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环境描写在习作中的重要性
2018-02-24刘性华
刘性华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五中学,新疆 乌鲁木齐)
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一直提倡学生习作要有新意,懂得博人情怀,如人心意,然而在学生习作中,还是以平白直叙为主,习作的素材取之甚少,尽管运用了各种描写方法,但让人读着也无怦然一动的地方。所以,我想,如果学生在习作中穿插适当的景物描写,是否可以让习作稍有深意,更有营养呢?
那么,我们就要明确环境描写在习作中的作用,文章中的任何一处的环境描写绝对不是闲笔,在一定的位置就有它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也不是单一性的,还要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区分它的不同作用。在习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学生才能在写作中合适应用。小学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环境描写的文章,就其不同作用规整如下:
一、环境描写突出人物的心境
这种描写手法的运用,可能来自于古人,古人喜欢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心境或凄凉或思乡。如《长相思》中“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在外征战多年的战士思念家乡和亲人,这种思念在风雪之夜愈发强烈;李白的《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用夜晚的安静与月亮的皎洁暗显李白的孤独心情……散文《山中访友》中“早晨,我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作者进山访友的心情可见美好,这种美好是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力。课外选读小说鲁迅的《故乡》中,“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段环境描写出了“我”回到故乡后,看到故乡落魄的景象,油然而生一种悲凉的心境,这种心境的悲凉如同环境折射出的悲凉的气氛。
正是因为环境描写有这样的妙用,所以才会有名家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雅,才会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思乡孤寂之感,更会有“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坚贞爱国的伟大情怀。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这一部分小练笔,试着写写不同心境的环境描写,“高兴,甜蜜,紧张,恐怖,凄凉,无奈……”设计情境,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环境描写在习作中的精妙。
二、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文章中人物的性格并不是单一性存在的,它所辐射的角度很多,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的方法,除了人物描写方法、文章结构方式等,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环境烘托人物形象,它更能触动读者的心。《穷人》一课中,“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恶劣的环境不仅写出了桑娜一家生活贫困,还写出了渔夫对家庭不畏艰险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也为下文收留桑娜家的两个孩子做了铺垫。责任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形成对立,也暗含着渔夫对社会环境的一种顽强的内质的抗争精神。小小说《桥》,“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中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在路面上跳舞了。”这篇小小说中有很多环境描写,洪水的猛,木桥的呻吟,人群的慌乱,烘托正面人物老汉为人民着想的党员精神,他的山一样的形象也因为洪水的步步紧逼而更深入人心,他的形象“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少年闰土》中开头一段对闰土“月夜刺猹”的描写,让我们看见了一位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课文中的“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颜色的多彩,暗含着闰土儿时生活的多姿多彩。
三、环境描写深化主题思想
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不仅是突出人物心境,烘托人物形象,它也能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掌握。“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这是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环境描写,天气的冷,与每家窗子里的灯光、小女孩擦亮火柴的幻象、新年的太阳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强烈的环境对比中,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也随之而出,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金钱社会人们的冷漠。《穷人》中渔夫为了生计,在恶劣的环境下还要出海打鱼,同样揭露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所以,环境描写对于深化主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再如《故乡》一文中,文章开头写现实中故乡的萧凉的景象,后文中回忆了以前故乡的美丽,通过环境的变化大,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充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学的语文课本和相关的课外阅读中,出现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教师要善用各种文体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展示给学生,能够让学生在了解环境描写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适当合理地运用到习作中,让自己的习作更加有内涵,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