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建构
——以青岛市为例

2018-02-24张思峰

现代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互联网+青岛市青岛

■ 张思峰

一、互联网学习存在的问题

2015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青岛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提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明确阐述了互联网与学习的关系。会议面向全球发布《青岛宣言》,大力倡导开放教育资源、在线学习、教育监测与评价、大规模开放课程、终身学习等互联网学习方式与理念。2017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再次在青岛召开,会上面向全球发布《青岛声明》。该文件是落实《青岛宣言》所制定的一项重要文件,提出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2030教育的实施策略。

目前,我市互联网学习的主要矛盾是广大师生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高需求和实际上存在的“高投低产”、“建重用轻”的矛盾,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市域层面存在大量投入和见效甚微的矛盾。校园网、无线网、计算机房、录播教室、同步课堂、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一体机、电子书包等没有充分发挥对教育改革的支撑作用。海量的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二是整体层面存在单一突破和系统破解的矛盾。仅存在点上突破,面上融合应用、综合设计及各部门之间力量整合不够。信息化主管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培训机构、督导机构、学校管理层、一线教师、信息化服务商等关键角色对信息化理解程度、切入角度、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容易出现“一个理念、各方探索、各自表述、互不兼容”的情况。同时,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各要素间整体规划、系统突破,才能产生明显的成效,而目前这方面缺少实践。这也很好地回答了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

三是学校层面存在强化监管和忽视中心的矛盾。目前,学校教育信息化主要表现为“技术——市场——行政——驱动”,重视设施建设,缺乏教育教学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很多提升空间,但对二者怎样融合感到迷茫。并且,课程与教学是学校的主旋律,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学校层面使用先进技术的目的是巩固原有的管理逻辑,便于学校的监控管理,脱离了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课程与教学。

四是教师层面存在便教师教和轻学生学的矛盾。用传统的教育理念使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是病根,没有由“以教师、课程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用技术来便利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空间固定不变,学习资源、学习方式一刀切,课堂教学偏离了教育的本质——为学生成长服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通过技术的融合,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流程,改革教学结构,从而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素养。

五是实践层面存在效果宣传和案例缺少的矛盾。互联网思维下的教育教学、育人模式没有形成可供参考、借鉴的优秀案例。

六是技术层面存在就技术而技术和与教育融合实用的矛盾。多数成果仅为简单应用,需要企业的技术专家和教育系统的教育教学专家的融合协作、协调创新。

为全面、真实掌握我市基础教育领域互联网学习发展情况,青岛市教育局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一是组织全市50%以上的中小学参与问卷调查,涵盖农村、城市学校,注重各学段平均分布,收到有效问卷84200份。二是开展实地调研,并与一线师生、管理人员交流和座谈。三是依托青岛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汇集数据,开展大数据分析挖掘,多维度描绘青岛市基础教育领域互联网学习图景。

调研得知:超过93%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需要信息技术来支撑,互联网已经对课程实施产生影响,并改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超过75%的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互联网学习资源及利用互联网支持教学活动。与此同时,98%的教师在互联网教学开展过程中遇到过阻碍,阻碍类型集中为现有资源或服务不满足需求以及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开展。

97%的学生认可互联网学习的必要性,且认可度基本不受性别因素影响。90%的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学习资料。21%的学生每周互联网学习时间超过5小时。绝大多数学生在进行互联网学习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困难,根据选择频率依次是自控能力差、计算机操作能力不足、适用网络资源少、缺乏时间、缺乏支持等。

78%的家长支持学生开展互联网学习。根据综合分析,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家长更容易允许孩子互联网学习。

95%的教育管理者认同互联网对学校组织管理、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及专业发展等产生影响。约97%的管理者不排斥学校购买互联网教育服务。

综上所述,在青岛,互联网学习理念深入人心并得到广泛应用。

二、“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内涵及内容

(一)内涵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内涵,区别于先前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体系在基础设施环境、软件公共平台、数字资源生态、数据资源融合应用、跨业务部门的业务流程协同、融合与创新共生的教育教学业务重构、第三方服务优化生成与持续运行提供等,在开放协同、汇聚共生的理念下得以重组,从而对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相关者形成一种稳定性好、可持续发展性高、教育教学适用性强的新一代教育信息化应用生态。

(二)主要内容

“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体系内容:

