为无所适从、容易发怒等异常心态。入学后,由于当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管理几乎都是封闭或半封闭的,这就从时空上限制了盲生的社会交往,把学生的交往空间局限于一方校园,交往时间局限于有限的作息时间,交往对象局限于一群盲人。这样的交往模式容易造成退缩、怯懦、恐怖等不良心态,有时甚至会走向极端,引发不良后果。[3]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我们采取了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导、个别心理疏导与心理讲座为辅的“点面结合心理康复模式”。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理念

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康复教育,帮助视障学生正确认同自我、建设自我,逐渐化解因残障和弱势感造成的心理障碍,探索符合视障儿童特点的心理康复教育途径和方法,促进视障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本课程坚持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一是坚持体验感悟这一贯穿始终的主线。盲人的心理需求是很强烈的,内心体验也是非常深刻的。“活动”和“体验”是心理康复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教师应充分发挥视障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去摸索、去体验。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只有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有体验才有感受,有感悟才能积累经验、激励成长。[4]

二是注重缺失补偿这一盲校心理康复教育的特色。视障学生自幼接受“被动照顾”,信息量少,信息过程不完整,导致感情缺失、思想单纯、生活经验匮乏、是非观念模糊、心理年龄低于生理年龄的情况比较普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呈现实物,引导学生经历全程、事后反思,促进视障学生的心智成长。

三是化负面情绪为正向能量。教师要体察视障学生特有的内心环境,从根源上探求解决思路。教学中避免过多引用负面信息,而应根据学生的各种异常心理引用相关的正向案例,以帮助视障儿童用积极的心态去化解负性心结。

四是捕捉严重偏差的心理,提供个别化心理辅导或辅助。教师要及时、准确识别严重情况,必要时可以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此内容不在本课程范围内)。[5]

(三)课程内容与实施过程

采用校本开发课程,每周1节课。根据课程“总目标”,划分为 3~4 年级、5~6 年级、7~8 年级和9年级这四个学段,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设计教学领域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每个年级设有6个主题单元,分别包含4~6个教学点,每个教学点都体现一定的目标元素。为给予学生持续的康复养成教育,课程在设置主题领域内容时,注重同类主题的层次性与衔接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展开多系列的关于活动体验与感悟提高的教学活动,以期形成盲校心理康复教育的科学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自信心培养(认知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系列、学会学习系列、青春期教育系列、沟通与交往系列、情绪管理与抗挫折能力培养系列、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系列。除了每周1节心理康复课,还要根据某个方面或某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专题讲座或个别辅导,形成“点面结合”的心理康复模式。

(四)课程评价

心理康复的评价要立足于视障学生的实际生活,从生活中的案例出发,持续观察一段时间内的心理表现活动。然后再对学生的体验感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追踪观察记录,从而增强心理康复教育的针对性与补偿性,帮助学生将负面情绪化为正向能量,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能力维度康复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一)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对于视障学生来说,有时获得能力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只有拥有各种做事的能力,他们才能自立自强,才能有尊严地生活。然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尽管教师们很想在课堂中培养视障学生的能力,但实际操作中却困难重重。例如,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一步一步地教给视障学生拿取试管、倾倒液体、打火等的方法,而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相差很大,教师无法一一训练每个人,部分学生始终是被替代者,他们的各种能力并没有得到实际提高。长期的能力缺失会严重影响视障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引起他们自卑、消极的心态。

视障学生各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教师有目的、讲方法、循序渐进地指导,因此有必要将其纳入康复课程体系,进行规范训练。我们通过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查梳理,最后确定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认知”“自助”“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缺陷补偿”“视觉康复”“粗大动作协调”“精细动作协调”八种能力培养模式;在中专阶段实施职业技能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做事”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有序开展八种能力的康复训练及职业技能训练,使视障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初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拥有精湛的职业技能,为将来能够主动参与社会、立足社会打下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实施过程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开发八种能力校本课程,每天下午2节课。我们通过对本校视障学生的能力需求进行调查,最后确定了八种能力——认知能力、自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缺陷补偿能力、视觉康复能力、粗大动作协调能力、精细动作协调能力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能力康复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初始评估、选课走班、学分达标、能力归档、多元评估”五步法有序地对学生进行八种能力的康复训练。

