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
2018-02-24李耀光
李耀光
(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龙潭中学,广东 广州)
地理是把地球表面的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都极强的学科,所以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当中包含有大量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知识既有系统性,又比较琐碎,所以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普遍会出现感觉学习难度大、学习效果不明显的现象。而在传统的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采用机械讲授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师在台上慷慨激昂,把大量的专业知识“抛”给学生;学生在台下听得恹恹欲睡,丝毫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这种形式的课堂是死板的,也是没有活力的。采用“导学案”模式开展教学,教师把需要讲述的知识以及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用“导学案”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提前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按照“导学案”中的思路进行探究,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地理知识架构的形成。那么,地理“导学案”教学模式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强化学生的正确学习理念,保证地理学习时间
导学案一般是教师提前依据教学目标、实际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精心设计最终形成的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活动方案,需要学生在课前依据导学案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探究,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进行提前的预习,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疑点和难点进行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活动,以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但是在现实的学习中,学生并没有对地理学科的重要地位提起足够的重视,在他们的学习理念当中地理还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对于自己的成绩与素质的提高没有太大的作用,因此他们把自己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其他传统的“主科”的学习当中,却没有把足够的学习精力放到地理这门学科当中。此外,学生一般还存在一种错误思想,那就是不管自己对于导学案是否进行学习,教师都会在课堂上讲解,自己在课堂上再听、再学就完全可以了,所以学生完全可以把课前的时间用来学习其他学科。为了扭转以上不利的局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理念改变入手,向学生讲述学习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例如,在《地图的阅读》导学案设计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比例尺的教学,让学生能够运用比例尺计算实地距离,教师可以让学生规划自己从学校到家的路线图,大致测量家校之间的距离,并运用比例尺进行换算的方式测算家校之间的距离;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绘制自己学校或者小区的地图,并经过简单的测算之后,标注比例尺。这种把学生的学习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方法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地理导学活动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规定导学案的完成时间,比如因为导学案的难度较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进行学习,或者在上课时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任务,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及时从课下的活动状态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对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强化了学生的正确学习理念,保证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提高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效果。
二、切实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参与程度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学习活动也是由教师进行管理、督促的。毕竟教师是一个人,面对全体学生的时候就难免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对学生的管理呈现出失控状态,因此真正能够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只有一小部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就会因为自身存在的懒散心理而不会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来,甚至于游离于课堂学习活动之外,被严重边缘化。此外,学生的学习没有了导学案的指导,学习活动也就失去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学生就会出现茫然、无所适从的情况,在学习中遇到大量难以自主解决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挫败感增强,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呈现大面积下滑现象。针对此种现象,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模式,组织学生使用“导学案”进行学习活动。例如,在初中地理《地形和地势》教学中,首先教师给学生划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数量保持在4~6人之间,如果人数过多可能出现学生学习活动管控不到位现象,如果人数较少则会出现活动气氛较差,学习开展受影响的情况。然后教师在每一个小组当中选取一名有责任心、有管理能力、有一定威望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学习活动开展。最后教师指导组长给组员布置任务,由不同的组员对导学案中我国地势的特征、地势三级阶梯的界限标画、分布范围、平均海拔、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水力发电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寻找、总结和归纳,教师同时还要求小组长在分配任务的过程中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分配不同难度的任务,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在以小组合作为模式的导学案学习过程中,小组之内的每一名学生都分配到了具体的任务,也保证了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分配到的任务能够切实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在“跳一跳”之后就能够摘到了学习的“桃子”,能够品尝到学习的“果实”,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与愉悦感,从而促使学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姿态投身到日后的学习活动中。
三、实行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具有极强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因此学生在学习的习惯、学习的理念、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基础等方面的不同使教师不能够采用相同的方法和标准来衡量。但是在以往的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是采用统一的方法进行教学,采用统一的内容开展活动,采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为了顾及到更多的学生,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就会对教学内容的难度设计相对适中,教学的进度也进行了一定的控制,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跟得上、学得会、记得牢,所以学习能力相对突出的学生和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也就被忽视了。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会感觉导学案的内容设计太过于简单,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的挑战性,会觉得学习初中地理毫无趣味可言;而那些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则会感觉到导学案中设计的题目难度过大,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如同天书一般,即便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也改变不了落后的局面,进而出现了对学习失去兴趣的情况,甚至出现破罐破摔的现象。