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2018-02-24刘兆吉
刘兆吉
(甘肃省临夏县桥寺中学,甘肃 临夏)
在实施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成绩有着直接影响。而在此阶段学生学习任务较为繁重,数学逻辑性有所增强,所以如何有效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成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一个重要课题。
一、切实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首先,教师应当要科学制定全面、详细的预习方案,确定正确的预习目标让学生能够明确其预习方向,从而让其能够掌握预习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在做好预习工作时,还应当要确保预习内容的完善,需要结合学生具体学习需求以及相应能力来合理编制针对性的预习方案,如此一来,方可切实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对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安排两种课前预习任务,要求数学基础比较扎实,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在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基础上,了解其具体证明过程。对于基础一般,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要求其掌握三角形内角,且能够按照相关定理来讲未知角的度数求解出来。其次,教师应当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对学生预习效果进行检测。教师不但要做好预习工作,还需要对其效果进行检测,以确保整体预习质量与效率。教师应当结合不同学生家庭情况来制定出有效的检测方式。如若学生家长时间较为充裕能够对学生工科进行辅导,且具有一定检测学生预习效果的能力,则可以由家长来辅助预习检测工作。如若家长没有时间对学生功课进行辅导,或是没有足够的检测预习效果能力,则应当安排组长学生的预习效果,且需要将检测结果真实地反应在课堂上,让教师可以有效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与效果。需要注意是,部分情况较为特殊学生,则需要由教师亲自负责检测其预习效果,如此切实有效预习效果检测方式可以有助于学生预习效果的提高,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重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教师应当要根据各个学生特征来将其合理分成各个学习小组,尽可能让全部学生均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一般情况下可将学生分为学习较好、中等、较差三类学生。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可以对三类学生进行合理搭配,从而学生学生上形成相互帮助的良好习惯。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带动学习较差的学生,这样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的教学难题,避免由于学生太多而照顾不周的情况。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当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如,通常,学生在刚开始上课时的注意力会比较不集中,这时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适当地讲些有趣的话题,往往可以引学生进入数学原理学习,让学生快速地融进学习的氛围中,这是一种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教学中的魅力。如,在当学生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通过学生想象拉面的制作过程,像拉面馆中的师傅用了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对其合并然后拉伸,再捏合,再合并,再捏合,这样合并几次后,才可以拉出128根面条呢?这时的学生就会产生对数学深厚的兴趣,从而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使得他们心理呈现强烈的反差现象,形成悬念感,进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强烈的求知欲。又如,数学这本学科从一开始的形式就是抽象的。有的学生说数学很枯燥,不是概念就是公式,没有一点感情色彩。面对此类问题的发生,只有利用对数学概念教学,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到数学之思维魅力所在。比如在讲椭圆的概念时候,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物体是椭圆形象的实例,然后再问这些物体呈现的椭圆状态都有什么共同的或不同的特征?这时,教师再把椭圆模型拿出来让大家观察,学生会集中注意力进行思考最后发现真相得出椭圆的定义。这样的数学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发掘到数学的抽象并不是数学学科的缺点,而是优点。因为只通过有抽象思维,才能够把事物摸索得更清楚,也只有抽象形式,才能让存在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三、做好课后拓展训练,将巩固延伸至课外
首先,教师应当要明确课后知识拓展方向,方能够在跟不上行实现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其次,教师需要注重课后拓展工作的层次性,结合相应层次学生来落实相应拓展工作,实现因材施教。再者,教师需要重视扩展训练的多元化,切实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而言之,要想实现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教师应当可以由课前预习工作、课堂教学以及课后拓展训练等多方面着手,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来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切实实现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