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因”的主要方式

2018-02-25王国泽

新时代职业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理论教材

王国泽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这是习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和期待,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进的纲领性指导。如何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相关讲话精神,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达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成为让学生真心喜爱、真正受益、毕生难忘的优质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三因”内涵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历经“85 方案”、“98 方案”和“05 方案”。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在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改革发展 。但不管怎么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不会减弱,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和道德品德教育的任务不会改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三因”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需要正确理解“三因”内涵。

事,就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实,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因事而化,指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果不断做出变化、调整。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不断充实、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必须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2]不变的前提下,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同时“因事而变”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多变性提出了要求,对教师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提出了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果,这些成果需要通过多样恰当的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教师也要准确掌握最新实践成果,教师自己要先有了解、先做分析,才能将这些成果转换成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因时而进,指的是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向上、进步。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政治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交锋呈现新特点、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谋求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而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深入推进,国内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增多,党所面临的各种挑战突发多发。这就提高了对新一代青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进而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编好教材、讲好课程、建好队伍。

势,是表现出来的情况和样子。因势而新,指要根据当前社会形势变化的具体情况不断突破、创新。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富有较强的理论性,但吸引力明显不足;课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兴趣缺失;教师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把握还不够准确,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紧扣社会形式变化,及时完善教材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质;如何依托学生思想实际情况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在进步中突破;如何遵循“三大规律”避免空而无效,避免形式化教学,避免“表里不一”,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因”的主要方式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3]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需要从教材体系、教学方法、教师队伍方面做出持续不懈的努力。

(一)教材坚持意识形态性、学术性、生活化的统一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书面纽带,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1]教材质量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

1.坚持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目的性的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引导和价值观培育的任务,发挥着使大学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功能。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大学生,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这就需要在教材中充分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保证教材的意识形态性。这种融入,不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直接“生搬硬套”写入教材,而是坚持教材的权威性,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线贯穿 4 门教材体系,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要抓住四门课程不同的侧重点,从基础理论、历史维度、中国化、道德修养的角度全面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渗入教材。

2.坚持学术性。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了科学的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散发着迷人的学术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抽象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是对现实具体的抽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使学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必然性,进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出了要求,要求教材内容必须坚持学术性,充分体现学术深度与理论高度,要条理清楚、逻辑周密,用规范的语言精准 表达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人民伟大奋斗历史等内容。

3.加强生活化。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承载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华、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光辉历史经验、承载着社会主流的道德观和法律观,它是立足于社会实践的概括和经验总结。大学生学习它的根本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将其转化为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的理论武器。正如毛泽东所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运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4]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必须要生活化,增加生动性,要讲“真话”、“新话”、“家常话”,要鲜活表现当今社会的现实状况,以达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首先,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教材内容的素材;其次,章节后的思考题应适当减少理论性,更多的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正反面案例相结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着重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热点、理论热点和思想热点的能力。

(二)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效

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教师运用合理得当的教学方法,会引发学生高涨和激动的情绪,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专心致志投入到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去,领会智慧的力量,体会创造的快乐,并且主动认同和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既要坚持理论灌输法,也要灵活运用合作性教学法,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学到的知识。要自觉坚持实践教学法,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理论思维力的良好发展,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恰当使用,才能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切实增强教学效果。

1.将灌输与合作性教学相结合。灌输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经典也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灌输教育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教师要深入研究形势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及其成长规律,根据学生需求,从理性层面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5]毫无疑问,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端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方面,灌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较强,必须要有集中的讲解,这样的讲解不是古板的“照本宣科”。而是“因事”、“因时”、“因势”的讲解,依据客观事实,遵照生活实际,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师讲解后,引导学生讨论,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意见,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讲的内容。如果无视具体情况和社会形式的变化,只是“照本宣科”或简单地以“原理+例子”的方式去讲解,就无法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性和彻底性。也就是说要将“灌输法”和合作性教学相结合,将教师引导和学生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小组讨论,最终获取知识。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讨论来学习课堂内容。教师将教材内容提炼,采用“灌输法”讲解教学内容后,指导学生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学生在合作性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合作,各抒己见,通过交流了解其他同学的想法,并相互讨论,甚至和老师进讨论,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教师对知识的讲授为学生的合作性学习提供“导线”,学生们沿着这条线进行讨论学习,挖掘更深的知识。这样一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不是单线的灌输,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牵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获得更深刻的记忆。

