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神经衰弱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2018-02-24陈雯邹嫦
陈雯 邹嫦
【摘要】目的 分析对神经衰弱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遂宁市民康医院收治的神经衰弱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各2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心理护理。结果 护理前两组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SAS评分(42.1±4.8)分、SDS评分(41.4±6.1)分低于对照组(54.6±6.3)分、(53.2±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神经衰弱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缓解其不良焦虑、抑郁效果显著。
【关键词】神经衰弱;心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6..01
神经衰弱作为比较常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疾病,其主要是精神在长期压力和紧张下出现的容易脑力疲劳和兴奋的病症,患者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情绪不稳定、记忆力减退、抑郁等,若不及时治疗,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遂宁市民康医院收治的神经衰弱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各2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心理护理。其中,对照组男9例,女15例,平均年龄(38.5±5.2)岁;实验组男10例,女14例,平均年龄(38.7±5.1)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内容包含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用药干预等,实验组则是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心理护理,护理方法如下:
1.2.1 制定心理护理方案。考虑到每位患者的病情、心理状况均有所不同,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每位患者病情、性格特点、文化水平的基础上,积极与患者沟通,科学评估他们的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制定心理护理干预方案。
1.2.2 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缓解患者不良心理的重要途径。护理人员要主动同患者交流,要用真挚的情感,亲切的语言来关心患者,从而拉近患者和护理人员的距离,护理人员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在倾听过程中了解去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心理需求。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稳定的情绪在促进疾病康复中的效果,从而引导他们学会控制情绪,保持情绪的稳定,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将消极因素逐渐转变成积极因素。
1.2.3 避免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在日常护理中要做好对患者的保密工作,注意在患者面前的言行,不能当面议论其病情。同时,叮嘱患者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表现出悲伤、焦虑、紧张的情绪,为其营造出良好、轻松的环境,避免患者受到刺激。
1.2.4 指导患者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对神经衰弱患者而言,容易遭受事物、环境等影响,以至于情绪不稳定。对此,护理人员应该注重患者情绪变化观察,当患者忠实倾听者,在倾听过程中适当通过点头、鼓励性眼神等方式向患者传递出正在耐心倾听,从而让患者感受到自己笨重视,从而将不良情绪宣泄出来。另外,护理人员还应该指导患者掌握情绪调节的方式,通过听音乐、看电视等转移消极情绪,若存在不良情绪时可以通过深呼吸的形式来控制情绪。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护理前后评价患者焦虑和抑郁情况。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評量表(SDS)进行评定,分值越低表示心理状态越好[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欧“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实施护理前,实验组、对照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经不同的护理干预后,实验组SAS评分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在本文中,探讨了对神经衰弱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经2个月,结果发现实施心理护理患者的SAS评分(42.1±4.8)分、SDS评分(41.4±6.1)分低于常规护理方法患者SAS评分(54.6±6.3)分、SDS评分(53.2±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对神经衰弱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改善其不良情绪效率显著。所谓心理干预,其指的是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有步骤、有计划地对既定的对象的行为问题、个性特征或者心理问题给予一定影响,从而保证其朝着预期目标发展的过冲。
参考文献
[1] 代小林,赖晓佳.心理护理在神经衰弱患者中的干预效果评价[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4(33):130+134.
[2] 李 琦.心理护理在神经衰弱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6,33(06):732-733.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