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的“她”和梅妃
2018-02-24王儒彬
王儒彬
张枣的《镜中》广为人知,诗歌传达的那种迷离而深刻的遗憾和后悔之情,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这效果是依托诗歌里的“她”来展开的;若离开“她”,则情无可依、情无可感。《镜中》的“她”温婉、贤惠,有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张枣通过此诗塑造出一位理想的女性形象。很多人以为“她”是虚指,以前我也认为如此。最近读唐史,我发现“她”在很多方面对应着唐玄宗的宠妃——梅妃。两相对读,似乎确实也能够读出另外一种味道。
梅妃,即江采萍(710-756),福建莆田人。她幼年就能背诵《诗经》,善吟诗作赋,自比谢道韫;还精通乐器,善歌舞。开元中,江采萍被选入宫,唐玄宗大加宠幸,赐东宫正一品皇妃,号梅妃,后被杨贵妃贬入冷宫上阳东宫。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落逃,冷宫中的梅妃白绫裹身,投井自尽。梅妃有才华,也被宠幸过,但最后的处境是令人悲伤的。
《镜中》提到的“皇帝”,便可以看作是唐玄宗。诗歌一开始便极力描写他的“后悔”:“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后悔的事”可指代唐玄宗对独宠杨玉环、冷落梅妃之事感到后悔。“梅花便落了下来”指梅妃是唐玄宗心中无法消去的痛。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这些事都是大多数古代女子所不敢做的。在古时,女子要端庄稳重,不可做这些事。而这里出现了一位具有冒险精神的坚强的女子形象,与梅妃坚贞、勇敢、气节如梅的性格相对应。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梅妃因不耐深深冷宫的寂寞,曾撰写一首《楼东赋》寄给玄宗,倾诉自己的思念。玄宗念及旧情,便赐她一斛珍珠。梅妃只见一斛珍珠却不见送珠人,便拒绝了玄宗的赏赐。她敢于拒绝皇帝的赏賜、违抗皇命,颇有难得的人格之美——不卑不亢、清冷如霜、爱情上追求平等。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面颊温暖/羞涩。低下头,回答着皇帝”。这是一位温柔、善良、青涩的少女。回想梅妃刚入宫时,年方十五,面若桃花,纤腰盈盈,温柔婉转;那时,梅妃常常在梅园中为玄宗起舞,水袖纤柔。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这位女子坐在镜前梳妆打扮的画面,令人不由得联想到了梅妃被杨贵妃打入冷宫,无奈中她只能深居幽宫。那时,也许只有一面镜子永远陪着她,她每天都坐在镜中常坐的地方,梳妆打扮,期盼着有朝一日能被皇上惦念起。这一切,都透露出一种可怜、凄凉的气氛。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结尾与开头相呼应。一个男人孤独地坐在窗边,而那位诗书双绝、善解人意的女子不再来了。这不由得让人想到安史之乱后,玄宗回长安养老。可此时的京城早已是一片荒凉,亭台失色,檐结蛛网。玄宗想起自己刚刚执政时,不仅有梅妃相伴,而且国泰民安。可独宠杨贵妃后,政治日益黑暗,之后安禄山掀起叛乱,这一盛世又葬送在自己手中。上阳东宫依旧在,满园的梅花凋零如雨,可那个舒袖如惊鸿的曼妙身影却不在了。唐玄宗怎能不为自己对梅妃所做的事而感到后悔、遗憾、惋惜呢?
在我的阅读中,似乎感到梅妃这个美丽的灵魂被张枣的文字召唤了回来。我在诗歌中读到了梅妃的痛,玄宗的痛,张枣的痛。也许诗歌不能如此敲实分析,应该传达的是虚虚实实的美感,而这也是这首诗给人无限想象无限感慨的原因。于是,我们的印象中,那面镜子,便折射出无尽的明媚而幽暗的光芒。
(指导教师:边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