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农信社声誉风险管理
2018-02-24雷斯博
雷斯博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产生,微信、微博、贴吧、论坛等系列自媒体广泛应用,这对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处于转型升级期的农村信用社,硬件设施改善、内部服务提升都在逐步探索发展中,强化和提升声誉风险管控能力至关重要。
农信社声誉风险管理难点
——声誉风险意识薄弱。近年来,农信社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业务发展工作中,对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给予足够的关注,而对于声誉风险的关注相对较薄弱。缺乏对员工声誉风险管理知识的系统培训,基层员工对自身岗位可能出现的声誉风险点不明确,处置突发性声誉风险的应急能力不够,声誉文化意识较为淡薄。
——声誉风险机制不健全。一是声誉风险落实不到位,制度束之高阁,制定大于落实。二是缺乏专门的机构,声誉风险管理职能分散于多个部门导致职责界定不明晰、战略落实部门不集中、信息系统不畅通。三是缺少训练有素的声誉管理和公关专门人才。四是缺乏成熟的接待、沟通和处理机制。
——自媒体的特点使声誉风险管理难度增大。一是舆情来源广,自媒体时代,网民来自四面八方,只要有网络的地方,人人都可能是舆情发布者。二是传播速度快。在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三是管控难度大。由于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能是舆情发布者,不容易提前预警、扩散和传播快、风险计量难,声誉风险很难管控。
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措施
——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全员声誉管理意识。一是自上而下,充分认识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对声誉风险的认识提高到与其他各类风险同等重要的高度,提高到实现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上来。二是要增强银行全员声誉风险意识,加强对员工声誉风险意识的养成和声誉管理技能的培训,禁止员工在微信、微博上发布与工作相关的内容。三是在金融产品的设计、研发、推广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声誉风险因素,防范该产品可能引发的声誉风险。同时,在业务拓展过程中要将消费者利益保护放在重要位置,不能因眼前利益而影响整体声誉。
——完善制度建设,形成全面声誉风险管理机制。一是完善制度体系,按照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建立声誉风险的管理规程或实施细则。二是完善责任体系。明确声誉风险管理最高决策机构,并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明确各岗位职责,建立舆情监测、处置、报告制度。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健全新闻发言人、律师等共同组成的团队,对主要媒体、网站进行监测,协调监管机构和主要投资者。四是完善监督机制。要将声誉风险监管纳入持续内部审计框架,定期对各业务部门、各重点岗位、各业务环节上可能存在的声誉风险隐患进行排查,识别、提炼其中可能导致声誉风险的因素,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提升服务质量,从源头上减少声誉风险隐患。一是要转变思想,从以业务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环境建设、硬件设施改造等一切活动都要以客户为中心,既要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更要满足客户的精神需求和服务需求。二是提升员工服务意识。要主动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了解客户的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三是要正确处理服务过程中的分歧。在服务过程中,当因为客户的不知道、不理解、不配合产生矛盾时,工作人员要正确及时处理好每一次投诉和批评,给公众一个满意答复,并通过投诉和批评深入发掘潜在的风险,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防止出现重大声誉风险事故。
——迅速处置,遏制声誉风险扩散和蔓延。一是发现负面舆情要在最短时间内查清情况,按要求上报,同时正确研判风险程度及发展态势,持续监测事态的发展,充分关注媒体的报道,采取一切措施尽可能将对农村信用社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限度。二是立即组织相关人员拟定应对口径,组织网评员正确引导舆论,同时要严格管制敏感信息,避免错误或无准备的评论传播。当敏感信息被媒体披露出来时,妥善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及时改正或收回在媒体中发表的错误言论。三是迅速主动与当事人取得联系,了解客户真正诉求,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消除风险源头。四是负面舆情处理后,继续进行事后舆情监测,预防炒作。
——强化沟通,形成有效的声誉风险防控联动效应。一是把握可使用的沟通资源和技术手段,选择最佳媒体传播方式,及时进行信息披露,正面宣传产品、品牌及各类活动,提高农信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提高在客户中的认可度,提升竞争力。二是加强与政府、人行、银监等监管部门的沟通。充分承担第一责任主体的职责,及时向政府和监管部门报告事件真相,依靠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的行政资源,及时采取以疏导为主、正面宣传引导的方式化解危机,共同应对银行声誉风险。三是处理好与客户的关系。完善客户投诉处理工作机制,尽量缩短报告路线和处理时间,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路线清晰、操作性强,及时向受到损害的消费者提供便捷快速的协商渠道。
(作者单位:四川省資中县农村信用联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