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的艺术
2018-02-25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六合街道中心小学 山东东营 257200)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尤其是进入高年级,对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确、流利对高年级来说已是小菜一碟,可是有感情地朗读仍然是个难点。教高年级的老师不难发现:拿过一册教材,我们作为老师在熟悉的过程中,不管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整册课本上的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那就是“有感情地朗读”。
真的让学生动情地去朗读每一篇课文,还真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根据我平时的教学,浅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感情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积淀语感的重要前提。没有对每篇文章正确、流利地朗读,那么课文内容理解不透、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不准、积淀语感也不能到位。只有正确、流利地朗读之后,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把握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感情朗读和理解要密切结合。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像样地朗读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诗人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让读者用心灵去感受作者(诗人)的感受,只有对课文理解透彻了,才能有这种感情朗读的感受。
二、感情朗读要和感悟有机结合——做到全“情”投入
朗读能够产生体会、感受,再把这种自己的体会,送回到课文当中读出来。让朗读和感悟有机的结合起来,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学生在朗读这句话时,读的很平淡,根本没把当时那种恶劣的环境“读”出来。我说:“在这样的环境中谁出现了?”生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我问:“这个小女孩最终怎样了?”生回答:“冻死了。”我引读说:“是啊,小女孩最终冻死了,那你们读得有冻死人的感觉吗?再试着读读吧!”这次同学们都读得声情并茂。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既然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时就得有“情”,这个“情”必须是学生们的全部感情,这种情感要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高潮喷发状态,这样才能全“情”投入。情感是朗读的“导火线”,课堂上感染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可见,情感在朗读中的重要性。
三、让朗读变成学生脑海中的一幅画
“边朗读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是朗读的一种方法,一种要求,如果把这种读书方法内化为朗读能力的话,肯定会受益匪浅,如果读文章能够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不仅证明学生读进去了,而且证明他们读懂了。
我在教学《夕照》时,当学生们读到第三自然段时,“夕阳被裹上橘黄色,没有了刺眼的光芒,稳稳地站在那排杨树的树梢上。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这时我发现有位男同学在听别人读时,竟望着教室前面的那排砖瓦房的房顶发呆,学生们看到他的样子先是疑惑不解,然后是微微一笑。课文描写的画面肯定在这位学生的脑海里变成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他仿佛看到了夕阳下波光粼粼的房顶、房顶上跳动着光的瓦片……
把抽象的文字读懂,进而在脑海中形成生动的画面,这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同时也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这样一箭双雕、一石二鸟之事,何乐而不为呢?
四、感情朗读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引领
在教学中,教师要巧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入情入境的图片和丰富的视频资料,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体验,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运用,应追求由形入神的辅读功能,引导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再通过教师生动的肢体语言朗读结合,会使学生朗读更加深刻富有情趣。
我相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总会设计一组或几组写景的文章。但是孩子们的经历和认知却是有限的(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经历和认知水平是不断上升的),让他们用有限的经历和认知来理解文中所描述的美景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因为他们外出旅游的机会太少了,见到的美景也是有限的。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一课,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读中入景,读中悟情,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这个目标是一个极高的朗读目标,对于农村的没有亲眼见过桂林山水的孩子们来说是相当困难的,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我在让学生们入情入境朗读之前,播放了桂林山水美景的视频,每播放一个画面,孩子们都由衷地不约而同地发出“哇”“哇”的赞叹声。在一次次赞叹声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已身临其境,这样的视频真正地把孩子们带入到桂林山水的仙境中,仿佛自己已经坐上一叶扁舟,荡漾在碧波之上。然后再让他们朗读,你无需任何指导,他们读得抑扬顿挫、绘声绘色。那么最初指定的朗读目标就更容易实现了。
让学生动情地读、学会朗读真的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想尽各种办法,不断地去探索朗读的艺术,培养学生们的朗读能力,使学生乐读会读,把朗读当作一种享受,使朗朗书声成为语文课堂最美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