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考新课标卷生成性简答题的答题策略分析
2018-02-24郭文娟黄琴
郭文娟 黄琴
[摘要]生成性简答题是一类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题型,近年来在高考生物新课标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为了让学生掌握生成性简答题的答题策略,教师在对学生历年答题的常见错误进行分析,构建常用解题策略和答题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减少非知识性的失分。
[关键词]高考生物;生成性简答题;答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3-0070-03
生成性简答题属于简答题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答案不同于以往“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内”的“预设”(或预成)式答案(既定式答案),而是结合题干的材料信息与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生成具有试题特定要求的“书本之外的某一知识要点”的生成性答案。生成性简答题也就是常说的主观性简答题。
新课标全国卷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考查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突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命制了生成性简答题,并使之成为简答题中的常见考查方式之一。
从学生历年高考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在生成性简答题上的得分情况并不乐观,现以2015年新课标II卷第32题为例进行论述。
[例题1](2015年新课标Ⅱ卷32题)等位基因A和a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假定某女孩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其祖父的基因型是XAY或Aa,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外祖父的基因型是XAY或Aa,外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
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能否确定该女孩的2个显性基因A来自于祖辈4人中的具体哪两个人?为什么?____;
(2)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色体上,那么可判断该女孩两个XA中的一个必然来自于____(填“祖父”或“祖母”),判断依据是____;此外,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另一个XA来自于外祖父还是外祖母。
这道遗传题本身题目不难,但是从学生答题的表述中发现几种比较常见的错误,大体可把学生失分情况分为核心概念不理解型、思路不清型和语言表述不严谨型。
一、核心概念不理解型
一部分学生在第(1)问中出现“祖辈四人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无法判断来自于哪两个人”这样的答案,这就是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核心概念不理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而学生将受精作用时基因的随机结合理解为基因的自由组合。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在平时训练中进行核心概念的总结,利用多维度的对比,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核心概念。
例如,可以利用列表的形式对比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具体如下表)。
还可以通过图形的形式进行對比理解(如图1)。
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是:A和a,B和b,C和c,D和d。
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是Aa和Bb,Aa和Cc,Dd和Bb,Dd和Cc。
经过这样多维度、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比复习,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二、思路不清型
在答题时,学生没有成型的答题思维,仅凭感觉或直觉答题,导致在高考时因为时间紧而思维混乱,无法准确把握考题给予的有用信息,无法与自身既有知识发生联系,厘清解题思路,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对此,教师应构建“快速精准审题——获取关键信息——分析解题思路——建构解题模式”的解题策略,帮助学生迅速厘清思路,正确解答题目。在进行解题训练时,教师可以把解题策略的形成分解为两个阶段来实施。
1.审题获取信息阶段
该阶段需要了解的内容有题干提供的文字信息、图像信息、数据信息三类,并结合不同的信息源,利用不同的方法提取关键信息,若题干为文字信息,则最常见的有效方法为找关键词。同时要清楚题干提出何种问题,这样有利于找准思维的突破口和落脚点,从而回归课本知识,找准考查的相应课本内容。像2015年新课标Ⅱ卷的这道题,从题目中可提取的关键信息有等位基因的位置、女孩的基因型、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基因型,考查的是课本中基因的分离定律、伴性遗传、交叉遗传等知识点。
2.建构常用解题模式阶段
对于遗传题而言,常用的解题模式为“逆推型”解题模式和“顺推型”解题模式。
(1)“逆推型”解题模式常用于已知子代基因型(表现型)推断亲本及祖辈的基因型(表现型),也可用于追踪(致病)基因或染色体的来源。像2015年新课标Ⅱ卷的这道题,就可以利用“逆推型”解题模式按“子代基因型一追踪父母基因来源一追踪祖辈基因来源”这个思路答出比较完整的答案。
这种思路不仅在简答题中可用,其实在高考选择题中也不乏这种考查思路的题目,如以下这道题。
[例题2](2014年新课标Ⅰ卷第5题)图2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
A.Ⅰ-2和Ⅰ-4必须是纯合子
B.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
C.Ⅱ-2、Ⅱ-3、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
D.Ⅱ-4、Ⅱ-5、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
