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浅探
2018-02-24陈颖
陈颖
[摘要]“生活即教育”。教师作为指导者,应以“生活”为主线,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融入生活,为学生构建集开放性、主动性、灵动性、互动性、建构性于一体的学习场所,使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学习和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关键词]生活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3-0094-01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告诉我们:“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他的思想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教学发展的方向,即教学要灵活,要打破“静态思维”的束缚,把静态的书本知识变成动态的实践行为,强调学以致用,这与现代教学理论不谋而合。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主体观和发展观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主流思想,强调教学中师生的平等关系。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是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强调知识的生活化和有意义的建构。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确具有前瞻性。作为一名生物教师,理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与创新教学实践,在充分理解学科本身和学生成长特点的基础上,把生活教育融入教学课堂,让课堂成为集开放性、主动性、灵动性、互动性、建构性于一体的学习场所,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最终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一、走进生活。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放开对学生学习的束缚,让他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利用课外的空间和时间,尝试自我探索、主动求知。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一节时,我提前几天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余时间开展探究。先是组长课后与组员一起讨论、交流,进行分工,共同制订计划,然后再实施探究,共同完成探究报告,最后课上每组分别进行汇报、交流。整个学习过程贴近生活,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力,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感悟生活。让学生在知识的内化中体验学习
陶行知先生指出:“文字只是生活的符号,要与生活一起教。”他还说:“你必须以大自然为您的生物园,才有丰富的收获。”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从这些“静态”知识中走出来,进行生动形象的体验、体会和感悟;在内化知识的同时,培养我们的情感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带人课堂,使我们的教学形象而生动,从而散发出勃勃生机。
情感的建立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情感的建立当然是直接观察、体验实物最有效了。例如,在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鸟类》的教学中,获得文字知识信息后,让学生直接近距离观察鸽子,并与它们进行互动、喂食。在这过程中,学生感受到鸽子与人的亲近、可爱,飞行时的身体和羽毛的状态,以及姿态的灵动,这些都让学生不由得对鸽子产生喜爱之情。实际教学中,描述这些知识信息时,教师的语言不仅要鲜明、生动、有趣,而且要将自己对鸽子的情感流露出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也要尝试体验一番的迫切情感。“好的教育要通过生命内在的力量起作用,并且使儿童内在的力量不断得到增强。”因此,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教学展现了精彩,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知识建构中获得有意义的学习
陶行知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因此,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自我获得认知。这就要求教师要独具匠心,精心谋划,巧妙设计,细致展开,让学生能顺利落入到自我获知的学习“圈套”中,一环紧扣一环,一步连着一步,在不知不觉中自我构建出知识体系。
例如,在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心脏》一课中,先让学生认识解剖图的前后左右,再画一个心脏及它的四个腔,让学生找出其左右,然后启发学生:心脏像我们的家一样,家里有位于地面上的房子,那地面下的房子叫什么?学生回答:地下室。紧接着让学生自我思考,尝试给心脏四个腔取名。此时,学生一般都能通过自我思考,准确获得心脏四个腔的名称。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不仅使学生理解深刻,掌握牢固,而且有效突出了學生的主体地位,展现了教学的精彩。
总之,作为中学生物教师,把生活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既是一种教学创新,也是教育为人发展服务的一种体现,这对学生学会学习、感悟学习、体验学习和建构知识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们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生活教育的渗透,也必将为我们的教学赋予强大的生命力,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知识的殿堂自由翱翔,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责任编辑黄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