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

2018-02-25

新时代职业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大众化网民马克思主义

刘 颖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401)

进入21世纪,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迅速发展,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互联网时代与信息时代对于日常生活的方便与快捷。而近年常提到的“互联网+”以及大数据,代表着又一个崭新的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互联网可以与多种方式结合,为人们提供便利。“+”是一种广阔的视野,是由互联网衍生出的一系列便利的生产生活的新方式。这是互联网与各个领域接触的结果,是各个领域的发展,也是互联网自身的发展。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足够开阔的视野、是一种创新、一种重构、一种链接。互联网使我们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听闻世界各地最新的时事政策,见识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接触到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观点,不同态度与想法。互联网是一种创新,通过创新便利自己的日常生活,创新社会发展的模式,引领社会的新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也是一种重构与链接,将原有的社会结构完全打破,利用互联网将各个领域联系起来,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整个世界真的变成一个地球村,使地球村里的“村民”生活更加便利、舒适。信息爆炸,全球所有的信息能够瞬间涌入网络世界,真假参半,良莠不齐,这使国民在获取知识更加便利的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健康发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这也从侧面表明了互联网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领导,而马克思主义也需要互联网平台帮助实现其大众化的目标。

一、马克思主义与互联网的关系

19世纪40年代,《共产党宣言》问世,马克思主义随之产生。随后,成为无产阶级锐利的思想武器,有了属于自己的指导思想,就像杂乱无章的乐队有了指挥一般,从此无产阶级有了主心骨。当今我国的对内对外政策还是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历经160年的风吹雨打,如今《共产党宣言》以及马克思主义还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如此的马克思主义难道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最高的信仰吗?但是当今社会有学者声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然与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不兼容了。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结束了,甚至认为只有在那个充满痛苦与不幸的旧社会里,马克思主义才能发挥其作用。这样的理论显现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在其还没完成历史任务之前是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所以,当今我们还要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其中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全面直观通俗地传播给民众,增强群众基础就是当今的重要任务之一。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开始发展起来,互联网也随之飞速发展。当今,互联网发展速度尤其迅猛,且逐渐普及到千家万户。互联网带给我们诸多便利,我们现在生活的21世纪,随时随地都用得到网络,相隔万里的两人可以通过互联网面对面交谈,购物可以进行网上支付,电子邮件取代了借助于舟车的信件。总之,互联网大大提高了生活速度与质量,真正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地球村”,足不出户就可以尽知天下事。

然而,马克思主义与信息技术看似毫无联系,一个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一个发展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但事实是,这100多年的时空距离不但没有将这两者分离,而是在信息飞速发展的21世纪,互联网这一新兴平台将这二者的距离拉得更近,使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如今,互联网以及信息科技发展迅速,也越来越普及。基本形成了“人人为网民”的状态,而当今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就是加快其大众化进程,更全面直观通俗地传播给民众,增强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项理论学说,只有被群众所深切掌握才能发挥其强大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说“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①“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②无疑,互联网宣传就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好的方法,也最快捷有效,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完全可以借助于互联网这一最大的信息传播渠道。这就将马克思主义与互联网紧密的联系起来。但是,明其道理,知其方法还远远不够,要进行实践,进行探索,然后总结方法,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这其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二、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机遇

信息时代与互联网使日常生活更加便利,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民的急速增加,互联网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改变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与习惯,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思维方式。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观,尤其是在中国,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信仰,对党的最新政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深入理解,就是要有与实际国情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及创新的观念与精神。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也就是要让群众更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使更多的国民了解国家最新政策,最终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铺平道路。作为我国国民,仅仅只简单的了解马克思主义还远远不够,应该要主动接受,自觉信仰。笔者认为,在当今时代,我们需要互联网这一新兴平台来宣传马克思主义,互联网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临的机遇。