这道题已知条件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1/48”,相当于已知子代患病概率推断其亲代及家系的基因型,因此也适用于“逆推型”思维模式。如果要算出“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1/48”,就要知道其父母Ⅳ-1和Ⅳ-2是携带者的概率,而如果要知道Ⅳ-1是携带者的概率,就要知道其父母Ⅲ-1和Ⅲ-2是携带者的概率,Ⅲ-1与家系没有关系,无法从家系中推出其是携带者的概率,所以它应该就是题目中“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同理可得出Ⅱ-1和Ⅲ-4也是,从而找到正确答案。endprint
(2)“顺推型”解题模式常用于已知亲本的基因型(表现型)推断子代或第Ⅲ代以后的基因型(表现型),也可用于“逆推型”的答案检验。
[例题3](2014年新课标Ⅱ卷第32题)山羊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下面的系谱图(图3)表示了山羊某种性状的遗传,图中深色表示该种性状的表现者。
已知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条件下,回答下列问题:
(1)略。
(2)“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依照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在第Ⅲ代中表现型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的个体是____(填个体编号)。
(3)略。
从题干的家系图获得有用信息“Ⅰ-1个体为性状表现者”,利用“顺推型”思维由Ⅰ-1推至Ⅱ-3再推至Ⅲ-4,这三人都应具有该性状表现,再根据题干的家系图获得有用信息“Ⅱ-1不是性状的表现者”“推至Ⅲ-1不具有该性状表现”。另外,女性不具有Y染色体,所以也不是该性状的表现者。由此得出答案。
三、语言表述不严谨型
有些学生的思路是对的,但是在答题时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比如例题1第(2)问出现“其父亲必是XAY,而祖父必提供Y,祖母只能提供X”这样的答案。很明显,这个学生是理解题意而且知道答案的,但是在他的答案中缺乏父亲与女儿的联系,因此不完整。针对这种类型的失分,教师在平时复习时可帮助学生构建答题模式,减少失分。
1.构建基因追踪的答题模式
基因追踪的答题模式要注意两点:第一,确定基因追踪的方向,例如“自下而上”,也就是说在描述时应先写已知个体,再从已知个体联系其父母,再从他父母联系他的祖辈;第二,在追踪的过程中不能出现跳跃,也就是说不能隔代进行追踪。做到这两点就可以比较全面、完整地将追踪的思路展现出来。反之,“自上而下”的基因追踪方向也如此。
2.构建实验原因分析的答题模式
从近几年的高考生物中发现,关于实验原因分析的题目所占比例比较大。
[例题4](2013年新课标Ⅱ卷第29题)已知大麦在萌芽过程中可以产生α-淀粉酶,用GA(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可使其不用发芽就产生α-淀粉酶。为验证这一结论,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注:实验结果中“+”越多表示颜色越深,表中液体量的单位均为mL。
(1)略。
(2)综合分析试管1和2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反应后试管1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试管2中的____,这两支试管中淀粉量不同的原因是____。
(3)略。
(4)综合分析试管2、3和4的实验结果,说明____。
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几步分析:(1)找到题目中的关键提示词“淀粉量不同”,答题时一定是要答到“淀粉量”的不同而不能僅答出“淀粉酶”的不同;(2)建立题设条件与实验结果的联系,即“种子的不同→淀粉酶的产生与否→淀粉量的多少→加碘以后的显色结果”,然后再组织语言表述:所以淀粉量的不同就是“因为带胚种子产生淀粉酶,催化了淀粉的水解”;(3)检查语言中是否还有不严谨的地方,如题目中提到的条件是保温一段时间,所以可加上“保温以后产生淀粉酶”。
3.构建实验结果分析的答题模式
除了实验原因分析之外,实验结果分析在近几年高考生物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
[例题5](2016年新课标Ⅲ卷第29题)为了探究某地夏日晴天中午时气温和相对湿度对A品种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生长状态一致的A品种小麦植株分为5组,1组在田间生长作为对照组,另4组在人工气候室中生长作为实验组,并保持其光照和C02浓度等条件与对照组相同,于中午12:30测定各组叶片的光合速率,各组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本实验结果,可以推测中午时对小麦光合作用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____;其依据是____。
(2)(3)略。
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几步分析:(1)找到题目表格中的关键提示词“环境因素”,在答题时一定要答到题目中的两种环境因素“温度”和“相对湿度”。(2)建立题设条件与实验结果的联系,即“温度→湿度→光合速率的变化”。这样就有两种情况:“温度相同→相对湿度不同→光合速率的变化”及“温度不同→相对湿度相同→光合速率的变化”。(3)检查语言中是否还有不严谨的地方,如对环境因素的描述是一种不变、一种变化的情况,即改变的量只能有一个,而不能在一句话里同时出现温度和相对湿度都发生变化的情况。
4.构建数值对比的原因分析的答题模式
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一种常见的问法即“数值的对比”,针对此,应引导学生构建数值对比的原因分析的答题模式。
[例题6](2016年新课标Ⅲ卷第30题)(DIE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____,其原因是____。
对于这种数值对比的问题,首先要看影响这个数值的因素是什么。在这道题里要求比较饥饿和进食后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大小,即(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影响这个比值的因素包括分子和分母,即两种激素的变化,只有将两种情景下两种激素的变化都答出才可以完成此题,而常见错误有:(1)只答饥饿时,或只答进食后,缺少一种情景;(2)只答其中一种激素的变化,漏答另一种激素的变化,或者认为另一种激素不变化;(3)未表述清楚激素的变化,如“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比较、更)高,胰岛素(比较、更)低”,这样没有表述出激素自身饥饿时与进食后的变化,表达的是两种激素之间高低的比较。
当然,不管是哪一种答题模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紧密联系题设条件,在得出答案后,必须谨慎地查漏,完善答题语言。
(责任编辑黄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