职业教育阶段采用校本化改造课程。根据差异性原则,我们将能力培养的目标确定为:以培养专业的中高级医疗按摩师兼心理咨询师为主,辅以培养保健按摩师。对于有些因智力、体力上的原因不适合做医疗按摩师的学生,只要求其具备保健按摩师的能力。因此,我们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对全国统编教材做了校本化改造:1.以国家统编课程为依托,增加课程难度,由保健转向医疗。2.编写了《实用针灸学》《中药与方剂》《耳穴诊治》等医疗方面的校本教材,丰富医疗按摩的知识体系。3.开设心理咨询课,提高按摩师的专业素养。4.开设足疗按摩选修课,适应市场需求,充实能力培养体系。

(四)课程评价

在八种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每堂课我们都会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安排适合学生特点的康复内容,并将相应的内容记录在《盲校学生康复技能培养记录表》中。每个月教师们都会制订相应的评估方案,对参与八种能力培养的学生进行评估,详实地记录评估内容与评估过程,汇总成《盲校学生康复技能评估记录表》,并认真分析评估结果,形成评估报告,为下一阶段的能力培养提供依据。在职业技能康复方面,主要是运用“一过关二创星三达标”的三段个别化培养方式,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培养他们精湛的职业技能,让学生能够“谋职、谋生、谋幸福”。

四、兴趣维度康复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一)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丰富的兴趣爱好能给个体带来生活情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生存质量。但由于大部分视障学生不会安排课余生活,他们的生活因缺乏兴趣爱好的引领而往往显得无聊。为此,学校将“谋生”确立为培养目标,希望视力残疾学生不但拥有赖以生存的职业技能,还要拥有多种兴趣爱好,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多姿多彩,将来能够过上有质量的生活。由于学校师资力量有限,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校在兴趣康复方面充分发挥了校外课程资源——周边高校大学生的作用,将他们转化为学校的课程资源,帮助视障学生完成兴趣爱好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

通过康复训练,使视障学生具有初步的人文素养,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及生活情趣,为将来能够有尊严地、有质量地生活打下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实施过程

采用以活动计划为主体的纲目性课程资源,每周六上午实施。学校依据以学定教的原则,将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归类,从而确定了涉及“音乐素养”“健美素养”“信息技术应用素养”“表演素养”“阅读素养”等方面的兴趣康复活动课程。开学初,先由学生处汇总各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整理制成“学生兴趣一览表”,然后再将其发送给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他们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一一征集选拔志愿者。选拔结束后,入选的志愿者要按照我校的校历安排及学生的起始水平制订一对一的兴趣康复辅导计划。辅导计划通过我校学生处的审核后被装订成册,制成本学期的“兴趣康复辅导手册”。每周六上午大学生来我校按照手册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学期结束时由他们与学校一起对辅导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6]

(四)课程评价

兴趣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康复活动,它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培养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关注视障学生在兴趣培养过程中的能力发展及表现出来的态度。评价的方式应是多元化的,要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辅导教师的评价、学校评价相结合,通过定期的乐器演奏、讲故事、美文朗诵等形式的汇报演出与汇报展示,提升兴趣培养活动的康复效果。

作为盲校教师,我们应始终以视障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探索,努力寻求适合视障学生的康复之路。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会让这些视障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将来能够谋职、谋生、谋幸福。

[1]刘珊珊.康复医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1.

[2]李季平.视障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5:38—52.

[3]林素娟.视障教育理论与实际[M].台北:台湾喜来登实业有限公司,2003:67—74.

[4]王铁军,周在人.给校长的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3—213.

[5]沈家英,陈云英,彭霞光,等.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6][美]温特贝尔特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M].王文静,乔连全,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5—46.

猜你喜欢

盲校康复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信息技术整合学科在盲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六个维度提升盲校德育一体化工作实效——以山东省潍坊盲童学校为例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