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初探
2018-02-24张婵
张 婵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小南小学,辽宁 大连)
笔者从2007年开始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进行了一些探索,以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性。
一、初中语文教学目标
全国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集中在教师在应试教育机制下,导致教学模式单一。初中语文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逐步增加语文新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主要围绕两个层面:一是探究怎样的理论是有效的理论,规范指导教学,给任课教师提供一定的建议和方法论。二是保证课堂教学是有效的,以利于教得更好。
在教学理论方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工作经验,把初中语文教学理论归纳为三条12字原则。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学习进取,由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1.视听教材,多媒体教室的引入,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学习语文的快乐,生动形象,课堂气氛活跃。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例如,在《中国的新年习俗》这篇文章时,制作PPT,结合中国新年的习俗视频,学生能很牢固地掌握词汇和课文,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课外介绍学生感兴趣的专题,引导学生成立语文学习小组。老师提供素材进行适当的补充。例如,很多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民族服饰感兴趣,老师在讲到相关章节的时候,把少数民族传统的服装拿到班级里。在讲解穿着步骤和在操练的过程中,顺其自然牢记住本课知识点。
(二)创新思维
学生喜欢与社会同步的新鲜的东西,作为教师要时刻保持创新思维,因为知识的迭代速度非常快。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意思是只有不断接触新知识,大胆创新,才能有所成就。”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大胆去说、去思考、去实践。“汉语单词接龙”“绕口令”“猜谜”“朗读比赛”(把课上的课文分角色让学生扮演),定期邀请家长观摩。家长知道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长处,学生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学生和老师都在活动中受益匪浅,学生在实践中能够积极思维,参与实践,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创新思维。
(三)树立典型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以“典型”来展示你的优势,如果你确实是“不同凡响”的人,那么你就有所收获和进步,得到了发展。这就是用榜样来建设教育学生。
例如,班级有一位学生,脑子很灵活,但是成绩不理想。笔试分析学生学习心态和家庭状况需要进一步了解做判断。学生心思比较重,有消极情绪。尝试鼓励为主,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额外练习,成绩好的时候奖励文具等学习用品,同时也可以带动周围前后桌同学一起,他也“管理”身边的几名学生,同时也推动了班级学风建设。
三、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方面,笔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怎样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积累一些东西,教师引导学生“把耳朵打开”“把嘴张开”坚持组织启发式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创造语言环境,例如古诗词专题,传统文化的引入,有脱口说古诗词和成语的意识。阅读小达人,培养坚持阅读的习惯。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地补充新的内容,自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打开通往知识的大门。
(一)转变教师角色的语文课堂
教师全身心融入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活动,以心灵去感受心灵,感情赢得感情。从知识的输出者转化为引导者,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语文教学。
(二)构建灵活创新的语文课堂
在每一次课堂的前五分钟,让一位学生到讲台上给大家做一个小的演讲,内容可以灵活多样。经过一段时间学习,词汇量增加后,以自编情景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情景对话表演,来提高学生听说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进行课堂设计,学生主动参与并得到提高为目的。教师要清楚自己多重角色的作用——既是问题的提出者,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始终站在学生的地位,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困难,揣摩学生的思维路线和学习、记忆方式。
(三)搭建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在思维中获得新知识点,得到发展。利用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肯思考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找到语文课堂上教授的契合点,提高语文课堂的时效性。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要认清教学特点,理解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在教授过程中以学生为导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摸索前行,才能使初中语文教学更为有效,“授人以渔”,才能彰显《大连市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核心理念:以质图强,全面实行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