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诗 悟情 寻美
——让古诗词教学独具魅力
2018-02-25朱腾玥凌联山
朱腾玥 凌联山
(1.江西省赣州市滨江第一小学 江西赣州 341000;2.江西省赣州市滨江第二小学 江西赣州 341000)
我喜欢读诗。中国古典诗歌是一卷气势恢宏的长卷,手握长卷,或轻吟浅唱,或慷慨激昂,五千年的天风海雨激荡在胸怀。
我喜欢教学生读诗。中国古典诗歌优美的韵律,丰富的内涵,不仅能够激发师生丰富的情感,使之发生跌宕起伏的变化,而且能够使学生在理解感悟与吟咏诵读时于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自从我校开展了《经典伴我成长》古诗词背诵活动,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吟诵古诗词,一个学年下来,我们已经把书中的60首古诗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地背诵出来了。孩子们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兴趣。然而,古诗词毕竟与现在中小学生的距离较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果对其笼统的进行全面教学,掰开了,揉碎了讲,耗时费力不说,也丧失了古诗词原本的美感。
一、“以线传情”——读好古诗词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在教学古诗词时,都是首先要求学生读准每个字的字音,不加字、不漏字。这在课堂中所有孩子都能完成。再进一步读出节奏,也能通过划出节奏线来体会。小学的古诗,五言多是“二三”的节奏形式,七言多是“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孩子们都是一点即通。那么如何读出古诗词的韵味呢?
拿张志和的《渔歌子》来说,它写了: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娇艳的桃花随着流水漂去,水中嬉戏的鳜鱼又大又肥。江岸上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身披着绿色的蓑衣,坐在船上沐浴着斜风细雨。他沉浸在垂钓的欢乐和美丽的春景之中,流连忘返。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作为一首词,我们可以用符号来帮助学生读出古诗词的味道。平长仄短用线条帮助学生理解。如“—”表示又高又长,“|”表示可以快一些。整首词表示如下:
—| — —||— — — — || — —
西塞 山 前白鹭飞, 桃 花 流 水鳜 鱼 肥。
—|| |— — — —|||— —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 须 归。
老师示范读,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再加上老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山是开阔的,音长一些,花轻轻飘落,悠悠地读……孩子们随着老师的手势起伏,读出了词的古韵,再趁势唱起来,带孩子们走进了一幅清新脱俗的水墨画。
二、“百舸争流”领悟古诗词
1.积累想象
古诗词语言精练,意境深远,还具有想象丰富的特点。我们可以抓住这些“留白”的部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如翁卷的《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一句,读完后,眼前是什么颜色?绿。乡村哪些地方是绿色的?“树林、田野、稻田……”孩子们纷纷发言。老师顺势出示图片,你会想到哪句诗?江边——春风又绿江南岸;江水——春来江水绿如蓝;小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孩子们想到自己的生活常识,看到鲜活生动的画面,调动自己的古诗词积累,多方整合进入了绿色的世界,感悟到诗人这“遍”字用得多好。
2.换词对比
诗人听到子规的叫声,老师出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子规半夜犹啼血——王令”,感受到诗人听到子规声的情感是忧伤的。而翁卷听到子规声是什么心情?看到了什么?子规声里雨如烟,还能换成子规声里—如—。学生思考后说:“子规声里花如火”“子规声里水如天”“子规声里柳如丝”。老师忍不住说“子规声里景如画”。
再如“才了蚕桑又插田”让学生说“才了——又——”,学生纷纷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说出乡村四月的人们做了很多事。老师紧接着提问:“既然人们做了那么多事情,为什么翁卷偏偏写蚕桑和插田两件事呢?”孩子们由刚才的兴致勃勃转入沉思。这样的学习情境使孩子们容易真正融入诗歌,理解诗歌语言的精髓。感受到这是在乡村四月啊,这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件事。
三、“按图索骥”融入古诗词
1.“美”在插图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词部分也不例外。“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的领悟诗词的意境。
教学《渔歌子》时,先让学生齐读,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是从哪句看到的,由虚到实;借由注释知道诗的大意,再由实到虚,说说词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是怎样的,——的西塞山——的桃花等。哪些景物最让他流连忘返?白鹭自由飞翔,桃花飘飘洒洒。再结合诗人的生平感悟为何“不须归”,由景物的美联系到诗人的悠闲自在。
2.“美”在板书
老师也可通过板书,引导学生走入诗词的境界中去,让他们领略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如翁卷的《乡村四月》,抓住中心词“美”,四面板书:“景如画”“人如蜂”“境如歌”“情如酒”。在学习古诗时,老师及时归纳,统领整首诗,学诗就成了走在寻美的路上。我们领略了景物的美丽,感受了乡村生活的忙碌。最重要的是感受了诗人翁卷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他的诗清新淡雅,却又让我们深深陶醉在如歌的境界中,仿佛沉浸在浓浓的酒香中,回味不已。
3.“美”在延伸
以《渔歌子》为例,学习本诗后,出示其哥哥张松龄所作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在风波钓是闲,草堂松桧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里且须还。老师与学生互问互答,一唱一和。师小声: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里且须还。生答: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再大声呼归、深情呼归。学生一次次答“不须归”。在师生互动中,再次感受诗人的悠闲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