1.以云计算为特征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化发展

青岛将教育信息化纳入了全市“智慧城市”建设框架,统筹规划实施。2015年10月,市政府印发《青岛市“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2016-2018年)》,加强政府顶层设计,深化政策配套落实,完善优先发展机制,全面引领全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分段实施、统一标准、融合贯通”原则,建起以云计算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核心架构。一是青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教学活动和资源的服务中心,汇聚教学资源,开通网络学习空间。二是青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基础支撑平台和管理决策支持中心,实现全市层面教育大数据的整合、分析和利用。三是智慧校园中心平台,汇集学校智慧校园系统的各类数据,带来数据支撑下的校园科学管理。三大平台基本囊括了教育信息化各类应用场景,各自实现对市教育局、各区市教育(体)局、学校各类业务系统的垂直整合;三大平台相互之间实现了融合互通,与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平台相对接;支持区市、学校订制个性化应用,不仅实现了一个账号全网漫游,单点登录,还通过大数据汇集、分析和利用,支撑教育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创新。

2.以互联网教育云服务开放整合为特征的“互联网+”应用生态环境

青岛兼顾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和各区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 统筹规划,整体推动。通过应用驱动,典型引领,形成“处处可用、时时能用、事事适用”的青岛信息化教学新常态,青岛市教育信息化“区区有典型、校校有案例”的整体发展模式已基本形成。青岛市实验小学的体育课堂上多了一个新朋友——运动手环。运动手环以学校云平台为载体,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戴着一个可以采集心率和运动步数的手环,教师手臂上戴有一个可以接收并显示学生运动数据的移动终端。教师可以随时关注学生的运动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运动状态,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使体育教学真正做到适切于每一个学生。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初级中学,以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化发展为原则,探索网络学习空间支撑下的个性化发展、多样化学习不同方式。学习空间半年内收集作业数据58万余条,建成资源9739个,微课2733个,教师隐于云端后“助学”;用学习数据分析有根有据地“诊学”;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导学”。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资源的链接、兴趣的激发、思维的点拨、价值观的引领。

3.第三方服务融合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服务生态建设与深化应用可持续发展

青岛鼓励企业投资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形成多渠道筹集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创新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模式,采用企业按需定制、政府采购服务的方式,取代自建自管的传统模式。创新采用PPP模式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社会资本投资,政府监管应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优势和活力。青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采用购买服务模式,租赁第三方提供的“IDC机房、链路+云平台+运维服务”,从资源内容的建设者和提供者转变为资源服务的组织者,印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汇聚共享工程实施方案》,建立资源版权保护机制和教师参与信息化利益分配机制,探索试点基础资源政府提供、免费使用,个性化资源社会提供、市场选择的资源汇聚、共建共享模式,实现资源的有偿使用和在线交易,培育资源流通的市场化形态,创建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体系。

三、“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构建

通过调研、学习和思考,我们逐步确立了解决存在问题的“四大基本思路”和工作方式“三大基本转变”。

(一)四大基本思路

第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和服务教育改革发展。坚持教育装备与信息化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通过在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全过程的深入应用,使教学更加个性化、教育更加优质化、管理更加精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

第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理念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围绕解决当前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努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供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全方位将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最终实现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

第三,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方针是应用驱动。重点推进“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实现从少数人应用到广大师生普遍应用,从课外应用到课堂教学主战场应用,从展示性应用到日常性教学应用,逐步形成普惠效应。

第四,推进教育信息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是坚持开放合作。2015-2017年在我市举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成为我市重要的教育文化品牌。作为三届教育信息化大会的举办城市,我们深刻领悟到开放合作对推动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巨大作用。所以,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内通外联、融合创新,把青岛打造成世界教育信息化理论智慧和实践应用基地,并以此促进青岛教育的改革发展进程。

(二)三大工作转变

第一,在建设模式上,推进由平台统一建设向应用软件按需建设转变。实现“基础数据统一,应用各校不同”的新型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解决“烟囱林立、互不联系”的信息孤岛问题,推进市域数据统筹,为大数据分析奠定基础。按照新思维、新模式建设青岛市智慧校园中心管理平台,为全市100万学生、10万教师提供智慧教学、智慧生活、智慧认证、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决策等服务,全面实现校园内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

第二,在工作重点上,由平台、软件的建设向人的应用培训、素养提升转变。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构建完善网上教研网络,组织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比赛,以训促学、以研促教、以教促融、以赛促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立青岛市中小学信息素养提升评估模式,通过学生竞赛激发创新精神,提升全市中小学生信息素养。

第三,从工作理念上,由惯性机械向主动引领转变。主动服务学校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和课程发展,结合全市范围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进行聚焦性选择,形成数据采集、数据汇聚、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应用的完整闭环,提升数据应用的显效度。以指向问题解决为基本取向,建构以数据驱动的问题解决模式,实现全市教育教学、学生生活等数据的自动采集汇聚,实现教育管理和教学决策的大数据分析和支持。

