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枪李向阳”原型郭兴的抗战人生
2018-02-24
提起《平原游击队》这部电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手持双枪的游击队长李向阳,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李向阳这个人物也正是来自于真实的历史当中,他最被人所熟知的一个生活原型名叫郭兴。
■不到十八岁就成为敌后武工队队长
郭兴,原名郭明善,1924年出生于河南省辉县金章村。1940年,参加百团大战的一支八路军队伍恰好经过郭兴的家乡辉县,年仅16岁的郭兴瞒着父母,和村里的15个年轻人一起报名参军。
郭兴读过几年书,又很聪明机智,不到17岁他就当上了当地公安队的队长,带领着60多人的公安队伍。之后不久,太行五分区司令员皮定均发现了这个能干的小伙子,将郭兴调到自己身边。
1942年1月的一天,皮定均司令员派郭兴当太行军区五分区武工队队长,到敌后开展斗争。在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烧了日军的粮仓。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郭兴也干过这样的事情。
1943年夏天,日军在太平洋战事已出现了节节败退的局面。为供给前方,河南的日军、伪军倾巢出动,麦收之后,在郭兴敌后武工队所在地区采取强取豪夺的方式,搜刮了10万多斤粮食,堆放在辉县县城南关的一座大院内,准备运往新乡大本营和敌军作战前方。这时,武工队接到上级命令,“不能让敌人运走一粒粮食”。
郭兴和三名队员乔装成新乡来辉县的日军宪兵队,赶着一辆装满杂草的马车,柴草下藏着煤油和手榴弹,大摇大摆地进了南关街。大车进了粮仓大院,有七、八个伪军正光着膀子乘凉。郭兴叽里咕噜说了一通日语,一个队员随即“翻译”说:“太君让你们集合。”这些伪军见这个架势,赶紧列队站到郭兴面前,郭兴又是一顿日语,那个队员指着一个空屋子又“翻译”上了:“太君让你们到那里休息。”
这帮伪军也没多想,列着队就往空屋子里去了,刚一进去,郭兴随即把门一锁,然后和队员们一起飞快冲进粮仓。
郭兴和队员们一进粮仓,就开始了行动,他们卸下马车上的杂草、煤油和手榴弹,把手榴弹插在粮袋中间,柴草堆在粮袋周围,到处都泼上煤油,最后一把大火,点着了粮仓。不一会儿,粮仓上空就冒起了滚滚浓烟,日军的整个粮仓变成了一片火海。前来救火的敌人来得倒是很快,可粮仓内的手榴弹不断爆炸,别说救火了,敌人都不敢靠近,只能眼睁睁看着军粮被烧光。
■急中生智,让敌人自己打自己
1943年,八路军决定打击长期盘踞在河南省的敌军,8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发动了一场战役,重点突破河南省林县和辉县北部的日伪军。在战斗过程中,伪军某部被八路军包围,陷入重重困局,于是向上级请求支援,辉县城内的一百多名伪军得到命令后连夜赶去增援。为了截断增援部队,防止敌军反扑,郭兴受上级之命牵制这股前去支援的伪军,打破敌军的增援计划。
原来,几道人影正是郭兴带着队员们准备埋伏起来,打击增援的伪军。郭兴带着6名队员潜伏进增援伪军必经之路一侧的玉米地里,而他们的不远处,是一个日军的炮楼。
郭兴他们所处的位置其实对他们来说非常不利,一侧是日军炮楼,一侧是将要到来的伪军增援部队,一旦开战,郭兴的队伍必然是两面受敌。本来人数上就差了好几十倍,再一包围,郭兴和他的队员就会被包了饺子。
眼下一旁的小道上已经传来了杂乱的脚步声,敌军的增援部队就在身旁,怎么办?打是打不过,但任务必须完成,这可如何是好?
郭兴回头看了看不远处日军的炮楼,脑子里灵光一闪,计上心头,迅速和队员们制定了作战计划:全队分成4人和3人的两个小组,等到敌军的增援部队过去之后,4人组从增援伪军位置向日军炮楼打,3人组从炮楼位置向增援伪军方向开火。这样两边的敌军“接上头”,他们就会互相认为对方是敌人,郭兴便坐收渔翁之利。
几分钟后,待最后一排伪军走过去,郭兴压低声音喊道:“打!”7个人分别向两个方向的敌人开火,突如其来的枪声一下让路上的伪军连滚带爬地摔进了玉米地。
与此同时,日军炮楼也枪声大作,两边都被迫开始还击。正中圈套!看到敌人双方接上了火,队员们紧随郭兴悄悄撤离了。但敌军双方却一直打到天亮才停下来。等枪声停下来的时候,被围困的待援伪军早已被八路军全部消灭。郭兴带领的武工队在抗战中表现不凡、屡立奇功,这也使得郭兴武工队的名声大震。1944年2月,郭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是他的一个梦。
■他比李向阳还多一把枪
在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一直是以一个手执双枪的形象出现。郭兴既然是李向阳的原型之一,那么郭兴是不是也是手持双枪呢?这一点上,郭兴还着实与李向阳不同,他可不止有两把枪,而是三把。
在抗日战争时期,郭兴的妻子在敌人的一次搜捕中被俘,并惨遭杀害。一位通讯员抱着郭兴三个月大的女儿跑到马大嫂的家里。日军还在后面穷追不舍,通讯员无奈之际只能把孩子交给马大嫂。
他告诉马大嫂这是敌后武工队郭队长的孩子,务必要想办法保护这个孩子。等到敌人冲进马大嫂的家中,问哪个孩子是郭興的孩子时,马大嫂亳不犹豫地指向自己的孩子,保全了郭兴的女儿。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在敌人的刺刀下停止了呼吸。郭兴之后见到马大嫂,双膝跪地,久久不起,从此这就是一生的恩人。
八年抗战八年泪,一寸山河一寸血,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烙印。当年和郭兴一起参军的15个同伴,有13个都没有看到抗日战争的胜利。郭兴说,中国土地上解放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用血换来的。
“抗日烽火起太行,援朝横跨鸭绿江。旌旗挥动天山雪,饮马黄河弓自张。”这是郭兴写的一首诗,如今他已经是一个93岁的老人了,这首诗,正是他一生戎马生涯的写照。
抗日战争结束后,郭兴依然奋斗在前线,先后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和平年代,没有仗打,郭兴就远赴新疆,到祖国的边陲为国戍边。
郭兴与他现在的爱人朱晓林相识于朝鲜战场上,朱晓林是一个舞蹈演员,在歌舞团工作。郭兴在与朱晓林结婚之时跟她约法三章:第一,不要怕当寡妇;第二,不要依赖丈夫;第三,不要怕搬家。这听起来很奇怪,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仔细一想,其实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一方面郭兴不可能放弃自己毕生的追求,一方面又害怕至亲之人受到伤害。
两个人在战场上结下的缘分,尽管时光流逝,却不变初心,六十多年一晃就过去了,耄耋之年依然携手共度,平静而幸福。
郭兴总说,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是他的梦。可什么叫奋斗终生?郭兴有他自己独特的理解。
1988年郭兴离休,回到自己的故乡河南省,定居在洛阳,本应该安度晚年的郭兴却一刻都没有闲着。他看不过去城市里“脏乱差”的现象,洛阳一共15个部队干休所,郭兴一家一家去跑,一个一个发动,组织了两百多人,成立了“老干部城市管理督导团”,协助政府做综合治理。不仅如此,郭兴还在部队和社会上做了600多场传统报告,听众多达150多万人。
本报特约记者马丽根据《档案》提供资料编辑整理
该节目每周一至周三BTV北京22:35播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