为了促进初中地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教师需要对导学案进行分层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组织不同内容、不同难度、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保证任何一个阶层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学习的机会,体会成功的快乐。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一部分教学中,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整体的阅读,这一部分活动是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的。之后,教师组织学生按照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小组中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只要负责从课本中找到“自然资源”的概念,然后能够区分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即可;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布置给他们的任务就是能够说说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当中的应用以及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那些探究能力较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发散思维的学生,教师就组织他们进行讨论,针对我国尽管资源总量十分丰富,但是人均资源量却严重不足的情况,制订可行的节约资源、充分运用资源的措施。这样一来,班级中的每个小组当中的学生都有了和自己的学习水平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学生都能够经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完成导学案当中的题目。当学生的任务完成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与沟通,这样从开始的分工发展到最后的合作,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不用完成所有的任务,也能够得到所有的知识,节约了课堂学习的时间,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了学生的归属感,促进初中地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高效开展。
四、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强化学生应用能力
我们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地理教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丰富学生的地理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地理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初中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初中地理在实际生活当中的深入性和应用性,进而保证学生养成学习地理知识、应用地理知识的正确理念。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一般不会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而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记的模式组织课堂;即便有一部分教师能够应用“导学案”,也只是从知识的角度出发,却没有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这种做法无疑是和素质教育相悖离的,也是和新课程改革思想格格不入的。所以,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导学案”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时,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结合教学内容,用更加具有生活化和情境化的导学活动内容充分激发学生对“导学案”教学活动的参与热情,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并能够让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北方地区》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在“导学案”当中设计了以“我是北京小导游”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对北京进行详细的介绍,主要可以介绍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表现,通过介绍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电视台、博物馆、展览馆和体育场馆等来进行体现;可以介绍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表现,通过介绍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等在北京的设置,以及各种国际会议在北京的召开等来进行体现;可以介绍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城的表现,通过介绍北京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介绍北京的长城、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等,介绍北京的四合院、胡同、牌楼等来进行体现;可以介绍北京作为现代化的大都市的表现,通过介绍中央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王府井商业街等商务区域,介绍北京的航空、公路、铁路形成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介绍北京世界城市、宜居城市的建设步伐来体现……不同的学习小组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不同的爱好以及知识的积累,负责不同的介绍方面。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到图书馆翻阅资料,可以向教师和家长请教,可以到网络中搜索相关的素材,并最终形成一篇导游词,把搜集的影视、音像资料做成导游宣传材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北京的各方面特点都已经达到了了若指掌的程度;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各小组展示的不同内容又促进了学生对北京更加完整的认识;同时这种用导游形式设计的“导学案”形式灵活,让学生的兴趣大大增强,更让学生实际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五、多种形式开展“导学案”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要求,基本就是学生能够把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最终把正确的答案呈现出来就好了,之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机械性的死记硬背,让学生把“导学案”中的题目“巩固”到脑海中就好了。诚然,这种“导学案”教学模式确实能够节约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进度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短期之内学生的学习效率也确实能够大大提升,但是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一旦让学生失去了兴趣,那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将直接降至最低,极大影响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学生的死记硬背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时间一长便会慢慢遗忘,并且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过程中,教师在设计“导学案”中学生活动的时候就没有采取以往的单纯性题目的形式,而是让学生互相配合,有的手拿手电筒当作太阳光,有的手拿地球仪,一边转动地球仪,一边围绕着中间充当太阳的学生转动,用这样的形式来解释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从而更加明确地解释昼夜的交替及四季的轮转。这种形式更加生动、有趣,因此,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了保证。例如,在学习《南方地区》中的《“鱼米之乡”——长江三角地区》一部分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介绍了长三角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之后,又给学生介绍了旅游行业对自然环境造成的重大威胁,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性的讨论,对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这样的“导学案”题目设计给学生的想象能力提供了更大空间,又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保证了学生素养的均衡发展,实现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高效开展。
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学习理念的形成都具有强力的推动作用。教师也可以借用“导学案”降低课堂教学中需要讲授的知识的容量,而集中优势大面积扫除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各个击破学生出现的个性问题,实现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效果的更大提升,促进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高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