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2018-02-24于敏
于 敏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第一中学,山东 潍坊)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数学教学的变化可谓难上加难,尤其高中阶段的数学难度明显提升,而且高中阶段的数学具有较强的理解性和转换思维的创造性,其内容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其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增加课时,学生不断地埋头做题,然后老师不停地讲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较为吃力,时间一长就会产生排斥和抵触情绪,不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毫无意义。
一、对数学解题能力的理解及对高中生产生的意义
1.数学解题能力的重要性
生活处处有数学,从我们会说话开始,数学就伴随我们成长,我们总会遇到各种难解的问题。数学问题就是教学中或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扰问题,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和解决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典型例题来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规律,数学解题能力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独特心理,这种心理会在不断解题中发展下去。
2.提升数学解题能力对高中生产生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复杂的理性学科,有句俗话“得数学者得天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加强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有利于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掌握所学的数学定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因此,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对于高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1]。
二、高中数学教学解题困扰因素
1.数学问题难以入手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数学问题的解决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性,有些数学问题的文字表述难理解,数学文字篇幅较长,内容比较术语化,学生对于这种题目很难理解,无法判断数学原理,既浪费时间,又打击学生的耐心。
2.数学知识结构差异大
数学知识结构是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知识的时候形成的特殊心理结构。有些学生在解题中加入自己的解题思路,开创新的解题方法,但有些学生却无法拓展思维,这种对知识结构认知的差异影响学生的解题能力。另外学生意志力不坚定,有些学生遇到困难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或是对知识点的掌握不牢靠,而是在解题中缺乏顽强拼搏、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数学学起来就很枯燥,如果缺乏耐心就很难学好数学。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1.转变理念,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和方式有了新的突破,课堂教学是日常教学的关键,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引路人,在教学设计中将数学思想融入知识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互相探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达到思维发散的目的[2]。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数学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高中数学题都是根据一些定理、法则等来编订的,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基本公式和概念,并能灵活运用到数学题中,攻克难题。另外审题很重要,对于残酷的高考,成绩分数很重要,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题意识,学生在读题中往往会忽略隐含信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对隐含题目的挖掘,发现题目中的概念与公式,在解题时匹配相应的知识点,无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建立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能够稳定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开创情境课堂,把数学知识变成广博的大海,学生可以自由地知识海洋里遨游。学习数学时只有活跃思维,课堂才能有效开展,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或者某一情景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听课效果,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彰显生机与活力[3]。
数学解题能力的提升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在数学教育上不能只注重数学数量,而忽视数学质量,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加快学生解决数学困难的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加强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而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速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巩固数学知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