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蛹到蝶的蜕变
2018-02-25秦华
秦 华
(河北省深州市前么头镇东石小学 河北衡水 05300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人们对审美需求也日益增长。《美术课程标准》中阐述:“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农村美术教育发展滞后的现象现在还是非常严重的,种种原因使得农村的孩子学习美术的权利得不到保证。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美术骨干教师,我有义务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进行课程探索。
一、农村美术课程的现状。
1.美术师资不稳定,存在随意性。农村基本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美术教师要承担多科教学。很多小学校没有美术教师,美术课由主科教师代上,课程的正常开设得不到保证。所以,对课程重视和加大师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设备不完善,不能及时更新。因为没有教师资源,所以使得原有的基本美术设备处于锁于橱内的状态,无法充分利用,无法及时更新。
3.家长意识难提升,学生上课工具得不到保证。农村学生的家庭条件差,经济不宽裕,很多学生家长认识跟不上,学习工具保证不了,长期下来就会使孩子在美术素养形成、综合能力的提高等方面产生一定差异!
除此以外,开课率也不平衡,教师观念陈旧,课程时间被占用,种种现象时有发生。
二、集名师育人智慧,展地方美术之美
针对以上的问题和现象,我结合农村实际,适当补充具有本地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多年来尝试着一切促进农村美术教育发展的有效方法。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自己感觉多年的思想闭塞,教学方法陈旧已不能及时跟进。就在我苦恼时,2017年夏我有幸加入河北省李丽英美术名师工作室,与全省的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共同交流探讨美术教育。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但我们怀揣着一个共同的梦想:探索地方文化特色美术教育。
经过和全省的老师们一起一年多的交流、学习,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美术教学的太多不足。我的课堂还是太拘于教材模式,使得孩子们还是拘谨,思绪放不开。如:2017年春季在上二年级的《叶子上的小“血管”》一课,按照自己的上课思路:学生就地取材,教师引导后按照教材的要求画出叶脉细致纹理,体会叶脉的天然美感。但是经过和李丽英美术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交流后,今年春季我再次上这节课:已不再约束孩子,孩子观察自己收集的形状各异的叶子后,可以选择画出叶脉,也可以拓印出叶脉,甚至可以吹出叶子的脉络,形式多多,喜欢怎样就怎样表现。这样一来,孩子们放松、大胆地进行着,作品呢,真是想象不到的丰富!最后全班同学的作品展示出来,拼成了一棵枝繁叶茂、叶子形色丰富的“大树”。这样的课堂,孩子们的思绪打开了,想象丰富了,创造力表现出来了,审美情感提升了。看到孩子们课堂上开心的表情,表现的也越来越自信,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农村美术课堂有效的开展。
三、探索地方文化特色美术开展的方法及途径
我的美术课堂上,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更改、取舍。一是舍掉或压缩课本中一些城市内容特点强的课程。再是更改在制作课中所利用的农村缺乏或根本就没有见过的材料。因地制宜的从中穿插部分学生熟悉、感兴趣、方便易找的乡土材料,探索性的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美术课程。如制作课上进行的:形状各异的石头画、五颜六色的豆贴画、巧妙的枝条、玉米叶编制、高梁杆插接等等学生喜闻乐见、易找、容易制作的材料为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在学具无需投入较多财力的情况下,积极的展开美术创作。学生在这种形式的课堂上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均表现出了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发展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以达到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从此,我像上满弦的钟表,劲头十足。探索并尝试地方文化特色美术的开展,津津有味的进行着农村小学的美术课堂。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教学探索,发现学生都能积极的进行情感体验,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均有所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也有所提升。
四、完成课程创编,实现华丽蜕变
经过在李丽英美术名师工作室的学习、交流,使我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思想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现已完成了我的李丽英美术名师工作室创编课程《剪出的世界》的设计。并于2018年9月带着创编课程随李丽英美术工作室到天津师范大学南开附属小学进行津冀两地美术课程教学分享交流活动。此创编课程是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为认知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行关注,认识多彩的蔚县剪纸世界,从而激发学生情趣创作。经过强化练习及兴趣创作,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传承。
我在不断的交流学习过程中了解到了更多新的教学理念,拓宽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经验,得以华丽蜕变。我会将自己所学到、听到、看到的带到农村的美术课堂,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和辐射的作用,带动农村的美术教师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