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开反思“黑箱”:探求优秀班主任“好在哪里”

2018-02-23刘永存

中小学管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黑箱

刘永存

摘要 通过对一位优秀班主任和两位普通班主任进行五个变量的逻辑整理实验,测量他们的反思过程。通过对优秀班主任的深度访谈发现,优秀班主任的反思品质是“向内的”“指向自我的”:承认工作的变化、刺激与挑战:希望改善学校工作支持体系,但不抱过高期望;对班级学生由“管”到“引”,由“规制”到“合作”;注重反思既有经验,走向实践智慧。

关键词 班主任研究;“指向自我”;反思过程;既有经验;优秀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7)04-0036-03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在归纳优秀教师的成长路径时指出,作为实践者的教师,在从普通走向优秀的过程中,“反思”的意义和价值是决定性的。然而。波斯纳并没有详细地对“反思”进行过跟蹤研究:优秀教师到底是如何反思的?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反思的最大差异在哪里?正是因为存在诸多疑问。“反思”在这里就变成了一个“未知的黑箱”一直“悬而未决”。

本研究通过对三位班主任进行认知实验和深度访谈,力图在这个“未知的黑箱”上凿开一个小洞,以窥斑见豹,藉此为中小学班主任由“反思”走上专业发展之路助力。

一、研究设计:班主任工作影响因素归因与分析

1.实验对象

在一所初级中学里,由校长选取三名班主任参与实验。实验者中至少要包含一名“优秀”班主任、一名“普通”班主任。由校长根据班主任工作实际判断“优秀”与“普通”,共同要求是,无论“优秀”和“普通”,都必须有连续五年以上的班主任工作经历。校长在实验前将书写好的名单(包含了优秀与普通的判定,其中一名优秀班主任,两名普通班主任)放在一个封装好的信封中,等待验证。

2.实验过程

我们让被试用自己的语言(最好用一个词或词组)对下文给定材料进行概括。然后用逻辑化——图示的方式将材料内容描述出来,每位被试在五分钟内对自己的图示再进行详细阐述。

分析材料:

对863名中小学班主任进行问卷调查(实际发放1000份问卷,有效问卷是863份),其中673名被调查者表示:“学生越来越难管”“家长越来越难对付”“班级越来越难带”。产生这种现象的归因大致为五类:(1)负担过重,尤其是安全压力大;(2)学校支持体系缺乏,只知道压担子,不知道分担子;(3)不同阶层家长的需求差异导致唯分数导向的教育失灵,班主任应对乏力;(4)学生越来越顽皮,玩的新花样也越来越多,他们的世界里充满了班主任无法洞悉的未知,这让班主任很有恐惧感;(5)班主任常年忙于班级琐事,没有条件进修,能力跟不上。

二、实验结果呈现:优秀班主任的反思品质是“指向自我的”

1.三张逻辑结构图

三位被试班主任在十分钟内完成的逻辑结构如下图示:

2.三个班主任的陈述

图示1被试的陈述:“我想无论哪个时代。班主任都会遭遇特定的困难。我们在遭遇教育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种种困扰。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力欠缺。我在想,那些管理着上万名员工的企业领导者。他们是如何运筹自如的?他们是如何协调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应该多支持班主任学习。提升能力。这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我们现在的压力从本质上说。是我们还不能完全胜任班级管理带给我们的挑战……我认为。还是应该从胜任能力上下功夫。”

图示2被试的陈述:“我们要分清楚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到底是学校还是班级是教育的主体?显然是学校。因为学校可以创设班级所不能创设的条件,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可事实是,现在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学校领导放弃了这个责任,将教育的重心下移至班级,这样一来,造成班主任以一人之力应对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本来是指向‘学校系统的。然而由于学校的不作为。所有这些任务都直接压在了班主任身上。班主任再大的能力也会被压死。”

图示3被试的陈述:“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会被叫做‘熊孩子?与其说是‘熊孩子。不如说是‘熊父母。正是现在许多家长的言教、身教不当导致了‘熊孩子的涌现。总结一下,班主任的压力来自两条线:一条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得当,导致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认知模式偏差,给班级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另一条是学校对上面布置的任务无条件的分配,导致班级管理过程中“任务摊派”过重。这两条线垂下来。足以让每一个班主任喘不过气来,还谈什么专业发展呢?”

3.整理被试的逻辑建构

将这三个图示结合三位被试的陈述进行整理。我们发现,事实上,图示1是“以能力为中心的逻辑建构”,承认作为班主任的“我”的价值。承认现实性——“我”的能动应对。而图示2是“以学校为中心的逻辑建构”,承认班主任的无可作为。外部压力——学校无为——班主任无奈。图示3是“以社会为导向的逻辑建构”。承认班主任的无可作为,外部压力——班主任无奈。

图示1的反思是指向“我”的,指出“我”的可为、可提升以及现实的可应对。背后所蕴藏的教育姿态是积极的、富于能量的。而图示2和图示3是指向“外部的”。承认“我”的无可奈何,“想为而无法为”,归咎为现实的残酷性及“我”的弱势和“被迫顺应”的无奈,其教育姿态是消极的、无力的。

我们的分析和校长的密封信里的信息标注是一致的:图示1被试为优秀班主任。图示2被试和图示3被试均为普通班主任。

三、基于深度访谈的进一步分析:优秀班主任“何以优秀”?

