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讨

2018-02-24

新课程(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生活化法治

康 凌

(山东省曹县磐石街道办事处回民中学,山东 曹县)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我国在法治生活建设方面愈发完善,在教育阶段加强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则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由于初中生还处在思想发育阶段,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在这一敏感时期极易因为选择出错而对其一生造成影响,因此加强对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显得极为关键[1]。然而纵观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情来看,还存在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探讨也一直从未停止。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基于生活化思维去展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以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模式去提高教学效率,希望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基于生活化思维的教学模式概述

所谓基于生活化思维的教学模式,即是将教学活动的开展平台立足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而学生则以参与主体的身份投入到不同的生活情景中,将教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综合发展的目的,从生活中习得技能,对生活提供指导,进而促使自身情操全面深化[2]。

新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从内容上来看便是以初中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层层引导去促进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方面得以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成长需求与实际阅历有所了解,基于学生生活经验,以更为多元的教学形式去讲授教学内容。同时,对于教材内容要全面整合与优化,以生活化内容的渗透去带给学生更好的体验与收获,从而促使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原则

1.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有效德育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法律观念,基于生活化思维开展教学,则需要确保教学内容与生活贴近。比如,教师在讲解父母之爱时,可播放汶川大地震中,母亲紧紧环抱婴儿的影像资料,在现实生活的感召下许多教师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都能够被学生所理解,更能够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

2.教学目标引导生活

初中生正值青春叛逆期,思维活跃且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在对初中生开展道德训练时,需要将具体的教学目标落实到现实生活中,结合课堂所授道德知识去引导生活实践。比如,在课堂中所讲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知识点,教师可将各层次要求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如衣装整洁地面对升国旗与听到国歌伫立敬礼则体现出爱国,遵守校规、不损害国家社会利益同样是爱国;考试不作弊,独立完成作业便是诚信表现;按时完成作业,做好班级值日工作便是敬业;团结同学,乐于助人便是友善等等。通过以道德与法治中的教学目标去引导现实生活,这也是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原则之一。

3.教学主体深入生活

唯有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并且在生活实践中得以良好地应用,才算是实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即是表明通过亲身实践所获悉的道理,才能够真正转换为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3]。比如,教师在讲解国家法治教育相关内容时,可结合“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将学校视作为“国家”,让每一位学生深入生活去察觉学校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推选学生一致认同的代表,以提案的方式与学校领导取得联系,希望所察觉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可见,遵循教学主题深入生活的原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参与校园管理的趣味性,并从内心接受法制制度,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三、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1.结合教材主题探究生活化教学

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能够清楚地了解每一单元、每一章的主题,例如成长、师生友谊等。因此,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将教材主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效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将所讲授的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与生活体验进行密切联系,实现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有效交融,进而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内涵的理解与对知识的掌握。

比如,教师在讲解“成长和友谊”相关单元时,教师可结合其中主题,以歌曲《朋友》进行课程导入,通过歌曲的氛围渲染与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穿插以下内容进行讲解:(1)我们人类是群居动物,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社交圈与朋友,多多少少都会因为身边朋友与同学而受到影响。你们觉得在生活中与朋友友好相处能够带来哪些帮助?(2)我们所有人在成长中都会造成不同的困难与波折,倘若在你受挫时有朋友在一旁开导与帮助会受益终生,同学们可说一说生活中与好朋友相处的事迹。(3)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分享你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发生过哪些误会。如此一来,在结合教材主题的基础上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效性。

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现实生活是天然的教育场所,我们在学校学习所获得的相关知识都是为了在生活中得以应用,所以将许多能够激发学生情感与体验的生活经验搬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4]。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应当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情境,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去完成对学生的指导,进而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实效。可见,道德与法治教学需依托于现实生活,以生活化资源的引导让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进而树立正确的“三观”。

比如,在讲解“生命的思考”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影像的播放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还可以此为导入,设置相关问题情境:“为什么一些学生漠视生命的珍贵?导致学生不珍爱生命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经历对这类现象进行思考,之后再结合学生的见解与观点展开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学习,如此一来,以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方式进行导入,要比直接灌输理论知识效果好得多。

3.聚焦生活中的热点话题

现实生活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许多生活中的热点新闻都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法律等知识,作为初中教师应当善于把握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将其应用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使得教学目标性、针对性更强,以更为具象的探讨对象去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理解更为充分,从而懂得利用理论知识去解释现实生活现象,实现学以致用。

比如,在讲述“法治天地”相关内容时,教师可结合当下热点事件,向学生讲解法治社会与法律的重要作用,进而以生活化案例去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又如在讲解“承担责任”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列举现实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地直观地理解“任何人都需要为自身行为负责”这一法律常识,并且有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建立,懂得要以法律知识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又如在讲解“国家利益至上”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列举当前的热点新闻,向学生探析。如此一来,通过将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进行渗透,许多道德与法治课知识能够得到具象体现,学生所学习到的法律知识也能够与生活完美对接,懂得以正确的法律意识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开展生活化的课外实践

要想全面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则应重视课外实践工作环节,而课外实践作为课堂知识的延伸,能够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知识应用能力,让课堂所掌握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得到印证[5]。比如,教师在讲解“珍爱生命”相关内容之后,可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前往当地的烈士陵园、博物馆等具有纪念意义的场所,通过一边参观一边讲述真实事件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伟大,进而对生命心生敬畏之心。以这种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方式,能够带给学生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对道德与法治知识有更为充分的理解。

此外,课外实践还包括课后作业的布置,而道德与法治课后作业的形式不得局限于纸笔形式,教师同样需要基于生活化思维进行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便完成课后作业。比如,当讲解完“孝道”相关内容之后,教师可布置“帮妈妈洗碗”“帮爸爸洗车”等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完成做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成就感,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青少年在生活中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要想全面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则需要完善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基于生活化思维开展相关教学活动,通过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及形式让学生感知道德与法治课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且积极与自身生活相联系,从而懂得在遇到生活问题时能够利用道德思想、法律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有效的学以致用去感知道德与法治的真正内涵。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生活化法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认识相交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