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养成好习惯
2018-02-25
(吉林省第二实验高新学校 吉林长春 130012)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蔡元培先生也曾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一个行为习惯很差的班级,在教学中会遇到重重困难,而一个行为习惯良好的班级,教起来则会感到得心应手。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还小,可塑性很强,他们很容易被自己经常接触的事物形象所感化,进而逐步被同化,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起点要低,要求要实,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1.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成熟,没有完全的独立能力,不能正确地对待困难和挫折
要想培养他们良好生活习惯养成,首要条件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树立自信要有几个前提,首先要把习惯的等级尽量细分,由易至难让学生分多步骤完成,利用每次完成过程中的满足感,逐步帮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因此习惯等级的细分很关键,目标要求的起点一定要低,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完成,要有耐心,对学生所设定的教师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的承受、掌握情况,学生才能踏踏实实、循序渐进,步步走好。如刚入学时,学生还不懂得怎么做作业,为了克服学生对做作业的畏难情绪,为以后养成良好作业习惯打下基础,我布置较少的作业;在课堂上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做作业;并只提两个小要求:做作业时一不讲话,二不玩,只要做到了,就是认真做作业的好孩子。要求低学生很容易就获得了满足感、成就感。
2.对学生的要求要实
习惯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概念理解不够,也把握不好尺度。为此,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习惯要求不能太空洞,太笼统,要细,要实,要学生一听就懂,知道做法,操作性强。如要求学生上课要专心听讲,那到底怎样做是专心听讲呢?要告诉学生眼睛看哪里、耳朵听什么、脑袋想什么、手脚怎么放、发言怎么办、不乱说、不乱动、不乱站等等,最好能变成一段顺口溜让学生记住、背熟,把抽象的概念通过细化变成实化,让学生从懵懂到全懂,结合鼓励、表扬,让学生从被动去做变主动想做,从遵守规矩变养成习惯。
二、检查要勤,奖惩并进,辅助学生习惯养成
树立的自信以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步入了形成初期,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反复性大,这时的学生最容易出现两元性格现象,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养成才有可能巩固,这需要老师的耐心的指导。习惯形成的初期也是最容易反复的时期,由于受家庭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适应,或者新鲜感一过行为习惯容易退步,这就需要我们去勤于指导、勤于规范、勤于检查、勤于发现,辅助学生平稳渡过习惯养成的初期阶段的不良现象。
小学生持久性差,意志薄弱,检查是督促学生长久做好一项事情的良方。检查之后要紧跟评价,高级的评价往往要和奖惩挂钩。每个人都急于想知道自己通过努力所做的事会得到人们怎样的评价,一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为了迎合学生的这种心理,在训练、检查过程中细心观察、记录典型情况。好的、进步的及时表扬。表扬方式多样,可以是一种赞许的微笑,一次亲昵的抚摸,一句由衷的赞养,敲一个表扬章,送一颗小红星,贴一张小照片等,可以是当众表扬,也可以是单独表扬;不好的、退步的及时提醒。提醒方式也很多:可以是自身示范,可以是谈心教育,可以是榜样学习,总之要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信心,但是个别行为习惯非常难以形成,学生出现极不配合现象的时候也需要一点小小的惩罚措施,措施不在惩罚的力度有多大,而在于惩罚的广度,也就是惩罚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以及其他同学都知道他是为什么受罚,起到警醒作用。
三、不断强化,树立典型,构筑学生习惯体系
一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对小学生活充满好奇,但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有时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渡过了习惯养成的初期,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已经基本知道在上课以及学校、家里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于习惯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框架,此时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强化这一框架,通过不断的强化学生的行为,为这个框架注入血肉灵魂,构筑起学生的习惯体系,让规矩深入人心,让习惯称为自然。
“基石之坚才能建之如固。”小学教育阶段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之期,学生习惯系统的养将决定其今后成长成才道路是否能走得踏实、走得稳固,因此希望能有更多的教师致力于基础教育事业,也希望更多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工作者们能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