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
2018-02-24周根红
周根红
(南京财经大学 新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当前,网络与新媒体以一种全新的模式席卷了中国大地,网络与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和广泛应用导致的“数字网络革命”,使我们的社会完全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移动互联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高速更迭、新媒体业态的创新,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传播工具,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文化传播的结构和方式以及其他政治、经济、社会领域,进而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影响。新闻传播教育应该改革,新闻传播教育必须改革,已经成为新闻业界和新闻教育界的共识。许多学者就此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探讨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方向,为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提供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指导。当前,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面临的巨大冲击就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业态的创新,它们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范式,重构着新闻传播教育的教育体系。根据近年来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现状,新闻传播教育应该积极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着重培养学生的四种思维习惯:大数据思维、技术思维、用户思维和产业思维。
一、大数据思维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兴起,大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颠覆着人们探索世界的方法,引发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
大数据改变的不仅是信息生产力,更是信息生产关系。相应地,大数据对传统新闻传播教育的改变,不仅是传统新闻传播教育的内容,而是以大数据为基础所形成的网络关系。这种关系将重构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和内涵。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和内涵无疑是数字化:数字理念、数字关系、数字生活、数字体验、数字技术等。因此,在这种媒体变革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应该具有大数据新闻传播观念。胡华涛认为,“所谓大数据新闻传播,实质可视为计算社会科学的一个新发展,它要求新闻发现、生产与传播范式由传统意义上的以经验、理论和计算为中心转变到以数据处理为中心的新范式,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用数据思维产制新闻,即电脑化新闻模式,与传统的人脑(或人工)新闻模式相并立。”[1]胡华涛对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的数据化思维进行的论述,较好地体现了当前新闻传播生态所发生的变革,及其对新闻传播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其实,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因此,新闻传播教育应该树立大数据思维。这种思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总体样本取代随机样本;对不精确的容忍度增加;相关关系取代因果关系。”[2]传统的新闻记者对于新闻的选择主要是依赖新闻敏感和职业经验,这主要依赖于记者的主观判断,其对新闻的选择具有“随机性”。大数据思维则突破了这种“随机的、非精确性”的价值标准。陈昌凤认为,“大数据思维则有能力获取‘总体样本’,通过分析所有用户的需求和兴趣,从而得出新闻价值的判断。大数据思维带来了新闻内容的创新,是一种融合媒体的形态驱动的新闻生产的创新。”[3]
二、技术思维
尼尔·波斯曼在《技术垄断》中写道,“技术是现代传媒的一个重要属性,媒介技术一方面形塑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也造就了现代传媒帝国的霸权。”[4]我们无疑处于一个媒介包围的世界,媒介不断走向变革,并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其技术引领的发展模式。从平面媒体到网络媒体到移动媒体,从音频技术到视频技术到移动互联网,媒介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受到媒介技术发展的影响。从媒介发展史来看,正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媒介形态的革新。媒介形态的革新又进一步产生了许多以媒介应用为基础的产业形式。从BBS到博客、播客,一直到微博和微信,从网上阅读到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等,这一切都源于媒介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正是运用现代通信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传播技术等高新科学技术,并通过互联网、通信卫星、数字广播网、无线通信网络等传播渠道,利用电脑、手机、IPAD等接收终端,实现点对点、点对多、多对多等方式的传播。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发展也已经从一个偏重于内容生产的传统学科,变成了一个跨越多种学科的学科,并呈现出与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高度融合的发展趋势。
