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核心问题教学”成为一种深度快乐

2018-02-24

新课程(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微粒曲线核心

王 兰

(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二中学校,四川 成都)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化学新课程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该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将实验和科学探究等教材内容设计为以学生为主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向转变。

二、核心问题教学简介

核心问题教学是先由学生运用已有的基本活动经验自主合作解决核心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反思、归纳、提升,通过活动的体验和感悟,进而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最后在具体问题中运用反馈,在运用中发展,同化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内化发展的目的。

核心问题是能够贯穿整节课的中心问题或中心任务,它是基于教学的主要内容分析和学生具体情况分析而制定。它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能够指引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活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师生活动都从不同侧面为核心问题的解决发挥作用。

三、核心问题教学模式

教学基本环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提升—运用反馈

教师活动:明确目标—激趣引导—及时点评—高效反馈—总结提升

学生活动:课前预习—深度体验—交流展示—反馈训练—理解内化

四、核心问题教学展示

(1)内容分析。在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中根据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分析来剖析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往往涉及的知识点有: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或电离平衡常数)和盐的水解平衡(或水解平衡常数)及其相互关系。从定性角度是比较两者的相对大小。定量角度主要从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原子守恒)、质子守恒(单一盐溶液)。从溶液组成来看:分为单一溶液和混合溶液(即多溶质)。但现在的高考热点用熟悉的酸碱滴定曲线解决多溶质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的问题,从不定量或图像等多种形式呈现,问题就会过于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在近三年(2015年~2017年)全国高考八套试卷中,都出现了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判断的题目,其中五套题中是以中和滴定曲线为载体来考查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

(2)学情分析。学生在高二“盐类水解”学习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了盐类水解的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对电解质的电离和溶液的pH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中接触到简单的微粒浓度关系的判断,但学生对系统的比较微粒浓度关系和守恒规律的掌握并没有到位,遇到相关问题不能快速、准确地解决,没有形成系统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基于这样的学生相关学习情况分析,将本节课的学生活动确定为对中和滴定曲线分析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进行“练习的小结与交流”。

(3)目标分析。基于前面的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个维度表达如下:结果性目标:能根据中和滴定曲线分析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

体验性目标:在小结、交流滴定曲线特定点上微粒浓度关系的活动中,体验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的解题思路与溶液的组分、酸碱性、三守恒间的关联。

(4)确立核心问题。为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特别是全国新课标卷的分析,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判断这个知识点的考查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借助酸碱中和滴定曲线为载体进行考查。因此精心选择了高考题中常出现的几种滴定曲线【一元强酸(碱)滴定一元弱碱(酸)、一元强碱滴定多元弱酸】的试题各一道,请学生在课前完成,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对作业结果进行统计。课堂上学生结合自己的完成情况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判断的一般思路。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确定为:基于练习,小结、交流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判断一般的思路。

五、“核心问题”教学反思

笔者在实施核心问题教学之初会有疑虑:把课堂时间交给了学生,自己讲得少了,会有成绩压力。2018年化学考纲指出: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从高考全国卷题目特点来看,完全符合化学考纲的要求,侧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通过一段时间实践后发现学生成绩反而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上课积极投入、主动思考、思维活跃,同学、师生思维的碰撞更多了,在解决问题后会发现学生发自心底的微笑。这应该就是教与学的快乐,让核心问题教学成为一种深度快乐。

猜你喜欢

微粒曲线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未来访谈:出版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哪里?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塑料微粒的旅程
塑料微粒的旅程
塑料微粒的旅程
幸福曲线
沿平坦凸曲线Hilbert变换的L2有界性
致今天的你,致年轻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