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研究

2018-02-24景艳艳

新课程(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法治道德

景艳艳

(江西省丰城市教师进修学校,江西 丰城)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其课程内容与学生发展中的核心素养环环相扣。核心素养是未来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它是学生在日后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受益的能力和素养,是发展和进步所必备的,是其得以立足于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是人能够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坚持终身学习、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根本动力。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其基本内容概括为基础文化、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具体来说是通过学生人文精神的领会、科学知识的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实践方面的能力体现出来。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是指通过学习政治学科知识而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政治观念、政治立场以及政治行为,由上到下分为最底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俗称“双基”);中间层的方法论;最上层的学科特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科思维。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多样化,是生活和文化的有机结合,具有情境化、生活化等特征。其教学的有效性可通过活化教材、释放课堂、师生平等对话等措施来提高。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

1.深挖课程内容,活化教材

学科素养或者学科能力是课程改革后学科教学的根本要求,不再是简单的教材知识再现或者堆积。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正确处理教材和学生关系的过程,如何避免过度依赖教材或者教材边缘化,教师就必须从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深剖教材,挖掘对应课程内容,让教材说话。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情境画面感,教师要主动加大课本内外的关联度,将学生的目光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自觉地关注社会热点,提升学生问题的整合能力,坚持“做中学”。另外,确定好学科考查命题联系点,也要处理好社会热点与教材知识间的关系。

2.巧设教学情境,释放课堂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仅是传播政治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初中生,课堂教学应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杜绝灌输式课堂,在教学情境中设置多元化问题,保证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教师在设计课堂情境时,一方面可以借助浏览图片、观看视频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方式提高课堂的灵动性,另一方面,探究式教学情境以简单的角色转化呈现,学生自然会遵循一般的思维逻辑过程,就相关时事去探讨,做到条理清晰、环环相扣。

3.强化学法指导,平等对话

在一定程度上,思维素养是影响学生学习素养的本质参数,不同的思维素养都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以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纬度动态过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教师与学生主体之间平等的对话、理解及相互融入,达成共识,生成共同认可的规范。某些思想观念、难以理解的思想品德观点、道德价值冲突转变为可理解的“价值”和“理念”,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高自我成长的需求,在自主探究和切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研究仍有很大的探究空间,如果我们能赋予教材、课堂、教师以及学生更大的灵活性,创设平等、共享的学习环境,营造生态情感氛围,必能实现真教育,推动真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法治道德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