2.加强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对现成知识和结论的传授和灌输,也不仅是运用基础理论去解释现实,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充分了解得出这些理论的源头和过程,真正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蕴含的实践性智慧,引导大学生运用这些智慧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理论与现实的互动。新形势发展、时代要求大学生不断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因事而化”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因事而化”,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就是将思想政治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理论走进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是最生动具体的,只有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学生才会去寻找到理论与现实的切入点,才能亲身体会到理论的普遍性和现实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也才能进一步把内化的理论知识外化为自身实际行动。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可分为课堂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堂内的活动主要是演讲、辩论、专题讲座等,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现场参观、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教师要注意统一组织,创新实践教学的协调机制,加强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一定要避免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出现,要注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理论教学,实现二者相互支撑、良性循环、持久发展。

1.加强网络教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无网不欢”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常态。网络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增加了信息量,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东西吸引着大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习惯于用网络接收各类信息,享受于“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网络便利。网络开放性、互动性、便捷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空间,延长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间。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就必须要发挥好网络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充分将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个性。一方面教师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除了运用ppt辅助教学,用图像、音频、视频等让学生产生直观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要合理运用“慕课”、“微课”、“网络直播课”等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课堂之外个人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社交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官方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布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文章,并积极和学生展开互动,引导学生。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个人的社交账号和学生进行交流,融入学生的朋友圈,时常关注学生动态以便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变化。

(三)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优秀的教师不可避免地都要经历“想教—敢教—教好”的过程。教师首先要对教育事业有无限的热爱,有从事教育行业的渴望,并且真心喜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真心想要和学生相处。这一需求产生后,教师便有动力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力的提高和学识的扩充更能增加教师从教的信心和勇气,教师站在讲台上也更加激情四射、神采飞扬。教师教学状态好,教学内容合理,教学方法得当,自然而然也有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学状态与教师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教学理念、较高的教学能力是分不开的。

1.坚定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教师的首要要求就是旗帜鲜明的政治信仰。不管社会形式如何变化,时代如何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想信念都不会动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毫不动摇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让自身的政治思想认识和中共中央的基本精神保持一致。只有教师真正做到懂马、信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面前言行一致,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才能在教学中具有感染力,得到学生的信服,真正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者。

2.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明白,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但是绝不是把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就了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是“教书”而且要“育人”。在当前这个“个性化”的时代,更需要教师“因事而变、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需要教师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容易追求新鲜事物,更注重对个性的追求。教师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转换教学理念,加强人文关怀,切实服务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想用“教师权威”来压学生,试图“震慑”学生的想法并不可取,应更多地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位置,融入学生群体。在和学生的相处过程中,以朋友的姿态和学生对话,多以学生的角度思考。要恰当把握规范课堂纪律和课下“打成一片”的度,在学生面前不能“高高在上”,也不能过分放纵学生。

3.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肩负着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的神圣使命。而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对教师专业素养、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因时而近、因势而新”要求教师长期不懈地坚持学习,不断充实与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提升自己的师范技能,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专业知识不扎实、教学技能的缺失会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而教师自身师德修养好,学识广博、专业水平高,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感到得心应手。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到“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1]既要静下心来,扎扎实实钻研专业知识,不断丰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扎实基础,争取在专业领域有所突破,也要关注国内外前沿问题,保证自己知识的时代性。既要耐得住寂寞,认认真真研究专业问题,坐实冷板凳,搞好科研,不断增强科研能力,把握学科前沿问题,也要注意在搞好科研的同时,保证学术的规范性。同时也要注意教学的艺术,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掌握教学技巧。

猜你喜欢

理论课理论教材
坚持理论创新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