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德育建设

2018-02-24

新课程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电子产品德育核心

素质教育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而做出的回答,素质教育的内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地丰富起来。从一开始强调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再到后来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以及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理念。在社会的发展与对教育问题的探索中,不断深化了如何培养“人”的认识。为此,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研究成果。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中共教育部党组 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贯彻好这一要求,必须构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2016年以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的课题组历时三年,完成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并于9月13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别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文化基础,二是自主发展,三是社会参与。这三个方面涵盖了当代学生为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需求所必备的关键能力及必备品格,具体可以细分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二、当前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重说教而轻实践,重摆事实而轻体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和终身学习需求所必备的关键能力及品格,也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因此,传统意义上的说教式培育模式,显然与培养目标南辕北辙。而目前众多教育现象表明,在德育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立足于对课本上的案例进行说教,将一些热点新闻作为事实对象摆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缺乏体验感,缺乏参与实践的热情,同时也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在实践生活中的体验,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成长,培养核心素养。

2.侧重班级管理而忽视自我管理。班主任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在具体教学中,班主任一般会从班级管理入手,从学生的品德表现、个人行为习惯、沟通交往能力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治理方案”。这样的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成为独揽大权的管理者,学生是被动的受管理对象。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成长和自我管理。学生应该是成长和学习中的主体,教师只是作为一个辅助者,引导学生成长和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

3.重视共性发展而忽视个性培养。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班主任往往会拟定一个较高层面的奋斗目标,然后指导全体学生朝着这个大方向走。这种简单易操作的育人模式,显然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常将教师喻为园丁,园丁种花,首先得了解每一种花的习性,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灌溉。教师如果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过分强调目标的统一性,而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就如同每天给仙人掌浇水般残酷。

三、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知行合一,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开放的信息化社会中,小学德育建设不应只局限于校园内。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打破校园封闭的界域,构建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互动开放格局,将学校的知与社会的行紧密结合起来。德育实践活动应该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德育为引导,以社会风尚作为规范的拓展式锻炼。可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劳动、军训、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区服务、实习、参观访问、社团活动等,让小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成为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探索,发挥其创造性,激发内心的情感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

【案例剖析】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电子产品依赖控”整风运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对先进的电子产品了如指掌,对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使用更是炉火纯青:在家做作业的时候,身边一定要有某种电子产品的陪伴,边做作业,边用电脑或手机刷微博或QQ等网络交流工具。对此,首先让学生填写调查问卷,进行自我诊断,看看自己是否是“电子产品依赖控”。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学生有“电子产品依赖控”的倾向。然后展开“电子产品让我欢喜让我忧”的主题辩论赛,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去搜集相关的资料。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形式将电子产品的优点和缺点阐述清楚,学生在辩论中不仅增强了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学习的能力,也认识到自己在使用电子产品时应该如何把握这个“度”,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学生了解了电子产品与它们带来的危害后,学校再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放下电子产品去敬老院做义工,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尊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等。

2.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要联合家庭、社会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奠定核心素养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石,如果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的培养,品德的熏陶又从何谈起。

【案例剖析】以家庭为实践基地,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

很多家庭中,学生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尊重他人,更不知道体恤父母在工作上的劳累与辛苦。比如,在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前,首先让学生制定好方案,明确在这一天中需要做哪些家务,比如为家人准备早中晚三餐饭,其中包含买菜、洗菜、洗碗收拾厨房的工作,还有打扫卫生,拖地、擦桌子、倒垃圾等。根据家长的反馈,很多学生第一次进厨房,虽然只煮了普普通通的一碗稀饭,准备一碟简简单单的咸菜,但也让父母感到非常欣慰。完成这一天的任务后,很多学生感叹父母每天的不容易,从而更懂得理解父母,并主动在生活中帮父母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也是对学生责任担当这一重要核心素养的培养。

3.利用节假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天上学放学回家两点一线的生活,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我们会发现一过节学生就特别兴奋。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性,利用节假日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案例剖析】利用节假日,促进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每一年的父亲节,学校会组织学生回家为爸爸做一件平常没有做的事情,比如对爸爸说我爱你,为爸爸洗一次脚,陪爸爸谈心等,通过与爸爸亲密相处,拉近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德智教育,不仅是在学校学到知识,更应该是使知识在生活中体现,养成。通过这些小活动,让学生度过特殊的日子,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节日与德育相衔接,让学生感受到系列化和生活化的德育课堂。

四、小结

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是小学德育目标,但在当今过分强调分数的教育大环境下,这一目标逐渐被淡化。很多学校侧重于培育学生的学科知识、竞赛能力,却不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曾经说过,当下我们的教育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批判的正是目前教育侧重学科知识而忽视综合素养的现状,这使得“看客”现象作为社会的不和谐音符屡屡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要有知识,更要有灵魂。”这不单单是一句口号,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因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小学教育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举措,也是新课改中以树德立人为总纲领的课程内容的整合,是学校德育建设与各个学科、各个学段的育人目标及任务链接起来的契合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如何适应未来发展的社会需求,掌握信息社会发展的动态及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引领教师的教学改革,转变被动传授知识的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与专业技能的拓展。

参考文献:

[1]江瑛.学生体育品德核心素养之团队意识的培养[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6,(11):28.

[2]张春华.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科组建设[J].教育视界,2016,(17):22-25.

[3]陈艳.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11):27-28.

[4]王敏.凝练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科学精神[J].天津科技,2017,44,(4):7-10.

猜你喜欢

电子产品德育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中国德育》
正确使用电脑等电子产品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摭谈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利弊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帮孩子减少对电子产品的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