作为一个新的平台,互联网有强大的包容性,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集合体汇集到一起,使其产生联系,相互交流。互联网拥有强大的互动性,它的发布信息,广泛传播,群众互动的一体化流程,加快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首先,互联网是现如今最大的信息传播渠道,互联网信息全球性地向外传播,在其引导下,马克思主义也在进行着全球性的传播。互联网接受信息快速且全面,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从网络上了解到哪怕是刚刚一分钟前世界的另一边发生的新闻。网络技术符合当今网友对即时新闻发布的期待,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要求。第二,互联网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其大众化提供了最大的实时交流平台。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人民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知全世界最新时事,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多元文化与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可以在这一平台相互交融,第一时间发布,让广大网民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形成不同观点与态度,这些看法会形成冲击,多种观点会相互碰撞,势必会产生新的火花,激发创造力与创新点。在这一过程中,网民的视野也会越来越开阔,见识越来越广,考虑问题越来越全面,思想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向正统靠拢,提高了国民素质、政治敏感性与参与度。间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这类思想性极强的学科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推动社会的新发展。第三,互联网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加快了传播速度。现如今,多种多样的网络平台层出不穷,如,微博、微信、新闻论坛、贴吧等等,都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渠道。这些平台与以往的书籍报刊等传媒大有不同。它们传播速度快、发布新闻内容丰富,并且很多都设有评论区,这就使大众的身份变被动接受者为主动参与者,信息通过一个个网民之间,或是网上传播,或是亲朋好友间的口耳相传,使得传播速度相较于之前大大加快。这就使更多的民众了解马克思主义,甚至使老百姓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第四,互联网的平民化与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更加亲民。国民能否上网是没有限制的,网络的公平性与开放性使得所有网民可以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问题以及诉求,从而尽快解决问题,也可以对现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提出质疑与疑惑,提出新观点与新看法,从而影响其他网民,甚至可以影响党和政府的决策,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民心观。

三、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势头迅猛,对于马克思主义以及思想理论的传播与发展是一个新的渠道与机遇,但有机遇相对就会有挑战。面对发展迅速的网络科技,我们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

首先,中国网民的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并且低学历人群占比较大,为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增加了难度。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48.8%;手机网民5.94亿。根据调查,网民中初中学历占比为36.5%,高中、中专及技校学历占比为30.5%,大学本科学历占比11.8%,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再加上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互联网上充斥着各国文化,真假信息混杂,良莠不齐,显然,低学历的大众对于信息的分辨能力不足,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欠缺,这就给传播马克思主义正确思想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党和政府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就会起反作用,酿成大错。其次,网络平台上发布的新闻不像电视与报纸来源明确,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加上网民发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就会有许多不法分子以及一些低级趣味的人心存侥幸随意在网上散布一些色情暴力、反党反共、歪曲事实的不良信息。这些信息足可以迷惑网络大众,甚至可以影响国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再有,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与互动性使大众畅所欲言,这其中有积极言论,势必就会有消极、偏激的言论,这些言论比起正能量的话语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造成错误的舆论指导。第四,现如今,网络上娱乐新闻满天飞,大众对此类新闻的关注度也普遍比国家时事政策新闻要高。造成人们普遍对国内外大事漠不关心,不理政事,政治参与度不高,在潜移默化中淡化了政治参与热情。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各方面技术还不太成熟,网络防御系统也不太完善,这样就会让他国趁虚而入,利用网络黑客技术侵入我国重要领域信息系统,窃取关键情报信息。使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信仰的中国深受摧残,阻碍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发展,牵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脚步。

四、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网络科技,如何在保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抓住机遇并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挑战,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疑会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命题,也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步。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后让更多的人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让更多的普通群众了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拥有更为雄厚的群众基础。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我国的具体发展要求,就要提出具体措施实施以求达到以上要求。

第一,最重要就是使网络科技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使我们站在互联网的高处,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将污秽不良的、错误不实的信息剔除网络平台,建立更为严苛的网络监管制度。使大众能放心上网,用心评论。要确保中国共产党引领互联网的发展,有了这个保证,才可以在这个前提下开展后续工作。第二,增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手段与力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顾名思义,“大众化”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马克思主义,不言而喻就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宣传,让更多的民众了解马克思主义并且还要让大众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形成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需要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借助于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快、传递信息丰富的特点,大大宣传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所衍生出的多种渠道和多种传播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亟需的。第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并进行宣传。不得不说,有些马克思主义著作有晦涩难懂的地方,这时候我们可以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可以把将要传达的信息通过纪录片,漫画以及情景小短片的方式进行宣传。或是建立马克思主义专题网站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国家最新政策。这些网站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中国的实际事例相联系,既可以帮助人们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党和国家,还能增加人们的互动。群众对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了一种情感之后,就会内化为自己的信仰。那么,领导人与决策者就有了一份安全感与自信心,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执行就有了一份保证。最后,可以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到国家最新政策,而群众有可能来自于各个阶级,可以代表不同的阶级发声,让出台的新政策惠及更广泛的人群,更加完美得达到预期目标。

总的说来,互联网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利远远大于弊。但是,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要时刻警惕,趋利避害,保持自身安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互联服务于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在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

注释:

①毛泽东.毛泽东著作宣读:下册[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39.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猜你喜欢

大众化网民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