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对策探析
2018-02-25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黑龙江大庆 163319)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群体中,医学院校大学生承载着个人、家庭和社会等更高的期望,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婚恋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迅速壮大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受到关注。提升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是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概念
挫折这一概念,包含多种不同含义,在对挫折的含义理解上,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挫折是指阻碍个体动机性活动的情境,即把挫折理解为一种刺激情境;另外一种认为挫折是指个体动机受阻后所产生的情绪状态。我国学者比较倾向第二种说法,将挫折定义为: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遭遇障碍或干扰,使其动机受阻而导致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1]
抗挫折能力又可以称为“挫折承受力”,最早由美国心理专家Rosenzweig在1941年提出,他认为挫折承受力是个体抵抗挫折时体现的能力在适应和抵御挫折的过程中自身不会产生任何不良负面反应。[2]
二、医学院校大学生主要挫折类型
1.学业挫折
进入大学,学习与生活环境发生改变,其一大学授课方式与高中阶段不同,学习模式需要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第二,医学院校专业课程安排紧凑,学习压力相对更大;第三考入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录取分数普遍偏高,在高中阶段是“天之骄子”,但是进入大学阶段,能够在班级中崭露头角比较困难,心理出现失衡等,这一系列因素,使大学生出现学业挫折。
2.人际交往挫折
人际交往型挫折主要是指大学生在与周围的人或群体交往过程中遭遇矛盾而产生挫折感。[3]一方面,大学生生源地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不同,这些差异为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带来阻碍,在集体生活中必然会出现各种不协调现象,存在部分学生处理不好会出现各种矛盾。另一方面,大学生由于身体已经发育成熟,出现恋爱的需求,但是面对恋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能妥善处理而出现恋爱挫折。
3.择业挫折
择业型挫折主要是指大学生在面对无法克服的就业压力,或在就业过程中遇到障碍、干扰时而产生挫折感。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面向医院等事业单位,由于编制限制,往往出现就业选择岗位偏少,导致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比较大,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找到心仪的单位或者就业意愿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不吻合,或者应聘过程中遭遇学历歧视或者性别歧视等给大学生心理造成挫折反应。
三、提高医学院校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途径
1.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挫折观是对待挫折的态度,有的人遇到挫折会出现愤怒或者恐惧等强烈情绪,甚至出现意识范围狭窄、判断力减弱、失去理智和自制力,出现极端行为,有的人会认识到挫折的积极作用,认为失败是成功垫脚石,挫折可以引导个体认知产生创造性变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我们以更正确的方法取得成功。因此,如何去看待挫折,比挫折本身更加重要,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2.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
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是抗挫折能力提升的重要前提。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和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自我评价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4]当今大学生存在不能客观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的现象,在学习与生活中会制定不合理的目标,如果制定目标过高,会出现由于不能完成目标而在学习与生活中产生挫败感,所以,高校应开设相关的心理教育课程,便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3.合理运用自我防御机制
挫折理论认为,当人遭遇挫折后,会自觉运用自我防御机制,出现两种反应,一种是建设性反应,另一种是消极性反应。前者有目标升华,幽默化解等,后者包括攻击行为、逃避行为及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倒退行为等。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展受挫折的建设性反应,减少消极性反应。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把挫折转化为提升自身的动力。
4.积极参加社团组织及社会实践
一方面,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社团组织,在社团活动中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学,提高个人社交能力,并且在社团组织中,模拟进入社会的情况,在活动中锻炼个人心智能力;另一方面,倡导医学院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更早地去认识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困难,从而在实践中学习和培养学生意志力、适应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而提高抗挫折能力。
5.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个体能够较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挫折。一般认为,社会支持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评价过程发挥作用,如果当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个体会低估挫折的程度,通过提高自我应对能力,从而克服挫折对自身造成的不良影响。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来自家庭的父母、学校的辅导员、以及同学和朋友。在家庭中父母作为社会支持系统的核心,家庭教育中避免出现“溺爱式”和“专制式”教育方式,提供“民主式”的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形成和谐的家庭关系。在学校辅导员要发挥核心作用,掌握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心理出现波动的学生,通过谈心等各种方式予以关注。辅导员引导班级干部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同学之间互助友爱,增强学生对班级的心理归属感,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