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8-02-24王娟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34期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

王娟

摘要: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传统教学存在的程序设计开发项目难以讲授、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等问题,分析课程内容设计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提出适合高职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内容设计;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34-0098-02

1研究背景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及思维,形成程序设计基本思想,熟悉项目开发流程和规范,培养学生运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提供编程技能和项目开发基础。

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常常存在学生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缺乏兴趣,程序设计开发项目难以讲授,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被动接受,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学生评价不够全面等问题。我校课程组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系统设计课程内容,采用项目主线和案例辅线交叉渗透的课程设计,有效解决了学生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缺乏兴趣,程序设计开发项目难以讲授的问题。同时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系统设计、精心制作教学资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维度进行考核评价,有效解决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学生评价不够客观全面的问题。

2课程内容设计

2.1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组根据课程目标和职业岗位真实工作任务要求,整合序化课程内容,进行教学项目设计,按照项目的实际开发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基于技术迭代和能力递进的设计理念,以一个贯穿始终的校园一卡通系统作为课程教学项目。同时,将西游记故事案例渗透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以实现对基本理论和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最后,按照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的软件开发流程完成开放式项目实训,实现对学生综合分析、设计、软件编码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该课程设计符合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规律,项目主线和故事案例辅线以及贯穿性教学项目和开放式实训项目的交叉渗透,使学生在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氛围中轻松掌握编程技能,循序渐进完成项目,为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思想奠定良好基础。从教学实践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西游记故事案例的展开充满兴趣,对校园一卡通项目的推进探究欲强。采用该课程设计,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程序设计思想的培养和对软件开发流程的掌握。课程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2.2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依据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根据《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设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为8个知识模块,分别以西游记故事案例作为知识点学习的载体,以校园一卡通系统作为贯穿始终的项目载体。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设计了8个校园一卡通项目,随着学习内容的递进,不断迭代优化扩展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包含2-3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包括1-3个任务,项目之间兼顾知识的连续性、渗透性,使教学内容达到最优,学生快速有效掌握知识。课程内容设计如图2所示。

3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

3.1教学资源的设计

基于结构化、颗粒化的设计思想,围绕职业技能活动过程,课程组系统设计了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出了适合高职生“多层次、多需求”的資源量大、类型多、价值高、能学辅教、共建共享的立体化优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包括覆盖课程所有知识点和岗位技能点的教学单元学习资源。依据课程、模块、知识技能点、素材四个层次构建知识树,每个教学单元都建设了趣味演示型和系统讲解型两种不同类型的教学视频,供学生根据个性化学习需求选择观看。同时建设了课件、电子挂图、电子教材、教学案例、教学动画、习题作业等颗粒化教学资源。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为了增强课前学习的针对性,对教学案例资源进行了难度分级,这部分资源对于学生来说,课前属于自选资源,课后属于必选资源。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项目任务,制作了校园一卡通项目解析视频,该视频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对项目的运行效果和关键技术进行展示讨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项目任务,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课程资源还包括体现行业发展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拓展资源,例如职业岗位标准、名家论坛、法律法规、企业案例、全国二级考试模拟系统、考试大纲、各种学习素材等。提供拓展资源,开拓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够追踪行业发展最新技术和成果,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通过系统设计教学资源,推动学生通过教学平台和移动终端深度自主学习,为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了教学资源保障和支撑。

3.2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指出: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要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1]混合式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一种真正高度参与性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2]可以在“恰当的”的时间为“适合的”人采用“合适的”学习技术传递技能优化教学内容[3]。

课程组基于信息化教学环境,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围绕教学目标,以西游记故事案例作为案例辅线,以校园一卡通系统作为项目主线实施教学。

课前,通过教学平台发布教学任务,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路径,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西游记案例动画和微课视频分别以趣味演示型和系统讲解型两种不同的形式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案例拓展,对教学案例进行难度分级,提供不同难度的案例二维码和分析视频。在线测试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老师可以针对共性问题“以学定教”,选择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课中,宝贵的课堂时间不再用来讲授信息,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4]教师密切联系课前任务针对问题进行引导性操作指导,将软件企业中的软件开发模式、组织管理方法、企业开发环境引入课程中,将职业工作活动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通过师生协作深化,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课后,利用拓展资源、布置作业和答疑指导实现学生知识深化和能力拓展。同时,老师布置下一教学单元学习任务,学生根据导学单进行下一单元的课前学习。

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技能訓练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强化技能,提升素养,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3课程考核方案

课程采用线上和线下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将多维度教学评价贯穿课程始终,实现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教学过程中,利用诊断性评价及数据分析实现助学助教,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程考核采用线上考核成绩(50%)+线下考核成绩(50%)模式。其中,线上成绩根据学生作业(20%)+在线测试(15%)+在线学习行为(15%)综合确定;线下成绩根据出勤(5%)+课堂任务完成情况(15%)+期末测试(30%)综合确定。

通过考试系统统计,相比较传统教学,学生及格率由原来年均87%提高到了95%,实训成功率提高至98%以上,而且课堂纪律明显好转,课堂氛围非常活跃,作业准确率大幅提升,实训作品种类更加丰富,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

4结束语

从教学实施情况看,通过系统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内容,构建丰富多元的结构化、颗粒化教学资源,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多维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学习成绩显著提高,证实了课程内容设计和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程序设计类课程实施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经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4):118-125.

[2]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3):13-24.

[3] 杨静.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探究[J].电脑迷,2017(6):174.

[4]陈义,王微.翻转课堂在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17(16):65-66.

【通联编辑:王力】

猜你喜欢

C语言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