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活化教学理念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之中
2018-02-25张燕
张 燕
(山东省利津县陈庄镇中心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注重强调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其自主地进行数学探究有着重要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充分发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将数学知识以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使学生在刚刚接触数学的时候就对数学产生探究兴趣,并能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避免走入“学数学无用”的错误思想误区。
一、联系学生生活重组教材,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数学教材是教师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载体,尽管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教材编写人员有意识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纳入其中,但是这种生活内容具有普适性,存在不符合当地生活实际的情况。我们所倡导的生活教学主要是指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生活化教学。由此,我们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那些不符合实际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连的内容以生活化的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情境创设很好地架构起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桥梁。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新课改倡导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由此在组织生活化教学的时候,我们不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用学生在生活中所观察的数学问题来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相信有很多学生都和自己的父母到超市买过东西,结过账,此时我会向学生呈现一个生活情境:周末小红和妈妈一起到超市买铅笔,一支铅笔5毛钱,小红一共买3支,妈妈给了小红一张5元的人民币,一张1元的人民币,一张5角的人民币还有五个1毛的硬币,小红不知道怎么付款,你能帮帮她吗?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很容易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有的说给一张5角和1元的人民币,有的说给一张1元的人民币和五个1毛的硬币,有的说直接给一张5元的人民币,让售货员找零钱就可以了。如此,在生动的生活化情境下,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还可以在生活经验的引导下,利用人民币来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游戏中理解数学
爱玩、爱闹是小孩子的天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同样对玩乐有着无比的兴趣。但是在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局限在了狭小的课堂中,他们只能端端正正地坐在课堂中,思维在课堂中随着教师的照本宣科逐渐僵化。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需要利用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游戏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其在游戏参与中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知识,点燃学生探究数学的热情。我发现学生很喜欢玩扑克牌,所以我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这一内容的时候,会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扑克牌游戏,同桌合作抽牌,每人从扑克牌中任意抽取一张,然后双方需要将各自抽到的纸牌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如此将枯燥的加减法运算与轻松有趣的扑克牌游戏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放松身心,还可以在游戏中锻炼加减运算技能。
二、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众所周知,大部分数学学困生对数学毫无兴趣的一大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学数学无用,这是因为数学与生活割裂,他们无法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在生活中实现数学的价值。由此,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在基础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生活问题引入其中,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此在问题解决中拉近学生与数学的关系,感知数学的价值。比如,在讲“面积计算”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会以教室窗户作窗帘为契机,引导学生计算需要用到多少布料。如此学生的兴趣会被调动起来,他们以小组为形式来测量窗户,并结合自己已有的面积计算知识来探求需要多少布料。甚至有一些学生结合自己家的窗帘的样子,扩大所测量的窗户的长度,使窗帘的长度超过窗户的长度,以此保证窗帘的密闭性,从而计算出需要多少布料。如此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纳入其中,利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问题,为其应用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立足生活,利用生活化手段,向学生呈现生活化内容,以此用生活拉近学生与数学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熊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戴洪海.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J].科普童话,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