青岛互联网学习实践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

第一,夯基筑石,打牢互联网学习基础设施。

青岛市创新“两地三中心”教育城域网整体建构模式,统筹实现区市分中心40G、中小学10G带宽接入城域网,实现全市幼儿园光纤入网。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建设同步课堂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通知》,投资2.2亿元,建设744间同步课堂教室,实现课题与活动引领下的同步课堂教室应用常态化。投资3150万元,建设创新实验室,为基于学生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新型学习环境。创新第三方支付模式与银行合作,总投入3500万元全力推动青岛市智慧校园中心平台建设。

第二,汇聚资源,助力互联网学习教学应用。

青岛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汇聚资源1000余万条,开通46万余个网络学习空间,开通47个学科网络工作室,开通名校长、名班主任及名师特色工作室,实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常态化教学和教研。依托平台,积极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青岛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青岛市优质微视频大赛等活动。10万教师网上晒课,汇聚市级优课16000余节、微课7000余节、获奖学生作品5000余个,实现优质内生资源与平台的无缝对接。我市被确定为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培训基地。《中国教育报》、教育部网站发布《青岛实现师生网络学习“人人通”》,对青岛经验进行报道和宣传。

第三,挖掘数据,重塑教学评价与教育管理。

在全国率先采用PPP模式建成青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完成上与教育部、省教育厅,下与各区市教体局、各学校五级系统的整合,实现教育数据的整合、分析和利用。崂山教育云平台按照“分散定制、集中整合”原则,无缝对接青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接受其开放指定范围的教师、学生数据、基础字典数据等,实现区域教育教学的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无缝汇聚、数据分享。

第四,优质均衡,城乡统筹发展全国领先。

青岛教育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为目标,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2015年,青岛市所辖区市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通过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专递课堂、同步课堂等进行校际间结对帮扶和协作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开课率和教学质量。发挥“名师课堂”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开设“名校网络课堂”,以名校带动薄弱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第五,融合创新,信息素养能力提升结硕果。

开通“青岛市中小学信息技术素养提升评测系统”,实现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师生信息素养转变。先后举办11次主题培训,1200多名学校校长、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理念和素养得以提升。开展2017年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评选工作,全市200余节优秀课例获奖。我市积极参加全国、全省中小学师生各类信息技术比赛活动,成绩斐然。第二十三届全国信息奥林匹克联赛高中组、初中组总分全省第一名全部花落青岛,全市86名学生获得全国一等奖和名校自主招生资格,创历史最佳。教育部授予我市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等级评测(青岛)服务中心。我市成为教育部《互联网学习白皮书》全国唯一一个互联网学习研究工作站。

四、互联网学习发展愿景与展望

(一)坚持机制建设和政策引导,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汇聚共建共享体系建设

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模式,完善资源版权保护机制,在区域范围内推广基础资源政府提供、免费使用,个性化资源社会提供、市场选择,校本资源学校开发、集团共用的资源汇聚、共建共享模式。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汇聚共享工程,汇聚衍生青岛教育大资源,建立教师参与信息化利益分配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拓展青岛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二)坚持创新驱动和以人为本,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应用

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根据学习内容不同组织方式可变化的智能化学生学习空间,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模式。拓展青岛智慧校园中心管理平台功能,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建立教育装备应用评估体系,以评促配,以评促用,推进教育装备更好服务、支撑和引领教育教学作用的发挥。

(三)坚持开放共赢和合作交流,推动“一带一路”国际教育信息化中心港建设

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对青岛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评估,提炼成果,适时推广。研制青岛市第二个《“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1)》。年内力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网络中心和教育部大数据中心落户青岛。以开放共赢的心态,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信息化交流合作,开拓青岛教育装备信息化工作国际视野,推动“一带一路”国际教育信息化中心港建设。

(四)坚持统筹发展和融合创新,探索网络强国建设的青岛路径

实现全市网络基础设施提质增速、网络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确保网络和数据安全,依法治理网络空间,合理推进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让健康、高效的网络为青岛教育发展发挥更大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络教育课题立项,明确网络教育的发展内涵,探索网络教育的理论架构和实践路径,成立集“产、学、研、教、用”于一体的青岛市网络教育基地,组建网络教育专家团队和实践团队,选取不同层面学校开展网络教育试点,培养一批网络信息化人才,打造青岛网络教育模式。

“征程万里风正劲 重任千钧再奋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信息化促公平、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普遍选择。《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为我市互联网学习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和更丰富的经验,我们当以此为契机,以教育信息化为支撑,以教育改革创新为保障,以“探索网络教育新模式、推进青岛教育信息化2.0发展”为目标,继续砥砺前进。

猜你喜欢

互联网+青岛市青岛
2019青岛市科创板发展现状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关于青岛市地下城市空间开发的思考
青岛市市立醫院(集团)
青岛明月申牌?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
青岛市关工委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