接下来。实验小组开始对其中的优秀班主任进行深度访谈:你如何看待这些外部压力以及自己的工作生态的急剧变化?你如何看待学校的支持体系建设?你如何看待能力提升及班级管理挑战?你是如何突破传统班级管理经验的限制的?

通过对访谈记录的整理和编码。针对具体问题,我们获得如下信息——endprint

1.对工作生态的认知:承认事实、刺激与挑战

“不回避”“不逃避”“这是好事儿,刺激班主任成长”是出现得最多的词汇。他承认变化。乐观地看待压力和挑战:“世界是变化的。学生、家长、教育部门的要求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不可能用传统的经验‘一劳永逸地处理发展着的事物。”“其实仔细思考—下。你就会发现。这些困难和外部的压力是一个非常好的成长刺激物。因为它会让你想办法去应对,你就无法停下来偷懒。”

优秀班主任应对现实遵循的逻辑是:接受现实——面对挑战——享受成长。优秀班主任更愿意将外部压力当做专业成长的刺激物。坦然地接受与承认。是其启动内在应激机制的必要条件。在面临挑战时,经过激活后的身心所表现出来的应急状态和面对挑战所提供的能量就增强了。

2.对学校支持体系的思考:要改善,不等靠

“在繁重的事务下。学校应该转变运营思路:从管理转向服务——为一线的、工作事务最多的班主任提供服务。减轻他的工作量。为他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不过,我们并不做指望。因为学校支持体系的建构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而班级里面许多事情都是偶发的、紧急的、临时的、不可预见的。许多事情等不得、缓不得、放不得。所以。还是要凭一己之力。”

概括起来看,一个完善的班主任工作支持体系是深受期待的。然而。他深知其间的困难与艰辛。正因为如此。他才从内心里有了“靠自己”的坚定信念。

3.应对班级“经营”挑战:由“管”到“引”,由“规制”到“合作”

“班主任的‘经营策略是要发生变化的。最近这十多年。家长成长得很快。一些家长在教育问题上也显得越来越成熟。他们的见识已超越我们。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认识。变单向度的‘管为双向度的、多向度的‘引——教师引导学生,家长引导教师,家长引导学生,学生引导学生。家长引导家长。这样。班主任的功能就是做好学校原来想做但没有做成的事情——搭建一个平台。让大家都来展示好的做法、好的理念,大家相互学,相互促进。”“原来的班级设立了各种各样的规则。限制学生的奇思妙想,也限制学生的行为。现在我们要让学生的想法冒出来,成为创新班级形态的一颗种子。班主任的意义就在于为这颗种子找到合适的地方。让其在适宜的环境里生根、发芽。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要更多地合作,各自找到一个参照系,然后展示自己的优势。”

在这里。优秀班主任将“我”还原为一个普通的存在,与学生、家长和科任教师组成一个“共同体”,通过共同体之间的自由联结、自主觉察、自在行为。共同走向自我成长。

4.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提升:反思既有经验,走向实践智慧

“经验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的变革、家长的变化、学生的多元都是客观事实,但无论如何变,总有一些本质性的事物是共同的。我们需要反思。既有经验里那些有效的元素如何与当今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比如:微信、QQ的出现,让班级之间很难有秘密存在,这考验班主任对公平的理解和执行。以前做得好的公平的做法还是要一如既往地坚持。现在大家非常容易走向另一面。好像在变化的世界里,经验一无是处了。我看不是这样。但有一点确实值得重视。时代的变化,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根本上说,班主任要提升胜任能力。”“回归到根本,需要班主任有实践智慧,光有理论的架构并不能解决问题。需要我们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重新对经验进行评估。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反思。”“从既有的经验反思出一条系统性的路径,这是行得通的。当然,反思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是切开自己的伤口往里看,而不是往外看。如果我们只往外看。看到的就不是智慧,而是嘲笑。往内看的过程其实需要勇气,更需要毅力。”

在这里。他承认已经实践着的个体既有经验的价值,提出了“向内看”的反思模式,直视了在挑战面前人的自主能动性的可塑力。

总体来看,相对于普通班主任而言。优秀班主任的反思过程是指向自我的“向内看”的过程。他承认现实的残酷,正因为“残酷”,他才更重视“我”,尤其重视“想成为更优秀的‘我”的能动价值。而普通班主任更愿意从“外部”寻找归因。以获得对“现在无奈状态”的一种“自我解脱”和“自我谅解”,从而达至内心暂时的自我宽慰。由于实验选取的只是三个个案。同时也没有考虑到三位班主任的性别、年龄、教龄、生活条件、父母辈的社会分层状况、职称等人种学变量在其间的影响,这是下一步实验需要完善的地方。

(編辑 许丽艳)endprint

猜你喜欢

黑箱
拒绝黑箱
失踪的黑箱
生命黑箱
在算法“黑箱”中保障用户知情权
信息化技术在软科学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黑箱”研究的述评
泄密文件曝光美欧自贸“黑箱”谈判
提取信息直接“黑箱”操作
经济业务黑箱化导致审计面临的新挑战
这道电学黑箱题有误吗?