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理科班的政治课堂充满活力
2018-02-24李慧
李 慧
(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十三中学,河北 唐山)
高中政治教学不仅要传授政治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中政治学科是一个人对于政治认识思考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热点事件的关注程度,同时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这是我们每个政治教师的基本任务。
一、围绕核心素养,依情施教
面对当下的高考,大部分理科生学习政治课的目的只是为了学业水平考试,而现在的学业水平考试选择题占80分,学生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生活常识就可以通过选择题达到过关的目的,因此,理科生思想上不够重视政治课,政治课成了他们的放松课。面对理科生的这种实际情况,如果政治教师再听之任之,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必须把思想政治课上成学生喜欢的正能量场所、思维的乐园、能力提升的平台。
教师要从激发理科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将目光放长,认识到政治课与未来就业、未来生活的密切关系,设法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例如,中央电视台承担制作的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深入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我和学生一起观看《延续中华文脉》,增强了学生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让课本必修三文化生活的知识不再抽象,做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再例如,围绕“企业如何经营”,我结合中美贸易战事件展开,通过大量的朋友圈评论信息以及视频介绍的事件始末,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孩子们思考了,这就是我们的政治课的成功之处。理科生更是将来创新的主力军,未来的中国创新更需要他们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落实行动、脚踏实地的态度、深入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创新教学形式,立足长远
1.政治教学必须结合时事政治把握时代脉搏,创新教学形式
引入时事政治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形式。信息时代的高中生有很多途径获得时政新闻,教师给学生机会去搜集资料发表见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增长见识,提高学生政治解析能力、思考能力,还可以丰富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让课堂变得富有活力,也有助于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政治课教学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十九大”精神进课堂。政治学科组集体备课,举办党的“十九大”的知识竞赛,让学生了解“十九大”、学习“十九大”、自觉落实“十九大”精神。这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将生活与理论相结合,也使政治课教学有时代感,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方式,更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2.政治教学要重视情感教育
抒情式教学激扬青春活力,激发爱国情感。在《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中我截取了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中部分视频,让学生感受我国劳动者创造的伟大成就,体会劳动和就业的意义,做到理论与情感的统一。同时,视频中的各种职业成就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观念。课上我设置“谈谈你”环节,有的学生深情地说:“中国人自主研发的中国科技令世界刮目相看,我也要好好学习,争取为中国制造做出我的贡献。”有的同学说:“我国的强大速度让世界震惊。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超级工程,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辉煌成就。这都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我及时点评这些中国超级工程源于体力、脑力劳动者的劳动,源于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无私奉献。这是劳动者的结晶,是劳动者的光荣,劳动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源泉,从而让学生更加明确劳动的光荣和就业的重要。有同学说:“只要你想怎么干,我们国家现在都有能力干成,将来我也要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做出贡献”。我及时跟进“干”就是去劳动、去就业、去创造。吴××同学短小而精悍的十四字感受:“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独到而精辟,我邀请学生一起朗读。抒情朗诵这一环节并非我最初的设计,而是同学的发言打动了我,课上临时生成的环节。抒情表达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激活了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
三、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做好引领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每个孩子都需要我们关注。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要将人人平等的原则贯穿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是我们教师坚守的原则。在理科生中,我们不仅要关心理科成绩优秀的学生,还要关注中等成绩的学生,更要关注学习绩稍差的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成绩需要教师提高的学生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鼓励,课后多找他们谈心,让他们懂得老师的关爱,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中等学生”当“老师”。通过学生教学生的方式,提升学习效果。孩子们表现非常踊跃,认真履职“辅导老师”,理科班的孩子们主动组成帮扶带动小组,每天提出任务清单,做到检查、督促、交流探讨。政治课涉猎的内容、学习方式都成了他们的乐趣。
政治教师要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政治方向,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增强教育效果,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