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段教学法和五计分制
2018-02-23陶西平
陶西平
上世纪50年代我上中学时,中国正在批判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教育,学习前苏联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五段教学法”和“五计分制”就是当时除了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变革之外最鲜明的外显特征。
五段教学法是以凯洛夫的《教育学》为理论基础的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1)组织教学。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学习中来。(2)复习提问。通过问答,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复习,进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3)讲授新课。(4)巩固提高。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授知识。(5)布置作业。五段教学连成一体,五个环节一气呵成。
从理论上看,五段教学法虽然是以让学生学习知识为重点,但也没有完全忽视学生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它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1)重視课堂教学的组织,强调要精心安排课堂教学,避免教学的无序和低效;(2)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堂学习的心理变化过程;(3)有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年轻教师和新进入教育岗位的人就能够比较快地掌握课堂教学过程。由于确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因此,五段教学法对推动我国解放初期的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现在看来,五段教学法将课堂教学模式固化,限制了多种教学形式的存在。同时,它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比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在当时“知识就是力量”的理念指导下,教学法大多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对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给予更多的重视。因此,这种教学法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我当时就读于最早进行改革实验的北京四中。我们学校的许多教师在实行五段教学法时,都结合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学生的实际,进行了创造性的变通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著名的化学教师刘景昆先生就常常在巩固提高环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而且,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提出古怪问题的学生进行表彰。还比如:著名的地理教师周额青先生每节课都会延长复习提问环节的时间,鼓励学生将过去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思考并回答他提出的问题。这样做,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新知,而且能使学生通过反复的复习和练习,更好地掌握已往所学的知识。他所教的学生到期末时,从来不需要再做总复习,还都能取得很好的考试成绩。
五计分制是指将学生回答课堂提问以及考试的成绩不再以百分制的形式,而是以五个等级的形式来表示,即从1分到5分。但是,这与我们现在实行的五个等级的计分方法有许多明显的不同之处。
首先是不需要换算。五计分制不是由百分制演变而来的计分办法,而是_种独立的计分体系。因此,它与百分制之间不存在换算关系。它直接用以下五个等级计分:5分(优异),4分(好),3分(一般),2分(不好),1分(很不好)。一般来说,教师不会给学生打1分。与百分制相比,这种等级划分的方法会使学生有更清晰的评价感受。
其次是鼓励创新。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学生回答基本正确,就能得到3分;如果回答正确,就能得到4分;而只有回答得有创意、表达很出色,才能得到5分。这样就鼓励学生不满足于书本的知识和现成的答案,通过更好的表现,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更具有特色的是它奖励进步。在这种计分制下,学生学期末或学年末的总评成绩不是采用历次成绩平均的办法来计算,即没有平均分。总评成绩产生的基本原则是看学生在一学期或者一学年内发展的状况。如果某个学生在学期之初成绩不理想,甚至得过2分,但到后半学期不断进步,那么教师就有可能依据该生最后阶段的成绩,给出4分甚至5分的总评分。同理,如果某个学生学期之初成绩不错,但后半学期成绩逐渐下降,那么,其期末总评成绩就可能比较低。也就是说,五计分制不像我们现在重点强调一贯优异,而是更多地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实行五段教学法和五计分制改革已经是60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新颖的改革举措现已成为陈旧的回忆。但我想,回忆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营养,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它能告诉我们哪些是已走过的路,哪些是经验可以借鉴,哪些是教训可以吸取,以使我们的教改之花更加新鲜、艳丽。
(编辑 沙培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