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探索

2018-02-24刘武周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校企融合职业

秦 敏,刘武周

(1.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素质教育部,四川 内江 641000;2.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研究所,四川 内江 641000)

一、引言

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改革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进行了专门部署,作出了制度安排。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职业教育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尤其是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谈到,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正着手推进《职业教育法》立法,一些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正在着力解决,可以预见,职业教育又将迎来发展黄金期。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从“注重规模扩张和改善办学条件”向“突出内涵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向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制度上得到确立,在操作层面上得到院校各方的广泛认可。然而,面对人民对更高更好教育的追求及适龄生源的萎缩,如何办出有质量、有水平、有特色的高职教育是各高职院校需要迫切研究并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跨界”的教育,职业教育一方连着教育,另一方连着产业;一方连着学校,另一方连着企业;一方连着师生,另一方连着岗位,校企之间的文化融合成为校企合作的“催化剂”“固定剂”。文化建设,尤其是校企文化融合建设应成为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抓手。

二、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2005年,国家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0年,国家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国家再次强调“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可以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要求,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界办学的共识。国内各高职院校因为所处的区域、行业及自身发展的情况不同,校企合作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但其核心还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校企合作水平参差不齐,但总的来说是由浅层次合作逐步到深层次合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识和积极性在不断提高。

(一)浅层次合作

学校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按照行业的需要来调整专业方向,按照企业的需要来设置课程体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的岗位,在学校设立“订单班”。这类合作主要是以“人才的输出与输入”为纽带,学校在合作中实现毕业生就业输出,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主要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红利,其主要形式为“订单班”培养,主要依靠学校的教师、干部、校友等的人际关系进行维持,合作关系不是很稳定,但是非常普遍。

(二)较高层次合作

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或企业校区,吸纳企业人员进入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企业把学校当成企业自身的“员工培训基地”,从“用人单位的标准”出发,共同设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在学校建立“校中厂、校中部”;校企双方合作构建兼具“教学、生产”双功能的实训基地。这类合作主要是以“优质人才获取和合作共赢的利益”为纽带,学校在合作中锻炼“双师多能”教师队伍,参与了社会服务,获得了企业的办学支持;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优先获得优质的人才资源,扩大了对学校办学的影响力,双方合作比较紧密。

(三)深层次合作

学校紧跟企业发展,瞄准企业需求培养人才,如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同招工招生,共同组建教师队伍,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中心、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联合进行技术攻关与技术革新,实施全方位的“教产学研”合作。企业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围绕办学进行投资支持,如校企双方合作投入共建专业、共建股份制二级学院、共建股份制科研院所,学校随着企业走出国门带动学校走出国门,开启院校国际化办学进程。这类合作主要是以“育人”为纽带,双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利益和命运共同体。

三、校企文化融合的基本内容与主要层面

校企文化融合主要应从物质、制度、精神、行为四个方面着手,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教师、学生五个层面。

(一)基本内容

1.物质文化融合。校园物质文化是校企文化融合的基础,应体现“职”的特点。一是建设融合现代企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的教学环境。包括实训基地、实训室设备布局、环境氛围及环境卫生建设;在教学方式上融入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重视理论指导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努力使学生接触到与未来工作环境相似的职业环境和氛围;二是建设融合现代企业职业精神的生活环境。通过校园网站、公众号、宣传栏、电视台、广播站、黑板报、涂鸦墙及各种讲座、论坛、学生活动宣传校企合作企业的精神、理念、事迹、制度等内容,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熏陶学生养成好的职业素质。

2.制度文化融合。校园制度文化是校企文化融合的基本保障,维系着校园合作政策秩序。一是建立融入行业、企业文化元素的校园环境制度,按照企业的环境要求分院系、分专业进行布置、要求,通过环境育人;二是建立融入行业、企业文化元素的学校管理制度。如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生产实训制度、项目负责人制度等,充分借鉴企业的工作模式和标准,为学生今后适应更严格的企业制度做好心理准备;三是建立校企合作的机制。如推进以“章程”为依据,学校、行业、企业、社区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发挥职业教育集团、产教联盟在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作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参与技术革新与技术攻关;鼓励企业人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提供资金支持和人员保障。

3.精神文化融合。校园精神文化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核心。一是建设融合现代企业精神的文化内涵。学校要立足自身优势,挖掘历史资源,使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校训等与现代企业精神契合,符合行业发展的特点;二是构建融合现代企业精神的人才培养理念。应加强对行业、企业的调研,借鉴和吸纳优质企业的主流价值观念,特别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实现职业精神与提升职业技能更加紧密的融合。

4.行为文化融合。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最终体现。一是建设融合现代企业精神的教师行为规范。根据行业企业的要求制定教学、实践的相关规范,通过优秀企业文化熏陶,让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二是建设融合现代企业精神的学生行为规范。通过构建可行的制度体系,按照行业(企业)的规范和要求教育学生,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所学专业的实际内容开展养成教育,让学生感悟企业行为文化,做准职业人。通过行为文化融合,带动教风、培育良好的学风,最终形成优良的校风。

(二)主要层面

校企文化融合在宏观层面需要政府牵线搭桥,微观上需要每位教师、每位学生的参与;在主观上需要以学校为主体,发挥主动性,客观上要以优秀企业文化为主导,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因此,校企文化融合涉及政府、学校、企业、教师、学生五个层面。

在政府层面,政府应“搭台”促进校企“牵手”。校企文化融合需要政府落实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各项任务,综合运用政府与市场两只手,通过政策导向与资金支持,鼓励学校开门办学,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通过政府“搭台”,校企“唱戏”,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实现共赢。

在学校层面,应坚持开门办学。以校企精神文化融合为重,在合作过程中借鉴吸收优秀企业文化,在融合的过程中打造自身特色文化;应在学校内部加强系部(院)共建,处室与系部(院)“无界化”合作,通过“一系一品”等树立特色品牌;应以教学环境文化为重,加强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开展多样化实训,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在有条件的系部(院)逐步实施“教室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作品产品合一”;应支持每个二级院系背靠一个行业、优质企业办学,提升合作办学水平。

在企业层面,企业应主动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应从企业战略发展方面确定学校是企业发展的共同体,主动接纳来自学校的“热情与好意”,主动认领在人才培养中的任务与责任。通过对合作院校投资、合作,不断探索、创造双方合作的共赢点,建立起一个可持续的合作机制,将职业教育的“势能”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能”,实现企业、学校整体效益双提升。

在教师层面,应面向产业提高“教产学研”能力。一是聚焦学生就业岗位变化,开发课程,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二是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升级与技术攻关,通过技术技能积累提升教师服务产业、服务社会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

在学生层面,应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开展“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企业学徒制探索,按照企业的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开展素质养成训练,努力做到学习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探究式学习与创新创业相结合。

总之,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既有利于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又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校企文化融合应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以企业文化为主导,构建从精神到物质,从理念到行为的融合体系,从而实现校企双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次的融合,最终来紧密校企合作关系,实现教育与产业、院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 技术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校企融合职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