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感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
2018-02-25容艳洁
容艳洁
(江门市培英小学)
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是由语言活动所引起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语感是个体语文素养,它能准确地理解语言字面意思,又能快速、直接地捕捉到文字信息更深层的内涵及其弦外之音。
伴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传统教育教学进行重新审视、重新定位,越来越感受到培养语感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不单单是教授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那么,教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语感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情景培养语感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合理的情景教学,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为语感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教学中创设出不同的语感情景,能使小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感的产生是以感性为主体的,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形象。但是教材中有一些鲜明形象大多不是视觉形象,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幻灯、录音、动画片等多种声像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小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描写的情境之中,有助于小学生自学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得到应有的情感体验,从而逐渐提高欣赏评析文章的能力。比如在《草原》这一课的学习时,教师在课前导入大草原的魅力场景,再配上有关草原的音乐,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让学生快速融入大草原的情景,这时教师再讲述课文时学生就产生了浓厚的情感氛围,这样就奠定了整节课的学习基调。
二、朗读培养语感
语感培养,朗读是最佳策略之一。首先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朗读的训练,感受语言的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指出:“朗读能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小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设计的,都充分注意到系统性和科学性,富有生动的语气、节奏、格调,每个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内涵。为了让学生的朗读更加标准和规范,教材还配有同步的朗读录音,提供朗读学习样板。让学生学习朗读录音,反复朗读,达到熟能背诵,通过语气、语调来揣摩文字、词语、句子等,通过长时间的朗读,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语感。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大量朗读、反复朗读,充分调动学生感悟各种语言,用无声的语言文字视觉,培养学生有声的语感,让书面语言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从而储存这种真情实感,让小学生在“读”中获得语感的提高。“读”的方式多样,下面主要介绍两种:
1.师范读,让小学生在听读中获得语感的熏陶。长期积累,激活小学生良好语感。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运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朗读,带着感情去读那些思想健康、语言优美、内涵丰富的课文,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会透彻深刻。
三、想象培养语感
想象是让小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小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在语言训练中想象画面,从想象的画面中感悟语言,是进行语感训练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学中,应让小学生灵活、完整地阅读语言,充分利用语言材料进行想象,在想象中让语言形成一幅幅画面,这样就能更好地感受语言的原始信息。如教学《丰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着重引导小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以在头脑中形成这一“丰碑”的具体表象,构建文字符号所表现高大的军需处长立体画面,让小学生在想象中感悟语言,从而逐步培养语感,升华小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通过文字的桥梁,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总之,良好的语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当然,语感的培养也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有耐心、有恒心地去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从而提升学生素养。
参考文献:
朱龙杰.小学高段语文语感培养思路构建[J].语文教学通讯·D 刊(学术刊),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