技术革新为内容的生产与传播带来更多可能,这使得新闻教育必须做出相应改变。人工智能、机器人写作、大数据、VR等技术不断发展,几乎颠覆了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因此,在当下新闻传播学的教育中,有关技术的内容不断受到各类高等学校的重视。新闻传播学课程逐步增加新媒体内容乃大势所趋,而且技术类课程的比例正在加大。新媒体内容生产、技术与数据分析、商业运营、全媒体报道、数据新闻、VR(虚拟现实设备)与无人机、新媒体技术编程、用户行为分析、数据挖掘、可视化新闻等,越来越占据着新闻传播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媒介技术的发展也对新闻传播教育从业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新闻传播学类专业长期属于纯文科专业,虽然开设有新闻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等课程,但是总体来说,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重心几乎还是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这些基本上都属于文字能力的课程,培养的也是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然而,新媒体的冲击是更为深广的,它几乎颠覆了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的生产日趋技术化,从数据新闻到机器人写作,可视化新闻到交互式新闻,无不凸显了新闻生产的技术化色彩。这就要求新闻传播学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更新固有的知识结构,提升媒介技术水平。同时也更需要业界精英与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实现良好互动,将业界不断发展创新的媒体形态、技术和生产方式引入高校课堂,让新闻传播教育能够及时了解业界的发展。
三、用户思维
网络时代读者对新闻生产所产生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巨大的。新媒体时代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正是基于对读者的准确把握和互动性营造来实现的。随着新媒体时代新闻的发展,新闻的读者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时代,传统意义上的“读者”已经向“用户”转移,完成了“新闻阅读”向“新闻应用”的“转移支付”。 在传统的新闻阅读中,读者对于新闻作品的阅读仍离不开信息、知识和精神层面。但是,新媒体时代读者对于新闻的关注已经扩展到娱乐消费、心理抚慰、职场对策、社会交往等,甚至从新闻阅读转向网络游戏的用户体验。
因此,当我们从用户角度去理解新媒体时代新闻的读者时,新闻就应该加强应用性和体验性。新闻传播教育要培养多能型的学生,丰富新闻的表现形式,提升用户的体验。如新闻写作的教学需要摆脱过去教科书所传授的消息、通讯等体裁写作的模式,要充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阅读习惯和语言表达习惯,拓展新闻写作的表达空间,主动适应新媒体的内容表达策略;传统媒体的版面编排、新媒体的界面设计,打破常规新闻列表样式和图文编排模式,优化用户体验。这些都是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所必须面对的转型。
用户思维还要求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不能仅仅将新闻作为一种被动的内容生产,或者单一的信息传递,而是要多关注读者,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正如有论者所说:“在过去,媒体人才可以‘一支笔杆走天下’,但如今他们还要懂得内容如何与用户互动。除了传统的新闻报道以外,图片、视频、话题、评论、二维码等都是新媒体时代的内容。同时,他们还要学会使内容与呈现形式相匹配。”[5]
四、产业思维
近两年来,资本的强势介入、平台的资源整合、媒介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业的变局和产业链的延伸等,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传统新闻传播教育。虽然现有的新闻传播教育也开设了媒介经营管理、媒介经济学等相关的课程,但毋庸置疑的是,对绝大多数院校来说,这些课程的设置只是新闻传播教育很微弱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很难与媒体经营管理实践相结合。毫无疑问,今天的新闻生产和传播越来越走向一条市场/资本的道路。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本质是以市场为核心。在以点击量、浏览下载量为评价标准的同时,新闻生产采用了与生产商品同样的价值尺度和运作模式,从而使得传统的新闻作品完成了向文学产品的转变。如何能够让一则新闻获得读者的阅读,传统新闻如何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脱颖而出,如何将传统新闻从网络媒体走向跨媒体平台并获得成功,其实需要的是将新闻当做一种产品进行运作与经营。正如童兵所说:“如今的媒体环境太灵活、太新了,但是传统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却过于封闭,内容怎么生产不是由教学大纲来决定的,而是要看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消费者的需求。”[6]
正是新闻传播的媒介生态、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等方面发生了变革,新闻传播教育要树立产品意识和产业思维。用产品意识和产业思维去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产业思维中对新闻传播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和形成整合营销思维和产业链思维。整合营销是一种对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的系统化结合,根据环境进行即时性的动态修正,以使交换双方在交互中实现价值增值的营销理念与方法。当前的新闻传播不再是传统的单一模式或互联网初期的简单互动模式,也不仅仅是与媒体相结合的传播模式,而是需要整合媒体、用户、商业等各种因素,形成一个整体,以产生协同效应。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当前的新闻传播已经不是停留于新闻本身,或者是某一种媒体的内容或产品,而是具备跨媒介的转化潜能,成为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电视剧、动漫、网游、绘本、主题公园等多种形态的品种。当然,新闻传播教育所培养的产业链思维,并非是让新闻走向市场和产业模式,而是要培养一种对单一新闻产品/内容进行全媒体、跨媒体、跨行业覆盖的思维,尽最大可能地提升新闻的接受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